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
2022-04-23陈少川陈鲁鲁许琳婷刘特炯
陈少川 陈鲁鲁 许琳婷 刘特炯
【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并发癫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以丙戊酸钠单用治疗(对照组,n=38)与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n=38)总有效率及预后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7.37%,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前,炎症因子 IL-2、IL-6水平及神经递质 NSE 水平经测验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测验值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癫痫发作次数及单次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经观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观测值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测验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经观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患者在应用丙戊酸钠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炎性反应程度,改善神经递质水平,控制癫痫症状,可提高生存质量,并具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脑卒中后癫痫;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有效率;炎性因子;神经递质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1-0016-04
脑卒中后癫痫在临床多见,目前,临床尚未阐明病机,多倾向于为受脑卒中影响,神经元受损,炎性因子紊乱、免疫系统被不同程度激活,最终由局部神经组织发生异常放电导致[1-2]。丙戊酸钠为常用治疗药物,对部分性发作癫痫、各型全面性发作癫痫均可起到对抗作用,但易有记忆力下降、反应力减退等不良反应,故长期使用备受争议。左乙拉西坦为抗癫痫的新型制剂,通过对癫痫样突发性放电选择性阻止,来对病情发作进行控制,且不良反应不明显,与丙戊酸钠联用,可推进治疗进程,保障临床安全。本研究就两种药物联用情况展开探讨,以突出左乙拉西坦协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患者76 例,均為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收治,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7.23±7.91);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7.29±7.87)岁。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癫痫诊断标准;自愿对知情同意书签署,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脑肿瘤者;对本次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外伤性癫痫;缺血缺氧性脑病癫痫;对合并有本次用药慎用及禁用的患者[3-4]。
1.3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435)治疗,20 mg/(kg·d),划分为2次经口服途径给药,连续1周,若症状控制,上述剂量保持不变,若控制不理想,剂量可增至30 mg/(kg·d),划分为2次经口服给药。观察组:本组丙戊酸钠缓释片应用同上,加用左乙拉西坦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43178)口服,0.5 g/次,2次/d,用药2周,后增至1g/次,2次 /d。均持续用药2个月。
1.4观察指标①对比治疗总有效率;②比较治疗前后炎性因子 IL-2、IL-6和神经递质 NSE 水平;③比较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及单次发作症状持续时间变化情况;④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即应用卡氏生活质量标准评定,为百分制,分值与结果呈正相关;⑤对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5疗效标准依据 Graham 相关标准评定:完全控制:治疗期间未见发作;显效:治疗期间较治疗前发作频率呈≥75%减少,症状有效控制;有效:较治疗前发作频率呈50%~74%减少;无效:未及上述。(完全控制+显效+有效)/总数×100% =总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在 SPSS22.0中对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达,行χ2检验;计量在资料用x ±s 表达,行 t 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情况且观察组脑卒中后
癫痫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组间炎性指标及神经递质对比情况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 IL-2、IL-6水平及神经递质 NSE 水平经测验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测验值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 2。
2.3组间癫痫症状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癫痫发作次数及单次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经观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观测值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3。
2.4组间生活质量测评分值对比两组开展治疗前,生活质量测验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有升高,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4。
2.5组间不良反应率对比情况两组不良反应率经观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 讨论
癫痫为常见的神经内科领域疾病,临床将其按原发性和继发性划分,于脑卒中后发生的癫痫,按脑卒中后癫痫定义。此并发症一旦发生,即可加重脑卒中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使治疗更为棘手。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部位和范围的异常放电神经元可导致不同形式的表现情况。疾病发作后可表现为意识、精神行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例如,精神运动性发作;脑血管病继发单侧肢体阵发性抽搐;儿童常见的失神发作等。
丙戊酸钠为临床常用广谱抗癫痫药物,可使脑中分布的具抑制性特征的γ-氨基丁酸神经介质受到抑制,使突触 GABA 作用增强,对癫痫发作进行控制。但有研究示,丙戊酸以神经递质或相关受体、神经元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故有记忆力、反应力衰退等不良反应,不宜长期使用[5]。除此之外,丙戊酸钠主要用于典型全身性强直性阵挛发作,特别是对合并典型失神发作的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患者用药后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互作用复杂,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丙戊酸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有活动性肝病或肝脏损伤明显,则不宜使用。临床常用的丙戊酸钠片剂剂型为其缓释制剂,如德巴金。而左乙拉西坦无对神经递质兴奋或抑制的作用,其属吡咯烷酮衍生物,可有效阻止神经元异常放电,且未对正常神经元活性形成干扰。有报道指出,于神经突触囊泡上分布的SV 蛋白亚型,即 SV2A 亚基通常表现为高浓度状态,诱导细胞膜表现出异常放电的情况,左乙拉西坦给药后,可结合 SV2A 亚基,进而可对神经元异常放电产生有效抑制,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癫痫发作频率,并减轻了病情严重程度[6]。同时,该药并非对神经递质相关传递进程产生直接抑制,可通过突触囊泡蛋白2A,来使大脑呈潜在状态的认知水平提高[7-8]。该药还可自血脑屏障穿过,对丁醛酸脱氢酶和氨基丁酸转化酶活性有效抑制,对癫痫的发作发挥防范作用[9-10]。左乙拉西坦片有抗癫痫作用,是一种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抗癫痫药物。临床对照实验表明,左乙拉西坦片有明确的抗癫痫作用,耐受性好。因此,临床可以用该药物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痛、癫痫等。左乙拉西坦片主要活性成分为左乙拉西坦,其商品名为开普兰。相关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该药物与其他抗癫痫药物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口服抗癫痫药物,其抗癫痫作用机制也相对较新的。