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召傣族造纸村落微生态研究

2022-04-23汪泳

中华手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构树工艺设计

汪泳

2016年艺术家JUJU WANG创作了装置作品《云屋》,塑造了一个由傣纸构成的室内空间,借助纸面激雕技术、旋转的装置造型,以及模拟版纳土壤湿度和气味的喷雾,营造出光影变化的“云屋”。傣纸距今800年历史,由当地构树纤维制成,因替代贝叶抄经而流传至今,并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近200户人家的村落,家家造纸,完整地保留了傣纸造纸技艺。傣纸在傣语中被唤作“嘎拉纱”,坚韧防水、耐腐蚀、防蚊虫,可传百年。《新篆云南通志》卷一四二中记载:“孟定坝摆夷,能用构树树皮造一种大白纸,较国外牛皮纸尤韧,力撕不破。[1]”除礼佛抄经,当地盛产普洱,傣纸用于普洱包装,融入民俗日常生活。

一、傣纸技艺——曼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

傣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5步流程和“采料、晒料、浸泡、蒸煮、拌灰、洗涤、舂捣、抄纸、晒纸、砑光、揭纸”11道工序。曼召生活也围绕傣纸展开:春季砍树备料,同时种下新树;家家造纸,曾经是家庭作坊独立制纸的模式,一个家庭完成全套造纸流程,现今形成分工,以家庭为单位,每家负责一道工序,甲家制浆,乙家抄纸,丙家备料,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造纸系统。

通过调研发现:(1)造纸纤维是纯构树树皮,没有混合纤维;(2)除了自植构树,也从老挝缅甸购买,以机器打浆提高效率;(3)以抄纸法逐步替代传统造纸浇纸法;(4)构树生命力顽强,砍枝后会长得更为粗壮;(5)傣纸入水会再溶解,可再利用;(6)傣纸的厚薄与大小应对不同需求,薄纸多用于书写、茶饼内包裹,厚纸多用于纸盒、纸伞等。

傣人平和勤劳,曼召人人制纸,尊崇佛教,男子都要入寺修行,傣纸不仅是佛经载体,而且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媒介。据记载1217年左右傣人即开始造纸,除经书、包装之外,还有祭祀节庆制孔明灯、丧礼和佛教礼仪制油纸伞、纸毯等。

二、茶与纸——雨林赐福的版纳双姝

西双版纳在傣语之意为“西双—十二个”和“版纳—坝子”,较大的平地利于种植,因盛产稻米,善耕种而勤劳富裕。平地之外的高山,则不利于农作而曾经一度贫穷。今天的高山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普洱茶产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曼召邻近的班章哈尼族村,最穷时半年收入65万元,现在半年纯收入可高达400多万元。

傣纸透气、耐磨、不易破损、保存时间长的包装特性受到茶业青睐。茶,连接起傣纸用途重获新生的桥梁;普洱与傣纸,也成为西南边陲雨林赐福的“版纳双姝”。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纸州级传承人岩坎也是曼召村村长,发起成立了傣纸合作社,集成深加工的基地和厂房,展区陈列有大小、厚薄、用途不一的纸样,以及纸伞、纸袋、纸艺术品等各类纸制品,体验区设置了造纸全部的工具和流程,供游客体验。据岩坎介绍,2000年前村里坚持造纸的纸户并不多,自2011年成立合作社,全村年产量从二三十万张增长到现在的上千万张。

全村196户人家,已有150余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为:“订单—分配各户—家庭作坊按分配进行生产—最终成品再由合作社统一质检、标价和销售。”每张纸,合作社象征性地收取2分钱的提成,同时合作社也承担纸品原料的采购、销售等统一工作以及其他风险。如今全村一半的经济收入来自于手工造纸,平均每人造纸年收入就能达9 000元。勐海的茶让曼召邻里的高山富裕,也意外地激活了傣纸的使用功能。

