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谚语文化对比翻译研究
2022-04-23黄佳宁周晶孙莹
黄佳宁 周晶 孙莹
【摘要】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谚语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双语转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还原讲话人的言语特色、展现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译员需要精准翻译谚语。而翻译谚语实际上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语言学习者在专业指导下接受培训,寻找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练习,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本文主要研究汉俄谚语对比翻译技巧,分析汉俄谚语的语言差异,以更好地形成谚语翻译思维,掌握汉俄谚语的翻译技巧,使翻译更加符合译文翻译和语言表达习惯。
【关键词】汉俄谚语;翻译技巧;翻译思维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5-010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3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化差异视角下中俄谚语翻译策略探析》 (项目编号:202010841003)。
一、汉俄谚语背景的文化差异
谚语高度集中在民族语言和文化上。每个国家的谚语含有自己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化,这与文化传统是息息相关的。谚语是最相关的语言现象,复杂的信息可以被它简单明了地一一传达,并向读者介绍相关的历史、民俗和文学故事。根据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科学地总结了许多谚语。有些谚语是文学中的格言,有些则是从圣经中借来的,以警句或谚语的形式诠释生命的真理。
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宗教信仰。因此在汉俄谚语中也出现很多与宗教信仰紧密联系的谚语。
例如,佛教在中国传播了1000多年,人们认为有因果循环,善与恶,佛教可以化险为夷来提供帮助。
因此,在中国含有“佛”“庙”元素的谚语广泛流传,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в трудный момент припадать к ногам будды)”。东正教是俄罗斯人們最信奉的教,因此,在宗教生活和活动中有许多与宗教色彩有关的谚语,如“上帝”“天堂”等,而宗教色彩是俄罗斯谚语最具特点之一。
如:
бог не в силе,а в правде.
(上帝靠理不靠力);
на том порадуемся.
(人间受些苦,天堂享清福);
от бога отказаться--к сатане пристать.
(背离上帝,就是靠近魔鬼);
не всё коту масленица бывает и великий пост.
(好景不长,盛筵难再)源于多神教时期的谢肉节;
начать за здравие,а кончить за упокой.
(开始得很好,结束得很糟糕)源于基督教的祷告仪式。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我们需要了解人民的历史和他们的社会政治思想。”
学者们指出,这些思想都是通过民间故事、传说和行话来表达的,特别是以学习意义的形式,表现人们的思想。在文化领域里,谚语占据重要位置,它折射出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动物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相对应的含义。了解动物的同时,还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史。动物与人类社会是密切相关,互相生存和影响的。
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动物是“牛”,古人云:“утка в сапожках, селезеньв сережках.корова в рогоже,да всех дороже”(穿裙子的母鸭,豋靴子的母鸡,戴耳环的公鸡。而披粗衣的母牛,比它们更宝贵)。
俄罗斯人常说:“чёрная корова,до белое молочко”(虽是黑牛,但是奶白),“корова на дваре,харч на столе”(家中养母牛,桌上就不缺食物)。
这些有关“牛”的谚语都源于俄历4月18日是牛的保护神的纪念日。
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动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知道十二生肖,从古至今的纪年方法、起名、吉祥物、禁忌、春联、习俗、文字等等都与它紧密相连,可见动物对两国文化习俗从古至今都有着无法抹去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中俄两国的动物谚语进行研究,因为中俄两国都有许多动物谚语,例如:在汉语中有“一山不容二虎”“伴君如伴虎”。
在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如:“два медведя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те не живут”(一洞不容二熊),“без бычка не поешь молочка”(直译:没有公牛就不能喝牛奶。)(译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这些含有动物谚语俗语,简单明了地描绘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汉语中也好,在俄语中也罢,蛇都象征着阴险、邪恶和狡猾。如俄语成语“земя подколодная”指阴险毒辣的人,“отогревать змею на груди”指施恩于忘义者,这与中国古代寓言《东郭先生和蛇》中的说法是相符的。一条将要冻死的蛇被善良的东郭先生救下来,但他却被“忘恩负义”的蛇醒后咬了一口。可见蛇种动物的阴险毒辣。
在俄语中,谚语和俗语像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俄罗斯民族尤其重视文学,所以文学作品有大量的谚语,谚语通常出现在群众之间的实际沟通和交流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汉语谚语驶过的痕迹,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在夏商时期,在民间生活中经常使用,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许多是气候谚语。
比如:“日出遇黄刮风,日出现红下雨,不黄不红晴空”;有生活类谚语,“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有说理型谚语,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豆腐好吃浆难磨”。
现在的汉语不仅继承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古代遗迹,此外也创造了许多新的谚语。例如:“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想要富,先修路”。
因此,谚语为社会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元素,现实生活的发展带动着社会意识的不断前进。谚语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俄谚语记录了两国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发展。
二、汉俄谚语的翻译技巧
每种类型的翻译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当前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注意这些翻译的独特性。因此,在俄语翻译时,诸多方面的问题需时刻关注。
由于中俄两国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俄罗斯人看来俄文是合乎逻辑的,而在中国人看来确实支离破碎、断断续续、极其别扭。
体现民族文化的俄罗斯谚语是俄罗斯民族独有的,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陌生的,创造性的翻译方法是这种谚语使用最频繁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不改变一种语言含义的情况下,对另一种语言进行最恰当的解释。这时翻译技巧就像是一把“万能锁”,打开中俄急于要开的“箱子”。
(一)套译法和直译法
套译法是指当俄文谚语中有熟悉的中国谚语时,创造性的翻译可以用中国谚语的形式来实现。直译法的译文是俄语谚语的隐喻,是一种以语言规范为基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翻译形象和方法。译文不会造成任何关联错误或误解。
例如:
нет дымы без огня.
