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贡体系下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2022-04-22沈昌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明朝朝鲜

沈昌

【摘要】 自明朝建立以后,重新确立了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朝鲜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参与国,虽对明表示臣服,帮助维护东北亚的秩序,但在表面下,表现出巨大的离心力,在国家利益和藩属国义务之间来回摇摆。最后由于壬辰战争带来的破坏,朝鲜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后金的压迫和国家利益选择下放弃了与明朝的封贡关系。本文以明朝的封贡体系为切入点,探究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关键词】 明朝;朝鲜;朝贡体系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19

一、前言

明朝洪武年间即建立了以明为核心的东亚国际秩序——朝贡体系。何为朝贡国体系?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对此的解释最为深刻:朝贡体系是历史上中国国内关系在外交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是中国凭借综合国力,使周边小国为了经济利益接受中国册封并定期朝贡的体系。①可见中国作为体系中心,寻求的是周边小国的臣服与认同,政治上只要求进行松散的联合,这一特征就给朝贡国留下了很大的政策自主空间。朝鲜作为传统上中原王朝的朝贡国,就利用这一空间,从自身利益出发实行对外政策,表现出对明朝的离心倾向。

二、高丽与东亚朝贡体系

朝鲜作为高丽王朝的继承者,基本沿袭了高丽王朝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在北部领土问题上继续推进对女真人的征抚政策。这不仅影响到它与明朝的初期关系,也是朝鲜对明朝离心力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对高丽王朝的对外政策有个简单的认识。

自高丽王朝建立以后,一直奉行“事大”与“交邻”的政策。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由于辽、金、蒙古的崛起,先后替代了以中原汉族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②

辽朝曾三次征伐朝鲜,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朝鲜虽然保持了国家的独立,但为了通过朝贡贸易获得经济上的好处以弥补战争给国内带来的损害,选择向辽朝称臣纳贡。同时由于辽朝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失败,这一地区的女真部族纷纷向高丽进贡。在金建国前,女真部落与高丽的朝贡贸易几乎一直未曾中断。作为辽朝属国的高丽按传统的朝贡关系,本应断绝与女真部族的来往,但依然选择接受女真部族的朝贡。可见高丽在向辽进贡称臣的同时,也追求与朝贡体系相类似的预设。③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随着对中原的领土扩张,金不仅抛弃了长期视高丽为“父母之邦”的自卑外交政策,而且迫使高丽奉表称臣。④高丽在力量对比悬殊和“事大”的外交思想下,选择向新的中原强权就范。

此后,蒙古部族被统一后,自1231年起就开始大规模征伐高丽,直至1260年元朝与高丽正式建立朝贡关系。此后高丽国王和世子即位,均接受元朝的册封。元朝为了征服日本,设置征东行省,将高丽建设为进攻日本的军事基地。各种备战政策消耗了高丽大量人力物力,使高丽国内政治经济趋近崩溃。高丽与蒙古的朝贡关系是完全“异化”,高丽受到宗主国巨大的压力和束缚,失去了独立自主施政的权力,可以说沦为元朝的附庸国。

纵观高丽对辽、金、元的朝贡关系,高丽通过多次战争阻止了辽、金直接统治半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辽、金两国展开朝贡关系后,以自己国家利益为核心,抓住机会向中国东北地区开拓,但这一政策在元朝的压力下暂时中断。

三、朝鲜初期与明朝的关系

随着蒙古势力的消退,高丽王朝末期的恭愍王得推行反元、亲明的外交政策,但也派兵攻击辽阳、沈阳地区,重新开始对女真部族施压。⑤恭愍王被杀后,实力人物李仁任把持朝政,放弃了恭愍王的外交政策,并和已经断交的北元政权恢复关系。高丽内部亲元势力认为可以趁明朝征讨北元时出兵辽东,以阻止明朝在铁岭设卫的企图,这遭到了李成桂等将领的强烈反对,进而导致了李成桂的叛变,即“威化岛回师”。李成桂占领开京后实际掌握高丽朝政,后在新兴士大夫阶层和追随李成桂的武将们的拥立下,自任国王,并向明朝朝贡,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建议下,改国号为“朝鲜”。⑥