三、纸的再生——设计介入造纸工艺的转型

3.1 设计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设计再生的概念,属于可持续设计的范畴,最初由美国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年)在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可持续设计的理念[2]。绿色设计形成了5R1D的绿色设计标准: 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organize(再组织)、Rethink(再思考),Degradable(可降解)。可持续的概念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得以实现“为了一个安全的未来”[3]。设计再生,借用“再生”的生物学概念“自然环境下所造成的自身损伤的一种重建、恢复和发育的过程”,设计介入以使其重生。2015年EPSON公司宣布开发了小型再生纸制造机“Paper Lab”,将用过的办公室纸张分解成纤维状,在不用水的情况下使其重新合成新的纸;著名的城市再生案例东京中城,2005年被东京纳入“城市再生计划”,是在东京中心地区少见的大规模国有土地——旧防卫厅建筑遗迹上,以有效的土地再利用為导向,建设的融商务、居住、商业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重新建构了典型的商业、空间、社群及生活等关系,这些设计再生的案例启发了我们。

3.2 可持续导向下曼召面临的压力

曼召的造纸生态通过组织模式、商业采用、旅游体验等创新取得了初步结果,但可持续发展又提出新的压力。学者陈刚对日本手工纸同样提出,即使在手工艺保护意识很好的日本,即使是知名度很好的和纸,销售也仅为了延续传统而存在,逐渐萎缩[4]。岩坎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是构树大量依靠进口,希望能增加构树种植(目前曼召仅有200亩构树,要维持当下的产量则需至少2 000亩地);二是资金周转,统购统销、研发和设计等方面有大量缺口;三则是要作为创新设计思维与视野的局限。

作为“活化石”的傣纸,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边缘:合作社的自发设计,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个“设计”仅为原始装饰,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转型。全球化、多样性的文化语境下,设计和传统工艺互为需求:设计希望在传统工艺中寻找源流及内涵;反之传统工艺希望借助设计得以传播和再生。

3.3 手工纸“设计再生”设计实践

工艺的复兴不是历史的回逆,而是修补大批量大生产中手工的温度,补充一种生活体验。以“再生”为导向,探讨设计介入的创新路径,这部分既有其他围绕纸工艺、材料艺术创新的成功案例,又有笔者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傣纸创新设计”项目的实践。手工纸通过“美、文化与设计的相互影响后”实现“崭新、敏感的简朴精神”[5],从工艺传承到设计创新,古老工艺在现代智慧中再生。

3.3.1 形式再生

2000年,设计师原研哉策划“再设计”的实验中,设计作为一种“智识资源”[6],以“令平常未知”[7]的形式——实现了设计对原本物质的艺术改变和创新。纸的形式再生亦是如此,使纸和纸产品形式语言得到优化、从而提升生活美学标准及使用体验,这也是纸类设计再生最易开发和最具感染性的方法。

和纸艺术家堀木绘里子探索纸和光的艺术,与建筑师、设计师一起合作,在灯具和空间装饰中,创作了很多以和纸为原料的设计作品,在展览、艺术活动、公共空间及商业空间中实施,如成田机场第一旅客候机楼、京都GRANVIA宾馆餐馆大厅以及京都四季酒店大堂隔屏等。形式上通过尺度和体量的改变,在商业空间的繁复材料衬托中,改变了纸朴素与单薄的感受,塑造了大量超越日常的审美体验。

3.3.2 材料再生

纸在材料属性的解构与重组,甚至衍生出新的材料特性等而获得再生。通过对造纸材料的改变、改进以及多次加工,使纸再生实现新的可能性,突破纸张材料特性,拓宽了纸的日常生活场景,其本质在于建立材料的“循环设计观”[8],通过材料的重复使用,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2008年,具有千年和纸造纸历史的日本山梨县,和纸生产商与设计师深泽直人合作了品牌“SIWA”(中文名为“纸和”),意为皱纹。纸上皱褶即纤维肌理,保留了传统和纸的优美与耐用、防水实用且环保,由于在木纤维中加入聚烯烃纤维,弹性柔软、自重轻、极好韧性且能防水,亦无有毒物质;其次配合日本传统寿喜纸工艺(日本独有的雁皮树为材料)对纸张进行二次加工,纸最终和布料一样柔软,且在潮湿或浸水后具备极佳抗撕力。设计系列包含生活用品,如手提包、收纳袋、眼镜盒等日用品,热销20个国家。传统和纸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美学结合,是工艺重新融合进入现代生活的突破。

