APP下载

文体特质下神话类文本教学的走向

2022-04-23张宏兵

江西教育C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张宏兵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神话类文本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解读的偏颇,神话类文本阅读常常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学生无法真正把握神话文本的特质。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融合性的教学策略,旨在助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文体特质   神话类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文学形式,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角色特性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元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很多教师在解读神话类文本时,常常只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而忽视了神话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导致神话类文本教学走入歧途。笔者以《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故事为例,谈一谈神话类文本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谨防定位错乱,融入文化内涵,体悟神奇元素

神话类文本的鲜明特色就在于“奇”,也就是情节奇、角色奇、想象奇。很多教师误认为只要抓住了“奇”,就抓住了神话类文本教学的命脉。事实上,只关注“奇”,就只能在神话类文本的表层摸爬滚打,而无法真正触及神话类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习惯将教学的着力点设置在“课文神奇在哪里”这一层面上,要求学生潜入文本,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这样一来,教师貌似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却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应该感悟“神奇特质”,还是应该感悟“内在的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神话类文本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特质来看,神话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时,人类对于自然万物及宇宙的认知和思考。在神话故事中,人类以超乎现实的想象,间接呈现了远古时期最真实的生存和思想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神话文本时,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感悟其内在的精神。原始的思维即诗性思维或儿童思维,心理学研究曾经表明:小学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生内在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万物有灵”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一味专注于神话的“神奇”,无疑是在告诉学生,这些只不过是人类在远古时期的幻想和臆测而已,这看似在体悟神话的特质,实际上反而减弱了学生对于神话的内在感知。

同样,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将神话类文本放置在这一教学目标之下,就能形成更为广泛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目标,设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聚焦盘古的形象特点,依循故事的情节,感受盘古的命运走向及喜怒哀乐,从而将感悟神话文本的精神内涵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顺势将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变化、神奇的情节等因素融入对人物形象的洞察和评估中,从而實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谨防特质丧失,融入神性探寻,把握神之形象

很多教师将神话类文本视为普通的故事性文本,在教学中探究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而最终的定位是将神话中神的精神品质归为普通的人之特性,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等。这样似乎并无不妥,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将神话人物归为普通人,失去了神话类文本的特质。

首先,教师将神的特质与人等同起来,会造成“神”之特性的消陨。邵子华先生曾经在论著中指出:神话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神话文本当中的神是被人类理想化的结晶,尤其是在创始神话中,神更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救赎过程中的救世主。因此,神是人类在信仰、道德、认知层面偶像化的存在。将神与人的特性等同起来,诚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神的“人之特性”。但如果仅限于此,则是对神话的一种窄化解读。由此,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盘古开天地》时,要注意他是凭借一己之力,撑开了天地的混沌体,成为整个宇宙的开创者。学生只有站在人性的视角来感知神的言行,洞察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实现“人神合一”,才能既关注神身上的“人之本性”,又洞察神与现实的人的差异,从而真正把握神话类文本中神的内在灵魂。

将神话中的神等同于人类,无疑会将神话归位于标签化的认知层面中,而缺乏对神的角色的个性化体悟。纵观整个神话类文本体系,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有着不同的创作意图,因此所展现出来的人之特性也是丰富多彩的。顽皮好胜的哪吒,善良柔弱的嫦娥,孝顺勇敢的沉香,藐视权威、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有着慈母般终极大爱的女娲……这一个个鲜明的神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神话类文本时,不能以狭窄的视野进行解读,而要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例,从创作神话类文本的根本用意出发,将神解读出特有的形象,规避对神之形象千篇一律的解读。

三、谨防东施效颦,融合人文主题,开展语用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神话类文本有其特质,所展现出来的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都有值得学生深入品味和借鉴之处。因此,教师可以紧扣语段中典型的语句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在品味迁移的过程中加以强化和落实语言实践,从而真正推动学生语言品质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真正有价值的语用训练决不能停留在机械、生硬的训练层面上,而需要与文本的体裁样式、内容信息、情感意蕴及中心主题进行巧妙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文本的内在教学价值。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盘古倒下之后化身万物,他可能变成什么呢?”很明显,这种问题的主要价值有两点:其一,触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对盘古舍己为人的伟大形象的感知;其二,引导学生在想象、表达时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看似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一种东施效颦,得“形”而忘“神”。学生想象的事物看似与盘古的身体有着外形上的相似之处,基本趋于合理,但如果细加考量就会发现,他们的想象缺乏神话应有的美感,与原文中作者所想象的事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洞察作者想象的事物代表着什么。例如,作者想象盘古的身体变成了日月星辰、名山大川、雨露流水、风雨雷电……这些事物都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事物。言外之意就是,盘古的生命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体现了盘古作为人类始祖及宇宙之主的独特身份。只有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盘古在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神合一”的本色,学生的想象才能延续作者的思路,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从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迁移和运用容易只得其形,而未得作者表达的内在神韵。因此,在组织学生模仿神话类文本进行想象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解读课文中语句的真正价值,在带领学生走出“模仿其形”的尴尬后,将迁移应用的思维与作者表达的本质对接,从而真正让学生在想象中凸显盘古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类的突出贡献,将神话中“神”的特质体会得更加通透而深入。

总之,神话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不仅创造了曲折生动的故事、个性鲜明的神祗形象,同时折射出了原始人类社会对世界万物的独特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神话类文本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类文本的内核,体会角色的内在光辉,洞察神话的语言表达特色,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强化对神话类文本内涵的解读,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玉明.教育叙事情境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8):1-3.

[2]付燕.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测试框架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0(8):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越性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