(无火不生烟);
артельный горошок гуще кипит.
(众人烧罐热气高);
ложка дёгтю в бочку мёду.
(一勺焦油坏了一桶蜜);
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е промысел не кипит.
(狐狸不吃窝边鸡)。
而在中国,人们是这样流传着:“无风不起浪;众人拾柴火焰高;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四条谚语和中国人的俗语不谋而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翻译的时候,人们可以巧妙地将这两句话转换一下,使得两国人在交流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对方话语里面的意思。勤劳的俄罗斯人民长期遭受独裁和农奴制社会带来的折磨,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长期的封建社会也让中国人民饱受沧桑,而顽强斗争的中国人民也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中国和俄罗斯人民的类似经历使他们在许多方面能够在思想上和思想上结合起来。因此套译法和直译法的使用即保留成语的原汁原味,而不改变其修辞特点。
(二)对译法和借译法
部分谚语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同的没有差别,而且字面意义和视觉意义传达的信息也是相吻合的。在汉语中,人们可以找到与俄罗斯谚语完全一致的汉语谚语。这种翻译被称为“对译法”,也是最简单明了的翻译方法。
例如:
век живи, век учись.
(活到老,学到老);
выше встанеш, дальше увидешь.
(站得高,望得远);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
(祸不单行);
выше встанеш, дальше увидешь.
(站得高,望得远)。
这些谚语在字面意义和意象上具有相同的哲学意义。只是一种翻译方式的转变,在汉语中是同一个谚语,但却是形象不同的另一个谚语。
例如:
слова не воробей-вылетит, не поймаеш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三思而后行);
с кем поведёешь, от того и наберёшьс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似的谚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或隐喻來表达相同或相似的隐喻。借用的译文可以使译文简洁,全面,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三)补偿法
对于俄罗斯民族独有的谚语,俄语谚语翻译需要补充说明,即补充和披露俄语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使读者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展。补偿法既包括文本增益法,也包括文本外部标记法。通过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语言手段来确保原文所载的内容被称作是增益法。
例如:
что посеешь, то и пожнёш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句的意思是“种什么,得什么”,“瓜”和“豆”出现在译文中,自然而然就转化成了中国读者众所周知的谚语,使中俄读者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注释法是文化翻译的重要工具,也是揭示根深蒂固的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例如,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ехать中包含着俄罗斯的国情知识:俄罗斯古老的冶金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中心——图拉,举世闻名的是那里制造的茶炊。带着茶炊到生产茶炊的地方去,岂不是多此一举?