3.3.3 功能再生

通过设计改良、改变原有特质,突破传统功能从而拓宽使用场景;功能和材料再生很难割裂进行论述,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创新。建筑师坂茂的纸建筑是纸媒介突破功能局限的设计经典,他的纸材料是多次加工的工业纸成品,纸筒纸板等。从1994年为卢旺达难民设计避难帐篷开始,他将“纸管建筑”用于灾后重建,和纸管生产厂家研究出不同长度、厚度的纸管,经防火、防水及覆膜处理,具有较好隔热、隔音、承重的性能,中空结构还可容纳其他建材。纸管为灾区搭建临时居所,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坂茂典型的设计范式、人道主题的设计价值体现。更具温度的是坂茂甚至在神户地震中设计了灾区人们的精神居所——纸管教堂,因此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坂茂的实践,从力度、结构、力量等角度进行纸的结构与重塑,重新定义了纸的功能。

3.3.4 组织再生

设计链接工艺的活化,还有着组织系统的期待——纸产品通过提升销售而反哺,使材料、工艺、产品得以回归价值——对工艺持续到生产应用,实现可持续可循环的闭环,实现组织的人文赋能。价值的可持续增长,是组织系统得以存续的基础,而工艺的“意义更在于其脱离了以价格强化竞争力的判断体系”[9]。

泰国博桑村手工制伞200余年,伞面、棉线、伞骨的全部材料出产于当地。当地皮纸“Sa”来源于同为“Sa”名的桑树皮,伞骨及穿洞绕线、伞面传统纹样等均由人工制成,其工序也成为旅游的参观体验部分,产品除销售还提供包装邮寄甚至国际物流,每年一月的花伞节将伞文化的影响推向高潮。纸伞业已成村主要经济产业,全村实现了以纸制伞,以伞兴村的生产模式,也成为手工纸通过“传承—体验—传播—市场”的模式实现了工艺的可持续,得以价值再现。博桑村的人,在伞与自然的环境中“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创造出文化景观”[10]——文化景观,这正是设计促进的组织新生态。形式、材料及功能的再生,依赖手艺人和设计师的个体实验;而组织创新依赖于团队、集体,甚至制度和政策。

四、结语

在曼召村,传统傣楼多已被村民自建“小洋房”取代,但各家一口用来蒸煮树皮的大锅,一排排晒纸框,仍在诉说着傣人800年造纸的故事。

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之间的关系与角色中始终纠缠,在学者许平的观点“设计赋联——一种创造力文化再生关系的连接与重构模式”中似乎能找到答案:通过观察傣纸村落微生态,这个以手工纸维系的“人与物在生态功能上的结合”[11]的微观样本,反而提供了设计与工艺关系研究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描绘出设计创新的新轮廓——设计正在建構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生产关系。(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传统工艺的知识可视化设计研究——以西南民间图案为例”,编号:20YB07)

参考文献

[1]朱霞:《云南孟定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广西民族学院(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41页。

[2][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世界的设计》,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3][美]维克多·帕帕奈克:《绿色律令》周博、刘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4]陈刚:《日本对传统造纸技术的保护及其启示》,《文化遗产》,第2012年第4期,第69页。

[5]同[2],第49页。

[6][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7]同[6],第23页。

[8]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0页。

[9][英]彼得·多默:《现代设计的意义》,张蓓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10]许平,陈东亮:《设计的大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11][美]达尼洛·帕拉佐:《城市生态设计》,吴佳雨、傅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构树工艺设计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树扶贫工程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构树的坏与美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构树+”的致富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