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2022-04-23于晗周晶晶

人民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

于晗 周晶晶

【关键词】跨文化 中国书法国际传播 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的武术、戏曲、绘画、书法、诗歌等文化符号在海外不断掀起热潮,长期吸引着世界各文化背景人们的兴趣。但这样的热潮并非意味着文化传播的真正成功,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的流传与应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并未被充分理解领悟。西方社会看似开放的背后,仍存在着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反映出西方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时的保守心态与策略。从理论上看,拥有着“亲缘”文化的国家相互聚合,形成文明板块,在与其他异质文明发生交际时,就如同板块碰撞一样,呈现出对峙抗衡的状态,这就使不同群体在解读相同信息时产生差异,导致误解与冲突。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它具备中国其他艺术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诸多特点,如汉字载体性、阴阳哲学观、时空交叉观、儒释道哲学等,而这些特点正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蕴。这使得中国书法成为一种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艺术,做好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然而,在跨文化的国际文化交流环境中,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定困难与障碍,需要创新传播路径与策略,推动中国书法更好地发扬光大。

当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条件是相当充足的。在政治、社会层面,有“一带一路”倡议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孔子学院和“欢乐春节”等海外中华品牌文化活动也得到推进。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具有渠道广泛、资源雄厚、体系成熟等有利条件。

然而,目前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效果却并不理想。每年中国会有大量的书法交流团队在西方开设讲座、策划展览、举办书法表演或捐赠活动等,在“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中也有送“福”写春联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场面盛大、形式丰富,但产生的传播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这些活动受众面单一、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还局限在孔子学院中。在孔子学院所推出的文化教育中,书法最受广大国际友人的欢迎。真正有后劲的书法国际传播活动还属孔子学院的书法教学活动,在这种漫长、系统地教与学的过程中,书法才能走到西方大众中。

但当前随着西方对孔子学院的攻击与诘难,孔子学院的书法教学活动也遇到了障碍与瓶颈。出于狭隘的意识形态思维,西方以文化安全为由,对孔子学院的官方背景、教学标准、办学原则等进行批评,孔子学院的发展遭受挫折和阻力。孔子学院的发展难题不仅直接导致孔子学院书法教学活动的衰颓,而且使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面临困难。

中国书法向日本、韩国、朝鲜的传播较为顺畅,但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书法向欧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具有挑战性。日本、韩国、朝鲜等属于“汉字文化圈”,中国书法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流动是顺畅的。而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论是造型理念还是哲学内蕴都与汉字大相径庭,推动中国书法在西方传播,自然是壁垒重重。不使用汉字的地方,书法很难生存和传播。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面临的障碍主要在于,汉字充当书法的载体,很难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需跨越不少难题:

首先是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的逆向问题。“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美国学者、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关于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和表述。高语境文化具有内隐含蓄、包含较多暗码信息和非言语编码、反应很少外露、圈内圈外有别、人际关系紧密等特征。低语境文化向高语境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自然流动,而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却是一种逆向楔入。在中西方文化中,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汉字载体性更是凸显了书法的高语境文化性质,中国书法这种高语境艺术向低语境的传播必然是种逆向输入,势必阻力重重。

其次是双向传播分渠而流的异轨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和遭遇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到传播模式的单向性上。问题还在于中外文化双向传播过程中互不交叉、互无相涉,我方与对方的文化输送处在不相交的两条线上。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过程更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存在灌输性输出问题,与对面迎来的其他文化类型没有进行交涉、对话和融通。作为传播信息的书法到达接受目的地的时候,接受环境对中国书法相当陌生,受众对书法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深,对中国书法的感触还停留在猎奇心理层面。

最后是接受信息偏差普遍存在的盲视问题。人们在面对一串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盲视情况:第一,因专注于某些局部、片面信息而看不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第二,每个人都有利己偏好,当某些信息不符合自己的最佳需求时,往往就会被忽视;第三,会将某些本来有必要深究和探索的信息视为理所当然;第四,某些本来是焦点的信息有可能被某些手段有意转移;第五,不容易注意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是以信息的形态存在,“汉字文化圈”外的信息受众很可能相应地产生上述盲视,比如第二类盲视,基于利己偏好,“汉字文化圈”外的受众对书法的接受可能只会关注到墨色变化及线条律动等书法表象,而对于文本内容和文字结构容易忽视。

在逆全球化不断升温的当下,文化的交流与对话非常重要。但国际间的文化交际也存在不少困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跨文化的背景所形成的文化壁垒,各类文化相混而不互融、相合而不共谐、相争而不并进。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需要开拓新路,寻求到合适的策略与路径,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对外交流。