因此,在翻译的最后,解释说明可以使人们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即“带着茶炊去图拉——多此一举”,这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有关国情知识。
三、俄语谚语的翻译原则
由于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汉俄语言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在翻译谚语时,大多数研究者养成用俄语表达的习惯往往是不可能。只是把中文的谚语先写出来,再进行翻译,最后形成谚语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俄两国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导致谚语的翻译不能反映古人的真实意图和思想。因此,传统俗语的翻译变得不准确。
这导致在此情况下,人们应该通过素养高的俄语翻译来设计,需要追溯到中俄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遵循俄语谚语的翻译原则。
(一)考察典故,切忌望文生义
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结构简单,但含义深刻。要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必须仔细研究。
例如:нщвая метла чисто метёт直译为“新扫帚好用”。
从本质上讲,其實质是“新领导层一向严苛苛求”,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这句谚语的翻译必须通过使用暗语或解读“新官上任三把火”来保证其有效性。谚语整体的润色修改服务是一句好的俄文谚语的必备条件。古人云:“三分靠翻译,七分靠修改”,这充分说明修改的重要性。修改俄语谚语的变化包括词语的变化、意义的变化、口音的变化,改变语言的整体合理性等。在改变俄语谚语时,要深入研究和调整观点,谚语的结构和历史意义。良好的俄语基础和丰富的汉俄谚语翻译经验是一句好的俄文谚语润色修改服务的关键。这才能表达严谨、思想清晰、表达流畅。
(二)注意语体,寻求恰当表达
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以书面形式翻译容易理解的谚语,从而剥夺了它们原有的语言特征。
例如“от великого до смешного только шаг”的两个译文:“伟大与可笑之间仅有一步的距离”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都正确地表达了该谚语的含义,但是不难看出,第一个译文更简单明了、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而第二个译文则过于书面化,凸显不出谚语的特点。
俄罗斯谚语有一系列学术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于日常俄语。日常在翻译俄语句子时,有众多方法可适用,可达到以灵活翻译。在谚语学术中有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按照俄文谚语学术的语言去翻译,否则谚语译出语就不规范,导致无法准确表达古人的理解和意图。
因此,在翻译俄语谚语时,翻译结果要通俗易懂,不断寻找非常专业的水平。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译文句子变得简单明了才是宗旨。
但是,人们不应该使用太扎根的词汇,尤其是在汉俄谚语的翻译中,当涉及专有词汇翻译时,人们需要使用与其相对应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虽简洁、易懂,但学术性极强。
(三)讲究美感,注意语言艺术
谚语也是美的文学形式。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谚语的审美性。修改俄文谚语的范围包括词的修改,意境的修改,表达侧重点的修改,语言整体合理性的修改等。在翻译俄罗斯谚语时,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和调整谚语的观点、结构和历史意义。
例如,“Красна птица пером, а человек умом”和“По платью встречают, по умом провожают”直译为“羽毛是鸟最美的部分,头脑是人最美的部分”或“视衣冠迎宾,据才学送客”,这样的译文即保留了俄语谚语中的美学形象,又与原文的对仗结构和对称的修辞方法相符合,还体现了词语对称美和语法整齐美。
翻译是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古人云:“见多识广”,在翻译的过程中,见得多、见得广,才能翻译的准确。由于外语水平会受中文母语水平的限制,因此应同时进行中文、俄文的阅读。
此处指的中文水平不是中文口语表达水平,口语级的中文水平是不足以支撑翻译外文谚语的,即“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通过双语阅读可以更好地比较分析中俄语言存在的差异,有助于译者形成良好地谚语翻译思维,更好地掌握汉俄谚语的翻译技巧,使译文也更加符合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深层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别称为俗语。汉俄谚语翻译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通过对汉俄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可以挖掘出汉俄谚语翻译的实质是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谚语和文化渊源、宗教信仰等因素需要着重考虑,译者应该真实地评价其深度,准确地表达俄语谚语的意义。
俄语谚语翻译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语言任务,译者认真研究是基础,掌握大量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关键,这样才能深层次认识俄汉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译者试图从真实性、思想性、情感性、风格性、色彩性等方面实现信息的对等,赋予其词义,更准确地表达词义和隐含意义。希望通过本文汉俄谚语文化对比研究翻译,全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中俄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俄汉谚语的翻译,译出语更符合表达的目的,使读者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曹曦颖.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94-96.
[2]杜瑞鑫.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J].海外英语,2020,(02):50-51.
[3]赫潇.思政教学视阔下的俄语阅读教学探索——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汉双语教材[J].上海政法学院,2018,(24):99-101.
[4]葛泞萌.《批判性思维:基础》(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北京林业大学,2019.
[5]刘芳颖.中国古代船舶名称英译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20.
[6]武飞龙.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西游记》中谚语翻译对比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7]杨康.范畴越位的英汉翻译技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杨立云.汉俄称呼语对比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9]Кузнецов В.А.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СПБ Норинт 2018.
[10]Шмелев А. Д. Сквозние мотивы рус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 2019.
作者简介:
黄佳宁,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俄语系2019级学生,俄语专业。
周晶,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经济。
孙莹,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俄语、俄罗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