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分析
2022-04-22衷美春
衷美春
摘要:在以往的各种课程中,老师们普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教育的中心。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深刻影响有关,也与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缺乏相关。音乐是语言、情感交流的媒介,它具有无边无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其结果既是正面的,也是负面的。新时期的中学音乐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之中,通过“润物无声”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独立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是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音乐;心理健康;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往,父母、老师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上,希望能将学生推向更高的生活轨道,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加以论述。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自我意识太强,让学生失去宽容心
在《论语》中,有一个字是贯穿始终,成为其精髓的,这个字就是“恕”。人都有不足,都会犯错,适当地宽恕别人,是给别人改正、变好的机会,也是成就自己的途径。但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活条件优渥,有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俨然过成了“小皇帝”。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感恩的心理,还会助长他们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稍有不如意,就摆出各种姿态,为难家长,为难教师、同学,让自己变得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他们融入社会、融入班集体,感受同学间的爱与尊重。
(二)不稳定的情绪,会加重学生叛逆期的情况、延长学生的叛逆期
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好奇心重,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什么都想尝试,这不仅说明他们情感丰富,想证明自己,更是由于他们心理的不确定性。这都是导致学生自制力弱,情绪不稳定的原因。作为教师、家长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才能避免學生误入歧途。因为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他们的人格会缺失,变得自私狭隘、喜怒无常、斤斤计较,会为一些小事纠缠不清。更严重的是,学生处于情绪化中,他们对美好的、温暖的东西会失去感知力,还有抗压能力弱,不敢面对挫折等。失败、挫折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益友”,如果孩子不接受它、排斥它,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中,故步自封。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把思想教育融入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端正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做人,知道为什么而行、而学、而做、而说,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初中音乐教师,要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所以,把思想教育融入音乐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中,有意无意地给学生传递一些正能量,如奋发图强、不怕失败、自立自强等,对学生的成长会有推动作用。比如,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既可以用歌词中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又可以给学生讲讲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例如,从“九一八”事变,那声“不作亡国奴”的吼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到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等,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思想和心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不可撼动的基础和力量。
(二)借助歌词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
不管是在网络时代,还是过去信息比较闭塞的时代,初中生都会学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而且还会把好的歌词抄到小本子上,积累起来,甚至有些学生会用一些积极向上或者抒情诗意的歌词做自己的座右铭。结合初中生的这个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能放过歌词、错过歌词,要利用学生喜欢一首歌先喜欢它的歌词这一心理,借助歌词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绣红旗》的歌词,字字真情,句句深意,满满的对党的热爱与感恩。我们知道能流传下来的歌曲,不管是红歌、流行歌,都与它的歌词有关。这些歌词不是充满情,就是流着爱。让人传唱时,心里暖暖的、热热的;让人阅读时,感觉像读一首诗,能为空洞的心灵打开另一个世界,甜甜的、美美的;让人讲起时,像讲一个故事那么曲折、深情、美好。我们说的歌曲、音乐能治愈人的心理,原因就在这里。让学生欣赏着优美的旋律,听着满含深意与哲理的歌词,不但对音乐教学是一种升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当然,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想发挥歌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歌词、欣赏歌词,要让学生知道歌词的好,更要知道歌词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借助歌词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的目的,推动音乐教学的多向发展。
(三)尊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差别,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任何东西时都会因为个体天赋的原因、兴趣的原因,出现各种不同的体验、效果。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比如,有的学生天生就是五音不全、左噪子、乐感不强、音域有限、音色没有特点等。有的学生恰恰相反,这些方面都有优点或者比较善长。还有些学生在歌唱方面不擅长,但他们对乐器的演奏感觉又非常好。要想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差异要尊重、要关注,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擅长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蔡明是大家都喜欢的小品演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演技非常精湛,但她就唱不了李娜的经典代表曲目《青藏高原》,因为她的音域、音色受限。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而克服学生对“不完美”自己的排斥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发掘它、培养它,让它发光。这样既能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又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结语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语言的话,那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胜过它的贯穿性。它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不分国际、年龄、性别,只要有听力,就能根据自己的情绪从流动的旋律中读出不同的意思,体验不同的感受,与音乐产生情感的连接。所以,音乐对于人心灵的陪伴、心理的治愈是无可替代的。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需要的,对教育来说也是一种途径。它在实现音乐教学目的的同时,达到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建设,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松林.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的探析[J].艺术大观,2021(25):115-116.
[2]刘杰.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合作学习与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中旬),2021(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