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2022-04-22朱芸
朱芸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一、带领学生观察生活,真正理解劳动内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依据自己现有的认知来全面理解劳动,无形中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鉴于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需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和身边事物,从而能够在此过程中捕捉和消化各种劳动信息,使其能够给真正地理解劳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调研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比如观察街道环卫工人的劳动过程;了解建筑工人建造楼房的过程;观察商场销售人员的卖货经过等等,从而能够真正地把握劳动的内涵,了解到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岗位,但是所处的劳动状态却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为了自身的目标而奋斗,他们能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进程。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并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教师需充分意识到陈旧且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自然融入。鉴于此,教师需不斷创新教学方式来指导课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模式,将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和形象,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内需与动力,成功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例如,教师在讲解“低碳生活每一天”相关知识时,需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宏观表现和根本原因,并使其了解到人类的那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识,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此使得学生能够切实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内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纪录片《改变世界的六度》《北极的眼泪》等等,并设置以下探究性问题“同学们回顾和反思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加速全球变暖?我们应如何落实低碳生活呢?”使得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劳动教育,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行和举止,最终实现教学合一。
三、着重讲解知识概念,激发学生劳动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之前,应立足于教材文本,向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定义,旨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样,也能够为后续发展品质、劳动实践创设有利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挑战第一次”相关知识时,教师需先深入研究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走出舒适区,勇敢挑战自我。之后,教师需尝试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课堂讲解中,即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自身的劳动经历,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外出上学等等,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挑战的生活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劳动和努力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对他们的挑战内容进行辨析和指导,使其能够在挑战中获取挑战乐趣和劳动体验,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
四、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为深化道德与品质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深度,教师需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解之余,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旨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增强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其中可以是以班为单位开展班级大扫除、美化班级等活动,或者也可以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园公益除草、社区志愿等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或是商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着重凸显劳动教育成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和联系,使得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劳动任务,比如洗菜、拖地、晒衣服等等,最终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需转变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真正理解劳动内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着重讲解知识概念,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来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姝霈,刘智.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6):6.
[2]张娜.立足儿童生活,培养劳动精神——小学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无缝链接的实践研究[J].未来教育家,202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