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022-04-22赵晨晨陈季

科技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赵晨晨 陈季

摘 要:本文以佳木斯大学“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暑期牡丹江野外实习为例,对实习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教学组织安排及设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因素在于考评体系,为切实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提供方向。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土壤地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形成与分类、分布规律、土壤资源评价保护等,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1]。佳木斯大学地理系创建于1983年,1999年地理教育专业升为本科,专业名称改为“地理科学(S)专业”,1999年9月招收第一批地理科学(S)专业的本科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一系列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也逐步完善,现有牡丹江、秦皇岛、大连等多个野外实习地点。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随着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出,给“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2]。如何以课程目标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是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21年暑期“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区域为牡丹江镜泊湖——长白山地区。实习内容包括成土条件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观察、生物因素及地形变化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火山灰土纲成土条件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观察等。

一、“土壤地理学”课程特点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和地理环境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发生、发育,以及土壤分类和时空分布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3]。土壤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的迁移转化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研究土壤发生发育和分类离不开各类环境要素,“土壤地理学”除了专业体系内学科间交叉,其课程内容土壤发生、发育,时空分布规律、土壤理化性质等内容还结合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态学等领域,也是跨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

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土壤地理学”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又包含实验和实践两个部分。实验教学主要针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组成进行验证性实验,比如土壤含水量测定、土壤pH值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等。实践教学则是通过野外实习进行土壤发育影响要素认知、土壤剖面和土壤质地观察及样品采集等。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要具备野外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研究进展

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多是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目而设置的,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针对“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教学改革。

(一)实践组织及教学模式

传统的“土壤地理学”教学模式是先开展理论课,后在暑期进行野外实习,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地域性差异、师资力量及经费等问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更加重了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的思想。

针对于“土壤地理学”课程综合性特点,前期需要地质学、土壤学等学科知识的储备,有研究将传统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组织模式改为“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在理论知识讲授前期组织学生进行多门课程联合实习,初步接触相关知识,再带着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有目的性地开展理论学习,后期进行单课程实习以知识巩固,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5]。针对实验课学时短、学生态度不端正的问题,通过借鉴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施的情景教学,通过划分学习小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情景之中提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6]。有研究者针对有效户外实践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知识贯通,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7]。

(二)实践环节成绩考核模式

传统教学的考核长期沿用的是结果性评价,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也是用实习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大部分学者在实践教学研究中都提到了成绩考核模式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类问题,但仅有少数研究者給出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改革方案,如降低实习报告在总成绩评定中的比例,提高了知识和技能应用表现情况成绩的比重[5];改变以实习报告为评价对象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际操作、原始记录等内容都作为评价的内容,使实践评价的指标和内容多元化[8];将实践环节成绩纳入理论课成绩中,同时在实践环节考评过程中注重学生前期知识准备[9];对参加土壤地理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10]等。

针对考核模式,多数学者都强调要避免考核内容单一,针对于实践环节的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所谓的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评价,其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教学评价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现存问题

(一)实践教学安排问题

佳木斯大学“土壤地理学”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课内实验4学时,实验学时少,且挤占理论课学时,仅能进行简单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土壤pH值测定、土壤含水率测定等,加之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本身接触化学实验机会较少,对化学实验仪器操作不熟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无法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锻炼。

“土壤地理学”野外实践环节时间为1周,时间安排在正常教学任务完成即期末考试之后,这样不仅占用了师生假期休息时间,而且期末成绩已出,学生没有成绩的压力,存在态度不端正现象。近几年,在总结以往不足的基础上,将野外实践教学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这样安排有利的方面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但也存在不利的方面,由于实践环节没有独立的成绩,而是包含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导致学生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以上两种野外实习教学安排模式均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重视理论课成绩而忽视实践环节成绩,这是由于成绩考评体系不健全导致的,实践的时间安排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不大,因此要解决该问题,还应从考核评价入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学,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二)实践教学保障问题

首先是实验设备仪器数量和类型有限且老旧,这就导致在实验教学分组时每组学生人数过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实验中,同时实验结果也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验结果。其次是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实验和實习均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准备,尤其是野外实习地点多为深山,不确定因素多,存在教学效果和安全管理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师资力量和合理的经费很难保障实习效果。再次是野外实习基地存在不确定性,以我校地理科学专业镜泊湖实习基地来说,随着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石料,施工建设致使熔岩台地遭到严重破坏,这直接影响着野外实践教学计划的完成和实施,如2021年暑期野外实习,熔岩台地观察点由于开发建设活动大量缩减。硬件设施、师资和实习基地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就应该从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入手,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问题

传统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集中听教师讲解并进行记录,实习结束后编写实习报告,教师批阅实习报告并评分。这种“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造成的问题就是即使学生不认真或者没有听讲,也能完成实习报告,使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基于以上问题,在2021年野外实习过程中,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进行小组学习,以东京城平顶山实习地点为例,教师简要概述知识要点后,根据实习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土壤剖面观察、成土条件和质地描述、土壤剖面样品采集等任务。这一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协作、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采样地点和描述对象,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小组间同学的配合和交流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土壤剖面挖掘和器材使用不熟练;在测pH值实验时对化学实验原则和操作熟练度不够;在进行剖面观察及不同剖面土壤性质描述时考虑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都是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在实习成绩评定方面,转变以往传统实践报告评分模式,重视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实际操作,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很难对学生动手操作及问题讨论等全部环节进行观察和评价,只能粗略地针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进度和结果进行整体性的评价,缺乏对学生个人的表现性评价。同时原始记录等能够表现出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性资料没有纳入成绩考评体系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的考评体系,能够考察和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度,将任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起到良性促进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指导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及模式。

实习报告方面,为避免实习报告雷同、流于形式,对参加实习的2018级和2019级的学生当日实习报告进行批改,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此方法使学生对实习报告重视起来,实习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当日实习内容进行报告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同学们会对当日实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困惑以及趣事进行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但一对一批改对于进行了一天的野外实习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工作量大。首先是教师,在进行一天实习教学及带队管理后,还要在夜间批改实习报告,针对学生书写不全面、理解有误的地方进行一对一讲解并修改报告,直至达到要求;其次对于学生,如果学生反复多次修改实习报告,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够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如何对实习报告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如何设置实习报告评分标准,将实习目的和任务与实习报告内容相结合,是今后改进“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结语

本文从教学组织安排、基础条件保障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三个方面对佳木斯大学“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组织安排和基础条件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这方面是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转变和努力能够改善的,改进教学和评价模式也是在教学活动中最切实有效、能最快看到效果的途径。综合在2021暑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暴露出“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实习参与、目标达成等方面真实、客观地对实践环节成绩进行评价。

在今后“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还应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针对地理科学专业特点,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符合“土壤地理学”课程和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评价方案和措施,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地理科学(S)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未来地理教师和为地方基础地理教育服务等方面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裴久渤,贾树海,王秋兵,等.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225-226+2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孙仲秀,段斯译,韩春兰,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新通信,2020.06:170-171.

[5]卢志红,肖青亮,姜冠杰,等.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8):109-110.

[6]白婕.高师地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以唐山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9):177-178.

[7]游玉华,陆晓辉.有效户外实践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2:94-99.

[8]刘强,裴瑶瑶.高等师范院校《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实验实习创新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6(25):150-151.

[9]王月月,《土壤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7:178-179.

[10]胡雅真.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生土壤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设计——以西天目山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21.

课题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GJB142113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晨晨(1989—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