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理论体系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2-04-23胡建斌

江西教育C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建设

胡建斌

摘   要: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下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以所在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公共关系学”为研究对象,围绕课程所包含的理论体系进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建构包含阳光公关理论、国家公关理论、弱关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公共形象理论六大理论板块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并辅以配套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把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基因式”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专业课程的综合育人效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课程理论体系   思政建设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度依赖单一的思政课堂,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引领缺乏有效的多元化手段,导致诸多校园问题频现。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含义包括专业课在内的高校所有课程,都天然地具有知识教授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公共关系学是面向公关广告、营销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交叉性、应用性专业主干课程,其理论与内容体系有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及行为规范引导。

一、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必要性

理论知识体系是任一专业课程的立课之本,是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基于课程理论体系来展开,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课程的思政属性而忽略了其本有的专业属性,甚至把专业课完全改造成了思政课。建立在课程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课程思政改革,能有意识地择取课程内容中“适合”的理论知识进行思政性改造,避免不加区分地对所有理论内容做牵强附会式的思政植入。通过合理、充分地挖掘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从而把这些适合的课程理论体系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有机性转化。

二是有利于确保专業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基于课程理论体系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两张皮”困局,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将知识传播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价值引导的隐性功能有机融合,达到“育才+育德”的综合育人效果。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提炼

我国公共关系学会于2013年发表的《公关武汉宣言》提出“阳光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指出阳光公关的三大原则:讲真话、做善事、塑美形。这一理论被视为公共关系理论中国化的一大标志性成果。真善美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坚守的处世准则,也是青年学子最基本、最高级的价值追求。

一是国家公共关系理论与爱国精神。国家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同样有其内在的关系规律,把握国家公共关系的理论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观察时政。

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著名公关学者陈先红教授认为,社会责任是公共关系的伦理基础。公共关系是企业(组织)的良心,它要求组织要有明晰的社会责任意识,要追求组织利益、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反对一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这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先公后私、利他以利己的利益观,培养奉献社会、回馈社会的高尚品格。

三是社会资本理论与互惠互信、合作多赢的理念。著名公关学者黄懿慧教授指出,公关的核心价值是建立信任。信任是合作共赢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共关系的目标就是要把零和思维转变为多赢思维。多赢是一种相互的妥协,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切人际协作的基点。

四是“弱关系”理论与法治规则意识。现代公共关系诞生于以“弱关系”结构为特征的西方社会,法律、契约、规则等因素成为规范和约束社会运作的主要力量,这些正是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基石。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学习弱关系理论能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规则意识,恪守规章法制,坚决抵制基于人情、面子等社会关系而滋生的走后门、徇私舞弊、践踏规则等不当行为。

五是公共形象理论与社交礼仪规范。公共关系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通过讲授公共形象理论知识,能引导大学生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礼仪,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赢得周围人的认可。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资源融入教学的路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而,进行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理论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公共关系学课程应当瞄准“育德”与“育才”相结合的双重教学目标。一方面,在公共关系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以更柔性、更生动的无缝对接方式达到“育德”的思政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借助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凝练、深化公共关系学的理论营养与教材内涵,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实现“育才”的专业课程目标。

二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这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找准“育德”与“育才”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生成性”关系。不仅要防止把专业课改成思政课,更要防止思政教育的生硬植入。具体到公共关系学课程,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理论章节、典型案例、实践训练三个方面展开。结合六大课程理论章节,辅以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学,注重从正反两个方面、国内与国外两个空间、商业与非商业两个场域进行案例对比,构建多模态、立体型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实践训练也要围绕六大课程理论展开,让学生自由组队,以实践小组的形式参加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公益类选题)、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公益类选题)等各类相关专业赛事。

三是课程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将教学的落脚点落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如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解决的是“有意”的问题,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解决的就是“有效”的问题。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师生课堂互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理论内容、收集相应案例的基础上,再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互动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的公关专业伦理和科学信仰,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关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先红.现代公共关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2019年度省级立项课题“《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XJG-19-2-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
铁路建设下流动党员思想政治学习研究
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
当代大学生文艺素养培养与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提升国有煤炭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
抓好思政建设工作,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后勤工作要以育人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