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
2022-04-23胡琪
胡琪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味道。
学会与父母真诚地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的文字描写方法,体会浓浓的亲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运用优秀的写作手法。
四、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在语言描述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色彩,但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深沉的父爱。文章主要围绕父亲的背影展开写作,充分体现出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爱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抓住课文的主题,引领学生利用阅读形式,来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美、文字美,以情入境深化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学情分析
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了上升,他们对于情感体验类的话题,往往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培养”的线索,而非只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他们在精神上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教师更容易获取预期的教学成果。
六、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你和父母平时是怎样相处的?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关系还好吗?要求学生和同桌围绕问题展开探讨。
请生回答。
生:在家里我跟母亲的关系最好,她总是那么温柔、善解人意,我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在第一时间与她分享。
生:爸爸平时对我非常严格,我很怕做错事,因为他可能会批评我,这种滋味可不太好受。
生:我和父亲的关系很融洽,他有着一颗童心,所以我们俩在精神上总能产生共鸣,我跟他之间更像是朋友关系。
师:大家的陈述都特别精彩,现在请跟着我一起走入课文,看看作者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是怎样的?
先播放歌曲《背影》。
师:你们说一说这首歌唱出了谁的心声呢?
生:这首歌很符合朱自清的心境。
师:正是父亲在浦口送别,看到父亲日渐远去的身影,作者的心里五味杂陈,有亲情的甜蜜,有离别的不舍,有对父亲的眷恋。
2.深入文本,了解背影
请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到类似于“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句子。
师提问:文中描写父亲动作的那些句子充分体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讨论,充分给予大家发表意见的机会。
请生回答。
生: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文章作者朱自清的父亲,就是传统中国老父亲的典型代表,他们可能不善言辞,在儿女看来甚至有些木讷,但却从不缺少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
师提问:文中一共出现几次关于背影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认真朗读课文。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勾画出“背影”出现的位置。
生A:第一次的“背影”具有点题的作用,引出课题为读者朋友设置悬念。
生B:第二次详细描写“背影”,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生C:第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与父亲分别时的不舍。
生D:第四次“背影”具有照应前文的作用,再次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浓厚亲情。
3.升华主题,激发情感
师:作者笔下那个身材臃肿、穿着朴素简单的中年汉子,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父亲的缩影。可能他们其貌不扬、性格木讷,但内心深处从来不会缺少对子女的关爱。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他平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关心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围绕教师的提问进行讨论,由专门的学生负责整理大家的发言,最后推选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总结:父亲都是疼爱子女的,只不过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作为子女理应回报父母的关爱。
七、教学反思
《背影》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比较朴实,作者以描写父亲在火车站的言行举止,凸显出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可能文章的情感线索很难被学生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要学着从学生的角度、心理年龄出发,设置一些比较贴近他们生活常态的问题,注重引领学生感受父爱,学会体察和关爱自己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