明朝建立之初,因为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残元势力,所以没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营加以关注。此时的朝鲜需要同中原王朝重新建立封贡关系,以获得经济上的巨大收益。李成桂便多次派遣使者入贡,请求颁赐国王印信、诰命。然而,双方在辽东问题上存在矛盾,再加上因朝鲜所上表笺用词而发生的“表笺风波”,明朝对李成桂的请求不予理睬。直到明太祖去世,李成桂仍未得到正式的册封。建文帝即位后派使臣赴朝鲜宣布诰命,册封登基不久的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以金印,双方终于正式建立朝贡关系。明朝“靖难之变”后,朱棣即位。朝鲜获悉后立刻遣使入明,并请求向朝鲜国王颁发新的诰命和印章,朱棣对朝鲜的举动非常满意,便马上依奏新颁诰命、印章,两国的关系因此走向融洽。

但在辽东问题上,朝鲜建立后,虽然对明朝表示归顺,但延续了高丽向北扩张的政策,女真部族进行招抚和征伐。自明成祖即位后,明朝开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略。而朝鲜也在大批分封女真人以各种朝鲜官职。对此,明朝令朝鲜断绝与女真的“私交”,朝鲜并不以为然,还是继续对女真实施拉拢与打击并重的政策。⑦随着与明朝朝贡关系的稳定发展,朝鲜国内经济文化重新走向繁荣,向南与日本的“交邻”也重新开始,这里的日本主要是对马藩。按照明朝朝贡体系的要求,朝贡国之间不得有“私交”,可朝鲜一直保持和对马藩的贸易往来,因朝鲜视日本为“夷狄”,通常将这种贸易冠以“朝贡”的称谓。⑧在明朝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下建立以朝鲜为中心的小朝贡体系,享受由此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

朝鲜对明朝會出现这种矛盾性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的朝贡体系又回到了传统的统治方式之下,即中原王朝只需要周边国家进贡与请求册封,就不会对藩国有过多干涉。这给朝鲜留下了可发挥的空间,在无外部势力直接施压下,朝鲜选择国家利益,欺瞒和反抗明朝的要求,对南北两股政治势力采取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朝鲜表现出的这种离心力,随着国力的恢复逐步加强,最后在壬辰战争前达到顶峰。

四、壬辰战争前朝鲜“辩诬”事件

在壬辰战争爆发之前,朝鲜方面就曾了解到日本企图通过朝鲜入侵明朝的计划,于是在1590年派通信使前往日本。在整个行程中,双方产生了许多摩擦,如宣慰使事件、国分寺事件、礼单事件等。⑨通过使团成员与日本方面的接触,大致了解了日本“假虞灭虢”的计划,并将这一消息传回朝鲜国内。

朝鲜理应履行藩属国义务,向明朝据实奏报,而朝鲜国内却对是否奏报展开了激烈争论。反对奏报方认为明朝曾要求朝鲜断绝同日本对马藩的“私交”,而朝鲜阳奉阴违,继续与其保持往来。如果向明廷奏报倭情,必定会透露出向日本本土派出通信使的情况。朝鲜最后决定不向明朝派出专门的使臣去奏报,而是延迟至1591年5月派出圣節使的身份赴明,顺便“略具倭情”。⑩

与此同时,已经有大量日本即将入侵朝鲜的告警情报通过不同的渠道送入明朝,其中含有朝鲜要作为日军的前锋入侵明朝的消息。万历十九年(1591年)闰三月二十一日(公历4月14日),琉球朝贡船驶入福建,以正式的奏报方式向明廷汇报了日本企图入侵明朝的消息,就基本证实了明廷先前收到的各种消息。?关于朝鲜私自通信日本,经由各方情报扭曲,变成由其作为向导,引日本入犯。朝鲜就倭情迟迟不奏报明朝,最终引起明朝的怀疑,造成了壬辰战争前双方之间的信任危机。

对此一无所知的朝鲜却要求使臣“行到辽东地界则刺探消息,皇朝若专无听知,则便宜停止咨文,切勿宣泄。”?1591年5月,朝鲜贺节使进入辽东后,就发现朝鲜将作为前锋引导倭寇入侵之类的流言在明朝国土上传播。朝鲜使臣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到达北京后随机应变,将有关倭情咨文递交礼部,明朝给出了积极反应“礼部题,朝鲜供报倭奴声息,与琉球所报相同,宜奖赏激励”,这样朝鲜稍许摆脱了引日军入侵的嫌疑。?

