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酒语言和酒文化对比分析

2022-04-22钱雨洁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汉英对比分析

钱雨洁

【摘要】 酒自古以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酒的起源很悠久,不管中国人民还是外国人民都对酒有独特的热爱。然而,在中、西方不同国家中,酒的品种与分类、酿造技艺都有所区别,同时,经过历史的发展,酒语言及酒文化逐渐在不同国家间形成了不同的涵义。不同的文化涵义代表着各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等等。基于不同国家的酒语言及酒文化的特点,本文对汉语及英语中的酒语言和酒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 酒语言;酒文化;汉英;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32

世界三大饮料是可可、咖啡和茶。在这其中,虽然酒并未上榜,但自古以来,酒在人们生活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日常生活、饭桌文化方面都离不开酒。比如,东方人喜欢酿造的米酒、果酒,西方人喜欢喝的葡萄酒,这些酒的原料作物也是经过人们日常生活中悉心种植而成的;而在饭桌上,除了品尝美味佳肴,或者亲朋好友、商业伙伴相陪,酒也是一定不可缺少的,精心烹饪的美食都往往需要酒的搭配,比如,在西方人的饭桌文化中,鸡肉、鱼肉、虾肉、鸭肉等白肉需要搭配白酒,猪肉、羊肉、牛肉、兔肉等红肉需要搭配红酒。

总之,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提到酒,其中蕴含的酒语言和酒文化都极其深厚,但同时又迥然不同。

一、酒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在中国,造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据史料,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酒的生产迹象。从酒自身的发展来看,最早生产的酒是果酒,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在工具、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还很不成熟,但野果子可以除却工具、技术等的烦琐,通过时间自然发酵成酒。后来生产的酒已经逐步发展到可以用谷物酿造。到了先秦时代,曲酒已经发明了出来。而在唐宋以后,酒的种类逐渐增多,同时酒中也开始增加进各种有药效作用的药材,使得酒不仅仅只具有品尝性和观赏性,其功效也随之进一步提升。

而在西方,酒通常指葡萄酒,而葡萄酒酿造技艺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葡萄,因而随着葡萄在人工种植和栽培方面的技艺逐步提高,西方葡萄酒的酿造工序与技艺也随之一起发展。就像夜晚时分,人们抬头仰望到的星空可以窥见宇宙的历史,埃及古墓中出土的浮雕作为极其具有参考价值也极珍贵的文物,其上也写满了几千年前的历史,其中也包括了葡萄酒发展演进的历史。浮雕上的图案显示出,古埃及人种植、栽培、采集、收获葡萄,以及酿制、饮用葡萄酒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二、汉语中“酒”与英语对应词的比较

酒在汉语中的解释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如葡萄酒、白酒等。”在英文中,“酒”可以翻译为alcohol、drink、wine、liquor、spirits、beer等。但是这其中每一个单词和我们汉语中的“酒”的意思都不是完全对等的。

汉语中的“酒”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指酒精、红酒、白酒、果酒、葡萄酒等等各个品类的酒,而在英文中,每个单词虽然都有“酒”的意思,但它们的侧重点却不同。比如,alcohol指酒精,意思是“含酒精的饮料”;作“各种酒類”解释时,包括果酒和烈性酒在内;而其泛用于法律英语时,指“饮酒过度的表现”。Drink可以指酒,也可以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Liquor也指酒、酒类,但liquor指酒精度数较高,浓度较纯的烈酒或蒸馏酒;同时,在美式法律英语中,liquor泛指各种酒。而wine通常指甜中带柔的葡萄酒,适用于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场合,比alcohol更贴近生活,更富人情味。Beer则指人们生活中最常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对应的是beer,葡萄酒对应的是wine,而白酒、烧酒对应的则应该是liquor。

中国的酒通常可以分为白酒、黄酒、果酒、药酒和啤酒五类。除了上文提到过的白酒—— liquor,啤酒——beer,黄酒对应的是yellow rice wine,果酒对应的是fruity wine,而药酒则对应的是medicinal liquor。

英文中,酒可以分为法国白兰地(brandy)、英国威士忌(whisky)、俄罗斯的伏特加酒(vodka)、法国的香槟酒(champagne)、荷兰的杜松子酒(gin)、意大利的苦艾酒(vermouth)、牙买加的劳姆酒(rum)、日本清酒(sake)。