传统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抑制、激活神经递质系统,作用于患者的离子通道,而左乙拉西坦片具有其他传统抗癫痫药物无法比拟的抗癫痫性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的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大剂量左乙拉西坦的应用不会对实验体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左乙拉西坦片不仅具有特殊的抗癫痫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对患者疾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相关研究学者表示,左乙拉西坦片具有无肝酶诱导、线性曲线、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结合率低等药动学特征。因此,左乙拉西坦片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癫痫,而且对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服用左乙拉西坦片后,圆形的左乙拉西坦片直接通过肾脏排出,不经肝脏代谢,不良反应非常少。因此,左乙拉西坦片可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左乙拉西坦代谢呈线性,是一种高可溶性、高渗透性的化合物。本产品无性别、种族、生理节律差异。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由于左乙拉西坦的吸收完全度和线性关系,可根据口服剂量预测其血药浓度。成人和儿童患者唾液、血液药物浓度呈显著相关。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间为给药1.3 h 后,口服用药后吸收迅速,绝对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摄入食物不影响吸收速率,吸收时间与剂量无关。体内平均总清除率为0.96 mL/min/kg,成人血浆半衰期7 h 左右,不因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重复给药而改变。药物主要从尿液中排出,只有0.3%的药物从粪便中排出。给药后48 h 内,左乙拉西坦在肾小球滤过后,肾小管重吸收后被清除,主要代谢产物也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被清除。在老年患者中,左乙拉西坦的半衰期延长约10~11 h。与肾功能下降有关。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在对照组丙戊酸钠单用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总有效率居更高水平;炎性因子 IL-2、IL-6及神经递质 NSE 居更低水平;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呈更少显示;生活质量评分居更高水平;不良反应率组间无差异。提示两药联用,相较丙戊酸钠单用,可使机体所属的自动免疫应答反应启动,来使脑部炎性反应降低,神经元损伤减轻,且因左乙拉西坦仅经肾脏向体外排出,未经肝脏代谢,故在协同增效同时,可保障给药安全,与林岚等研究结果一致[11-12]。
毕德余[13]在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中,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将 8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分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单一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为97.5%,前者低于后者(P<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性较高,表明在疾病治疗中,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发挥了显著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疾病状况,控制用药不良,提升治疗有效率。
由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左乙拉西坦片主要具有抗癫痫作用,所以临床上主要适合辅助治疗癫痫。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突触小泡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 的释放,从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14-15]。左乙拉西坦的副作用比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少。但是,左乙拉西坦片不应未经批准而停止使用,突然戒断可能会加重病情。如需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不得突然停药。由于左乙拉西坦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因此有必要密切监测患者在服药期间是否会出现自杀行为;抑郁、抑郁加重;情绪的异常变化。如果发生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左乙拉西坦片剂和食物不影响疗效,但要注意每天同时服药,效果会更好。禁忌是对吡咯烷酮衍生物过敏、左乙拉西坦过敏者,如果需要停止用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盲目地自我治疗。
综上,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患者在丙戊酸钠给药基础上,取左乙拉西坦加用,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炎性反应程度,改善神经递质水平,控制癫痫症状,且可提高生存质量,并具较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徐菲 , 金平 , 王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7, 21(2):179-182.
[2] 朱荣志 , 周英 , 赵勇 , 殷昊.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2015, 23(3):100-102.
[3] 魏兴海.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简介[J].现代康复 , 2020, 4(3):357.
[4] 全国神经外科癫痫防治协作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和外伤后癫痫的预防及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2016, 5(12):1189-1190.
[5]于奇.醒脑静联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脑电图表现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 2018, 35(5):856-859, 863.
[6]王玲娇 , 周春华 , 王建欣. HPLC-MS/MS 法同时测定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浆中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的浓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019, 35(19):2395-2398, 2425.
[7]赵敏 , 张瑜.脑卒中后癫痫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 , 2018,25(23):35.
[8] 谷丽丽.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2019, 33(3):75-76.
[9]樊媛媛.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 2019, 31(12):28-30.
[10]毕德余.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 2020, 15(6):112-114.
[11]林岚 , 王晓燕 , 杨淑 , 等.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 2016, 27(33):4634-4637.
[12]原相丽 , 史冬梅 , 周正宏 , 等.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及对患者血 NSE、 IL-6和 TNF-α水平的影響[J].罕少疾病杂志 , 2019, 26(5):1-2, 16.
[13]王磊 , 王红梅.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 2021,31(26):62.
[14]贾真 , 杨宇 , 廖志敏 , 等.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效果及对神经、认知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 2021, 39(4):407-410.
[15]毕德余.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 2020, 15(6):3-6.
(收稿日期:2021-7-10 接受日期:20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