1592年2月,海商许仪后等人的情报传到明廷,进一步证实了关于日本即将挑起战事的情报,其中也有关于朝鲜将作为日军先锋入侵明朝的说法。因此明朝兵部“使辽东移咨于朝鲜,问其然否”。面对这种情况,朝鲜于1592年10月派出了正式的奏报倭情的奏请使,携正式的辩诬奏文入京陈辩。在咨文中,朝鲜首先表明,先前获得的日本入犯情报已通过使臣转达;其次指责日本是故意传播朝鲜向导入犯的假情报,意图离间两国关系;最后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明自己的衷心。?明朝则选择相信了朝鲜的说法。

综上,在壬辰战争爆发前,朝鲜的离心倾向达到顶峰。从“辩诬”事件的发生发展上可以看出,朝鲜虽然在传统史观的角度下是朝贡体系里的模范国家,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明刻意保持距离,选择性的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沟通与合作,有时则表现出对明朝的不信任。朝鲜在朝贡体系下,一直试图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造成离心力越来越强,表现出对明“事大不诚”,并在壬辰战争前的“辩诬”事件中达到顶峰。

五、壬辰战争后明与朝鲜的关系

历时7年的壬辰战争期间,是朝鲜与明朝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但因距离拉近,两国关系并未表现出和睦的迹象。战争实际使朝鲜再一次感受到来自宗主国的巨大压力与束缚。在军事行动和粮草供应等问题上,两国的文臣武将嫌隙不断。最后导致朝鲜在“丁酉再乱”时牵涉进丁应泰弹劾杨镐事件中,明朝对朝鲜的不信任感再次萌生,迫使朝鲜国王李昖不得不上表“辩诬”。?

壬辰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状态。但作为主战场的朝鲜,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人口大量减员,土地荒芜,朝鲜王朝就此由盛转衰。其曾经试图构建以其自身为宗主国的“南蛮北狄”封贡体系也化为了泡影。?明朝作为宗主国,在这场战争中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力也在战争中衰弱。女真部族抓住地区权力真空的机会成功崛起,成为了影响明与朝鲜关系的一个新势力,也成了东亚封贡秩序的新挑战者。

实力衰弱的朝鲜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密,此后多次对配合明朝对女真部族进行打压与安抚。朝鲜虽然失去了过去的实力,但实际上它的离心力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即对明与女真的关系上表现出摇摆性政策。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赢得对明朝的萨尔浒大捷,明朝就此在辽东地区进入战略防御。随着后金在辽东的攻城拔寨,逐渐显露出逐鹿中原的势力。但后金在对关内发动进攻前,决心消除后方隐患,即朝鲜。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建立外交关系,朝鲜不得不向后金输送大量物资以保国家周全。1636年,皇太极自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朝鲜拒绝承认,导致皇太极亲征朝鲜,兵锋直抵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李倧逃至南汉山城,被围四十天后出城投降。朝鲜就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六、结语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下各政治实体关系其实是松散的,朝贡国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性。朝鲜在国家利益面前,“事大”义务显然被放在第二位。朝鲜出于经济利益,还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封贡体系,面对明朝断“私交”的要求置若罔闻。这也说明,朝贡国对朝贡关系接受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朝贡国完全接受儒家思想,把它当作本国的意识形态,例如越南;有的拥有与中国类似的一套预设,如暹罗;朝鲜则是对这套预设的追求者。?

朝鲜作为朝贡体系内重要国家,对明朝的认识存在全面认同以外的不同认识,这就在处理与明朝的关系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力图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即在“诚心事大”的表面掩盖下,对明朝有所保留。

皇太极即位称帝后决心征服朝鲜。朝鲜战败投降,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朝鲜的摇摆政策表现为倒向后金,确立了与后金的主从关系。

注释:

①郑洁西:《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②杨雨蕾、魏志江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③李蒙蒙:《壬辰战争前朝鲜王朝外交行为变化探析——以鲜日、鲜明关系为中心》,《当代韩国》2020年第1期,第98页。

④杨雨蕾、魏志江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⑤杨雨蕾、魏志江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⑥杨雨蕾、魏志江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⑦李蒙蒙:《壬辰战争前朝鲜王朝外交行为变化探析——以鲜日、鲜明关系为中心》,《当代韩国》2020年第1期,第99页。

⑧杨家宁:《壬辰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重构》,延边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第15页。

⑨解祥伟:《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第17页。

⑩解祥伟:《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第17页。

?郑洁西:《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王凯:《壬辰战争时期中朝官员交往研究》,暨南大学2016年学位论文,第14页。

?解祥伟:《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第18页。

?解祥伟:《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第18页。

?解祥伟:《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第27页。

?杨家宁:《壬辰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重构》,延边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第24页。

?费正清等:《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猜你喜欢

明朝朝鲜
朝鲜迎接韩总统展现“最大诚意”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