三、汉英酒语言及文化对比

(一)汉语酒语言及文化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对“酒”的态度以及“酒”的隐喻意义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古时,中国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名人轶事中,很多都与“酒”有关。传说酒是杜康造的,于是杜康被尊为“酒圣”,“杜康”这个名字也成为佳酿的代称,曹操更是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仙”李白也写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诗句。杜甫更是在诗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白居易也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因此,可以看出,仅从这一方面看,“酒”在古代有一种褒义的色彩,极具品尝性与观赏性,是一种绝佳的饮品。

《水浒传》中写道:“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 俗话说,大碗吃肉,大口喝酒,而这个句子通过短短几句话,就能用“酒”这一事物把武松的为人处世的性格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这些句子中,也可以看出“酒”这时代表着一种豪爽、潇洒、豪迈、直爽、放荡不羁的态度。

再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表达出一种乐观豁达、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也用于劝解人们要洒脱,不要过于焦虑与忧愁。有一种“既然今天来了,那么就过好今天,同时也要过好当下每一天,不必为了还未到来的事情而过度烦心”的感觉。

“酒逢知己千杯少”,指酒桌上遇到非常能聊得来的知己好友,同他/她喝上一千杯酒都还觉得太少,形容性情、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有很多话要说,也总不显得厌倦。

“借酒浇愁”指用酒来消灭沉积、结怨在心中已久的气愤或愁苦、烦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指人在这一生中,不过短短几十载,时间有限,所以要及时充实自己,让自己这一生都过得快乐而丰盈。

“酒足饭饱”形容人吃饱喝足,非常满足且愉快的状态。

但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在享受酒带来快乐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饮酒的危害性,比如《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道:“仪狄造酒,献给禹喝,禹饮后大醉,因此疏远仪狄,并禁绝喝酒,认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商末帝王商纣,荒淫无度,多酗酒,《史记·殷本纪》中称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酒肉池林”一词也由此而来。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酒”又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许多相关词语也带有这个意义。

比如,“酒色财气”指人生四戒嗜酒、好色、贪财、逞气,后来泛指各种不良品德或风气。上文中提到的“酒肉池林”指荒淫腐化、极端奢靡的生活。“花天酒地”形容沉浸在酒色之中不可自拔。“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大吃大喝,不会努力做事的人,也用来嘲讽没有能力的人。“酗酒滋事”指喝醉酒故意寻衅生事的人。“酒后无德”指醉酒之后胡言乱语或是行为出格的人。

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对于酒的感情比较复杂,酒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它可以是经过精心酿造的,极富品尝性的,但同时,也可以是带有很大消极、贬义色彩的。但是总体来说,酒的感情色彩还是积极褒义的要大于消极贬义的。

而到了现代,人们一提到酒,便不再带有像古时那样的褒义的涵义。比如,“吃饭喝酒、酒桌文化”这些都是比较中性客观的词汇,不带感情色彩,“酒驾、醉驾”这些词汇是比较客观但又偏一点消极色彩的。而关于酒驾、醉驾的新闻近年来也是层出不穷,也让人们感受到酒精对于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英语酒语言及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对于“酒”的态度也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从积极意义看,西方人对于“酒”是持肯定态度的。比如英文谚语In wine there is truth(酒后吐真言);Wine in, truth out(三杯下肚,真话出口);Out of the mouths of babies and drunds comes the truth(稚子与酒徒,口中无虚言)。柏拉图曾说过,“酒是治愈老年孤寂的良方”。拿破仑曾说过,“没有一样东西比一杯香槟更能使人生变得如玫瑰般地瑰丽”。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上帝造水,人类造酒。”富兰克林也曾说过,“我们常听说由水变成酒是个奇迹。这个由上帝恩典造成的奇迹每日都发生:天堂将下雨水到葡萄园,由树根进入葡萄,变成酒。这是上帝爱我们,并乐见我们快乐的明证。”

从另一方面,西方人对酒同时也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在英语中,罗马神话中的酒神 Bacchus,常常指酗酒、狂欢等,比如,a son of Bacchus 意思是酒神之子,也就是指“酒鬼”。英语谚语 Bacchush 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意为淹死的酒神比海神多,即美酒所造成的祸端要胜过海洋。词语Bacchant作形容词时意为疯狂饮酒、寻欢作乐的,作名词时则称疯狂饮酒、寻欢作乐者。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森林之神叫萨提儿(Satyr),其形状为半羊半人,喜好纵欲玩乐、沉溺贪杯饮酒,代表一种原始人的自然冲动。

