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发展路向研究
2022-04-22王诗钰
王诗钰
摘 要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从8个方面出发,提出37项实施细则,为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明确方向。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存在生源短缺、学训矛盾突出、体教未完全融合、竞赛体制不完备等问题,提出当前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发展路向应从推广学校代表队建设,建立“小—中—高”一条龙体系;优化中学运动队学训关系,实现体教真正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方面出发,为促进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教融合 运动队 发展 中学
一、前言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但与周边邻省的快速发展相比,其发展相对较慢,其中也包括体育,作为省会城市南昌亦然。虽然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上能够偶见来自江西的大学,在全国中学生赛事上很少能够看见来自南昌甚至江西的运动队,而去到全国比賽中的队伍往往成绩不佳。随着《意见》的印发,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进行学校体育的改革,体育如何和教育有效的融合发挥1+1>2的效果是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这意味着南昌市可以抓住这次机遇,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培养人才、发展运动队,提升当地体育实力。
以江西省江西师范大附属中学(下称江西师大附中)4支代表队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当前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发展路向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当前南昌市中学运动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源问题
江西师大附中代表队运动员选拔渠道有三,分别是普通生、体育特招以及小初中赛事,但后者的入学方式往往最后都归入前两者中。据调查问卷显示,不同项目生源问题不同,但普遍问题是生源短缺和有好生源难引进。篮球队因篮球运动推广程度不愁没有生源,其余项目需要教练员根据运动选材标准自行寻找与培养生源,提前进入代表队训练,中考时特招进入。这样的人才培养耗时长,基础弱,有效期短,不能发挥最大价值。那么,是否可以在小学、初中推广运动队的建设,增加相关等级的赛事的展开,达到促进运动项目的人才培养、增加生源的效果呢?有的学校对特招的运动员中考成绩同样也有要求,故在遇到一些运动成绩很好的运动员时,往往因学习成绩而不能进入。那么,是否应该对现有的特招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制定一个更全面的招生制度,保证能够将好的生源引进呢?
(二)学训矛盾
根据对师大附中4支代表队的调查显示,学训矛盾仍然是影响中学运动队发展的一大问题。如图1所示,该校超半数运动员学习成绩一般,有28.8%的运动员成绩较差。代表队只在课余时间训练,每天下午放学后,运动员每天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与同年级普通生相比少了2小时,学习时间不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训练任务重,训练时间长,身体疲劳导致学习精力不够或运动员自身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
(三)教育与体育未完全融合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8.57%的运动员是通过该校体育特招进入,仅有少部分运动员是普通生。师大附中虽然在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上都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但运动成绩突出和学习成绩突出的不是同一人。研究师大附中4支校队建队以来运动员输出情况,仅有少部分运动员做到了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的兼顾,通过普通高考进入211、985大学,更多的同学则是通过单招考试或高水平考试,获得二本线65%或免试入学的资格。师大附中作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和全国优秀群众体育运动学校,还未完全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完全融合,体育与教育之间的交集还很小。
(四)赛事同质化,部分项目群众基础薄弱
南昌市市赛一年一次,每次头名均为江西师大附中。江西省省赛一年举办两次,因设立中学运动队的学校不多,省赛不需要经过各市选拔,参赛往往都是同一批人,并赛制几无差别。根据对江西师大附中运动队运动员参赛情况的统计,再加上教练员水平、训练场地、训练器材等因素影响,江西省省赛出现两极现象。根据调查显示,相关赛事观看的人数较少,省赛的观众一般为参赛队员家长、参赛学校老师等,其他群众前往观赛较少,甚至有根本不知道有比赛的群众。另外,部分项目因受技术水平与场地影响,其群众参与性不高,限制了群众对该项目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赛事的观看人数。相关赛事推广不够,群众基础薄弱会导致该项目的生源减少,影响中学运动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
三、南昌市中学运动队发展路向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学校代表队建设,建立“小—中—高”一条龙体系
“大中小学校要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大力推广学校代表队建设,从小学就开始建立代表队,将体育融于学校日常教育中,拉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时间线。”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加中学运动队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小—中—高”的一条龙体系。“鼓励各地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有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有条件的中学甚至能够广泛选材,建立自己的“一条龙”体系,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通过“附小—附中—高校”培养体系进行培养。
(二)优化中学运动队学训关系,实现体教真正融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家长对孩子参加代表队训练非常支持,但他们仍然担心训练对孩子学习产生的影响。为了保持运动成绩,运动员日常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增加自主學习时间,运动员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代表队通过科学训练减少训练时间,给运动员提供更多学习时间,优化学训关系,实现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双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级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除正常课间操、校运会等体育活动外,在校内举办各类运动项目比赛,让普通生也参与训练和比赛,实现体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回归体育“育人”的本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在大力推广学校代表队建设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场地,加大对不同项目不同级别赛事的宣传力度。增加观众数量、提高群众基础的同时,应完善现有竞赛制度,开设不同级别比赛,增加各校队的参与度。对现有的比赛的赛制进行调整,降低赛事同质性。当地教育局和体育局应配合起来,将比赛体系化、规模化、多样化,运动员系统规律的参加比赛,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运动水平。
四、结语
当地学校体育与教育基本融合,但仍然有学训矛盾、教体分离;生源短缺、生源难引进、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教育局与体育局应联合大力推广学校代表队建设,各校内也应增加多种类体育项目的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以小带大,带动全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让运动员能够分配学习的时间,解决学训矛盾。各地教育局与体育局应结合《意见》的要求,在鼓励各校建立学校代表队的基础上,鼓励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形成对口升学单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形成自己的“附小—附中—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专业性、权威性,推进各级各类项目比赛的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2020-09-21/2021-11-05.
[2]马玉芳,江山,刘爱.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87-92.
[3]郭振,茹亚伟,毕金泽.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体教融合研究“:清华模式”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1):43-51.
[4]杨桦,刘志国.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3):1-8.
[5]王宇,王建民.江苏省“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河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例[J].体育科技,2014,35(03):60-62.
[6]赵升,吴红芳.“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足球深化发展基本问题探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36(01):61-66.
[7]郝光安,李贵森.“体教融合”的关键问题、发展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制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