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022-04-23别晓倩鞠春晓郭旭
别晓倩 鞠春晓 郭旭
激勵机制对教育管理目标和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教育管理目标既是激励机制制定的基础,也是激励机制的宗旨。其次,激励机制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当前激励机制管理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一、制定激励规则,增强管理透明度
由于缺乏教育管理目标的深入理解,部分教师制定的激励规则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仅导致激励规则很难长期适用,还使得教育水平长期处于徘徊阶段,很难实际发挥管理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激励规则,实现激励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学的激励规则以学生实际信息为基础。教师必须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在了解学校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激励规则。
此外,教师应当向学生公开激励规则,例如,将激励规则粘贴在教室墙上等。通过公开激励规则的方式,既能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氛围,又能让学生监督激励规则的实施,从而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二、实施奖品激励,提高管理效率
奖品等物质激励一直是小学教育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方式,由于受传统奖品激励观念影响,教师奖励的物品以学习文具为主,忽略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和兴趣不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获奖兴趣,奖品普遍缺乏激励作用,难以实现教育管理作用。
可见,教师需要转变物质奖励内容,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奖品。年纪较小的学生活泼好动,更容易受到别人赞美的影响,教师可以让班级内同组的学生表扬获奖的同学。小学较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更加重视学习成绩,教师可以设置“考试成绩加分券”等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奖品。这种根据学生喜好设置奖品的方式,既创新了奖品内容,激发学生获奖兴趣,又促进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由于奖品等物质类方式激励作用明显,教师在采用物质激励时,需要特别注意适度奖励,避免过度物质奖励对学生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奖励,在奖励学生时,既要表扬他的良好表现,也要说明他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可以奖励不同的物品,但不应当因学生成绩、家庭情况等不同而区别奖励,避免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
三、授予荣誉名称,创新管理方式
物质激励能够直接引导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由于小学生容易受教师和家长评价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例如,授予嘉奖、记功、评优等,通过精神激励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其积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要发挥精神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方面,在评价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并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及时肯定取得成绩进步或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的努力,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奖状、奖章等。
四、引入团体激励,树立团体管理理念
传统的小学管理理念以个人为主,普遍采用个人激励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个人提高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但同时团体交流合作机会少,很难实现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制定激励机制。首先,在以个人激励为主的基础上,增添团体激励作为个人激励的内容,以实现团体和个人激励相结合,促使学生既重视个人激励,也重视个人在团体中的贡献,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采用比例分配方式,例如,在个人激励中,将学生对小组的贡献、交流分享次数等作为个人激励的考核指标;在团体激励中,以学生小组的交流成果、合作效率等作为明确指标,学生个人贡献作为参考因素。
总之,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教学任务。在运用激励机制时,除以上措施外,还需要注重实现激励的公平性和协调性,提升管理者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