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青春里写一首诗

2022-04-23祝佳欢郑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诗作青春诗歌

祝佳欢 郑丹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一项单元学习任务:“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诗歌创作的经验,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难免有畏难心理。而“诗歌创作”活动是有其意义的,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就明确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所以,要迎难而上,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通过尝试,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来推进活动:

一、感悟青春,激发诗情。写诗首先要涵養诗情,饱满的情感是诗歌的源头活水,学生虽然身处诗意年华,但是自身往往无意识,青春的激情需要唤醒和点燃。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内含五首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敢于斗争的豪情壮志,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则体现了觉醒年代里狂飙突进的青春激情,闻一多的《红烛》是在困惑中不断追问,不断探寻,最后明确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表达了经历过特殊年代的青年的心路历程,而雪莱的《致云雀》更是对青春、对生命的一曲赞歌。除了对课文诗歌的阅读研习,我们还引进了一些经典的抒写青春的诗作,诗歌激发高一学生的青春热情,也引导他们思考青春的价值,思考如何回应时代对他们发出的呼唤。这些经典的作品也展示了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阅读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消除顾虑,鼓励创作。学生的青春激情虽已被点燃,但是距离他们自己创作还是很遥远。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畏难情绪,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写过诗歌,认为诗歌是很“高大上”的文学样式,不敢动笔写。这时候,老师不能提太多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多一些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诗歌就是情感的抒发,只要把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就是属于自己的诗歌。回到现代诗歌的童年时期,因为白话文刚刚起步,那时的很多诗歌都是浅白清新、质朴真淳的,我给学生展示了胡适的《蝴蝶》《鸽子》《希望》,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沈尹默的《月夜》等诗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当读到胡适的“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时,他们不禁哈哈大笑,认为太直白了,跟说话差不多,读到沈尹默的《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学生也说很简单,表示自己也能写这样的诗。

三、互评鉴赏,推荐好诗。学生的诗稿交上来后,我把所有的作品都放在一起编好,打印出来,班内人手一份,同时,发下一张标题为“我最欣赏的两首诗”评选表。

在推荐之前,还要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制定评价标准。学生先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创作经验思考什么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总,最后概括提炼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情感真挚,体现青春的热情与感悟;2.意象鲜明贴切,表达婉转曲折;3.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情感与韵律协调一致;4.运用修辞,语言凝练、含蓄。比如,下面这首诗歌是在同学中得票最高的:

绿叶,跟着我

黄映宁

啊,初春的林隙间,

那悄悄冒出头的嫩芽呀,

请跟我走!

跟我走,

沐浴初春的细雨,

再见母亲的怀抱。

跟着我,跟着我,

我们越过泥沼,穿过荆棘,

来到盛夏,

让暴风雨洗净你的尘土!

与我在这新征程中舞蹈!

跟着我,

在那骄阳之下奔跑!

在操场,看脚下茂密的绿意,

在教室,听耳边绿叶的鸣响。

渐渐地,你披上了绿外套,

黄褐色的伤痕见证了我们的奔跑。

绿叶,绿叶,跟着我!跟着我!

趁阳光正好,我们继续飞跑!

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此诗运用巧妙的联想、神奇的想象,赋予“绿叶”这一意象以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诗歌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语言凝练、含蓄,灵气跃然纸上,七个“跟着我!”很有感召力,引领青春的方向,“趁阳光正好,我们继续飞跑!”体现的是青春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情怀。

再比如,有一首只有十四字的短诗,却很受同学青睐:

青春

喻依凡

骤然风起,

微光初现,

少年奔赴远方。

同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诗评,以下选录三则:

诗评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14个字,但意味深长。青春就如此诗中描述的,是平静无波中的“骤然风起”,是漫漫黑夜中的“微光初现”。少年,正当青春,就应该斗志昂扬地奔向远方。这首诗用词凝练、含蓄,一字深意,给人以无穷回味。

诗评2:首句“骤然风起”,给人一种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之感,喻示时机已到,“微光”实际上是青春少年心中萌发的积极昂扬的力量,末句“少年奔赴远方”即刻描绘出少年已悟到了青春的魅力,明确了青春的目标,一步步踏上了青春的征途。全诗短小,语言精练含蓄,富有音乐感,充满诗情。

简简单单的十四字的诗歌竟然被挖掘出这么多的意蕴,通过点评,读者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赋予诗歌以作者自己都未曾预料的意义,也符合中国古典诗论中“诗无达诂”的说法。当诗作被同学肯定,作者获得了成就感,也建立起诗歌写作的信心。同时,这个活动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切磋琢磨,益处良多。

四、修改升格,编辑诗集。通过互评鉴赏活动,学生提升了对诗歌的审美认识,下一个环节就是再回过头修改自己的诗作,特别是在“意象”“语言”两个方面加以锤炼,提升诗味,在这个环节中,先给学生介绍“十四行诗”“三行诗”等诗体,让他们意识到形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思想和语言更加凝练,也使得诗歌具有音律感、建筑美。有一首诗是想表达青春的倔强和无畏,以直抒胸臆为主,在修改时,作者意识到太直白了一些,引进了“海绵”这个意象,使表达更加含蓄生动:

我的青春

袁翎航

无水之时,任万物压身,

微微低头,等待时机,

缓缓站起,游刃有余。

载水之时,俨然似智者,

胸怀宽广,吸纳涓滴,

任由挤压,不惧其空。

我的青春,

恰似海绵之倔强,

刀枪不入,能屈能伸。

通過修改锤炼,学生的诗歌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接下来由课代表牵头,组织人员编辑班级诗集,诗集以“我们的青春纪念册”为名,收录全班同学的诗作,从排版到封面设计全部都由他们自己动手完成。诗集编成之后,在学校的宣传栏进行展示交流,其中同学互评推荐的较出色的作品在校微信公众号中以美篇的形式发布,也有一部分发表在校文学社刊物《星辰》上。

小结:

学生从“不会写”“怕写”到后来各人都拥有了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诗,有些虽然稚嫩,但是生动可爱,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是语文活动在他们的青春里留下的一个结晶。这个学习活动不在于让学生写出多么精彩绝伦的诗作,而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审美体验,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交流写作体会,留下宝贵的青春记忆。

整个学习活动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从阅读到创作,由创作到评价,由评价到升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阅读中学习创作的手法,创作体验又增强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激发诗情,鼓励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大胆创作,组织并平等参与评价标准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改稿升格,最后,还要创造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诗作青春诗歌
诗歌不除外
现象
七月诗歌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