(三)汉英酒语言及文化对比

因此,可以看出,在汉语和英语中,关于“酒”的词语是并不对等的。也就是说,汉语中的“酒”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汇的。但是,在汉语和英语中,对待“酒”的态度都有其两面性,即其既有积极肯定的一面,也有消极否定的一面。

但是两者对于“酒”的正面肯定也有其细微的差别。汉语文化认为“酒”是豪气、豪迈、豪爽、洒脱不羁的代表,汉语中往往用到“酒”的时候并不是指其本身的表面的意思,更多时候是倾向于其背后的隐含意义,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旧瓶装新酒”,笔者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民族自古以来内敛、含蓄的民族特点。

而英语文化中,对于“酒”的褒扬就是在称赞酒本身,没有太多其他意思,就是很纯粹地爱酒,享受酒带给人们的实实在在的快乐以及酒在实际生活中的效用,比如“酒后吐真言”,侧重于“酒能让人说真话”这个实际功用,也反映出英语民族比较直截了当的民族特点。因此笔者也把它总结为,汉语文化中对于“酒”的热爱是偏精神性的,而英语文化中对于“酒”的喜爱是偏功能性的,也就是说“酒”实实在在带给人们的价值。

但是汉英文化对待“酒”的负面评价都很类似,都是集中在“酗酒伤害人、导致行为不端”这一点上。

四、汉英酒衍生文化对比

“酒”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浮浮沉沉,但“酒桌文化”却在中国人的饭桌上长盛不衰。比如,吃饭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并且晚辈的酒杯应该低于长辈的酒杯;好朋友吃饭时一定要喝酒,并且要劝酒,劝得越厉害,这个饭局才越热闹;商场上做生意也离不开酒,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人对待盛酒的酒杯却并没过多讲究,往往是一个白色的小玻璃杯,就可以喝完整场饭局。

而在英语文化中,对于“敬酒”“劝酒”之类没有对应的词汇,他们也并没有这方面的礼节与习俗,但对于盛酒器,也就是酒杯,却有很多讲究。比如,西方人认为,郁金香形状的高脚杯能让酒的香气汇集在杯口,从而能让酒香充分舒展开来,喝红葡萄酒时用大一点的杯子,喝香槟酒时用高而瘦的杯子等等。

除此以外,对于喝酒的时候,比如喝酒應在餐前还是餐后,与喝酒应该搭配的食物等等也都很有一套流程。比如,吃拌沙拉和冷菜时应该喝干白葡萄酒,吃海鲜类的正菜时应该喝高度的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的正菜时应该喝高度的干红葡萄酒,吃甜点时应该喝甜酒或者香槟酒。

西方人还喜欢在用正餐前喝开胃酒,餐后则继续品尝威士忌酒、白兰地等蒸馏酒,一顿饭下来总共会喝上五六种酒。在饮酒顺序上,西方人也有讲究,他们通常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喝味道较淡的酒再喝味道浓郁的酒,先喝年份短的酒再喝年份长的酒,按照味觉及品尝规律的变化,逐步深入地享受美酒、美食。

因此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文化中对于“酒”更倾向于把它当作是一个功能性的物品,用作调节气氛,助推生意进程,表达礼貌等等,聚焦的不是酒本身,而是“酒”这个文化符号所能带给人们的一些价值。而在西方,人们常常是“只把酒当作酒”,饮酒只是为了享受酒本身的味道,它的背后并不代表什么文化涵义。

五、结语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造就了极大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酒语言与酒文化的差异之处。但双方的酒文化都各具特色,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不逊于茶文化,都光彩熠熠,源远流长。对比东西方的饮酒文化,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启才.《吕氏春秋》中的酒文化与酒符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3):32-39.

[2]曾丽贞.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析中西方酒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4):126-128.

[3]张志超.英汉酒文化的不对等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9):33-35.

[4]徐琰.从酒文化的语词形态异同点看东西方文化特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238-240.

[5]杜莉.中西酒文化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21(1):1-4.

猜你喜欢

汉英对比分析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王汉英的诗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探讨汉英翻译理论和技巧
趣味情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