一是培养“汉字文化圈”外的书法精英,推动中国书法引领和传承。对其他艺术而言,一旦成功进入异域就马上会催生许多艺术精英,这部分艺术精英迅速在新艺术生态圈内成长,通过艺术展览、艺术思潮等方式使自身艺术很快适应新环境,并不断推向高潮。而中国书法在“汉字文化圈”外至今未出现堪为代表性的艺术精英,而这类艺术精英对于一门艺术在域外的发展一般起着号召、标杆、引领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书法在日本的接受虽在“汉字文化圈”内,但日本书法精英的引领模式值得关注。嵯峨、桔逸势、菅原道真、小野道风、荣西、宗峰妙超、日下部鸣鹤、井上有一等,这些书法精英在日本不断涌现,这群传续有脉的艺术家使书法在日本艺坛熠熠生辉。在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中,我们可以派遣已在国内成名的书法家去域外安营扎寨,努力推动书法风潮,给国外受众营造一种自然接受书法的文化环境,让中国书法在海外更好地传播和接受。

二是推动书法面向大众,提升中国书法亲和形象。推进艺术的大众传播是培育艺术广泛受众的基础。面对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的逆向性困难,可以尝试降低高语境文化的深邃度。对于中国书法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弱化中国书法的神秘与崇高,使其最大程度地与普通民众相接触,植入到普通民众生活居住的空间环境中,使书法走进社区、乡村和民众,但是不能硬性、简单地、单纯视觉性地置入或展出,这些书法作品一定要尊重当地民众的生活经验、感情需求、观念意识等。比如,文辞内容的选择方面应避免晦涩难懂,可以抄录一些当地民众的生活号子、寓言故事之类的内容。第二,对书法传统理念进行择取。在初级传播阶段,可以少传达“书如其人”“以形写神”“写字如做人”等难以理解的理念,而多用一些直白表达,如书法中线条的律动、挥洒的快感、水墨自然的洇化特征以及与绘画的关系、异同等。

三是促进双向传播合轨,加深海外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对话。较长时间来,中国书法的域外输出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单向流动层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没有与中国书法相对应的艺术门类。以绘画为例,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可以相对应,当中国画往西方传播的同时,西方油画也向中国输入,双方在此过程中对话、交融,国内也出现了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吴冠中等中西融合的巨匠,西方也出现毕加索、莫奈等借鉴东方艺术的大师。在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也与此类似。虽然中国书法在西方缺乏相对应的艺术门类,但依赖中国书法以文字为载体的特性,可以将中国书法与其他很多艺术门类相嫁接,从而找到中国书法与其他文化和艺术对话的路径。当然,中国书法要想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交流过程中达到真正的沟通,还需要进行更细微地探索与建设。

四是规避接受盲视,让海外受众更好认识和接受中国書法。基于受众对信息的盲视理论,要使中国书法在接受过程中的盲视程度弱化,在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中,需要相应地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强调书法传播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如笔墨线条的审美信息,而无须苛求字法严谨;第二,探索书法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模式,比如把汉字的象形特征与汉字的演变历程融入书法教学过程,再如,将书法与其他新型大众艺术有效结合,还可以挖掘有关书法家的影视题材并进行浪漫地表达和演绎,力求符合当地民众视觉与心理的接受特点;第三,弱化对书法接受深度的期待,毋须刻意追求受众对书法内蕴的体会,积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自然的接受氛围;第四,力求书法焦点信息的突出,避免其他方面信息对书法焦点信息的干扰;第五,在传播过程中,要梳理好书法各个方面的关系,做到书法风貌、书体、书法材料、书法家等各方面井然有序、互相支撑。

总而言之,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输入的逆向困难、中外文化传播的分渠而流、“汉字文化圈”外受众的信息盲视等,这些问题是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障碍。在对外传播中国书法文化时,应该注意弥合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的文化落差,意识到汉字作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对于非“汉字文化圈”中的人们是晦涩难懂的,在传播中以简明易懂的形式组织传播内容,便于海外人群的接受理解,更好地促进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胡一凡、陈丽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7期。

②周斌、李守石:《“还原”: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的实践与反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③涂万雯:《浅析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输出——以孔子学院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4期。

④周斌、朱洪举:《东南亚地区中国书法文化传播策略浅析》,《对外传播》,2020年第12期。

⑤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⑥[美]马克斯·巴泽曼著,唐文龙、孔令红译:《信息背后的信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跨文化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
跨文化传播何以可能与以何致胜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概述
浅议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