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

2022-04-22肖舒方冯回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

肖舒方 冯回

【摘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首次提出科学实践观,这是贯穿《提纲》整篇文章的主线,构成了马克思这个提纲的理论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从根本上廓清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以实践为基础对真理观、历史观、宗教观、社会观展开了简明扼要的论述,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历史使命。马克思在《提纲》中尤其凸显出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这种实践性特征是其他旧唯物主义所不具备,唯心主义所忽略和批判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关键词】 马克思;《提纲》;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18

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提纲》,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接性和不完备性,扼要地表述了新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初步概括了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和框架,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大梁,使哲学获得了新质要素,从根本上与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提纲》是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第一次集中论述了与以往旧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体现了实践在马克思的认识论、社会观、宗教观等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一、作为总纲的新实践观

《提纲》第一条作为总论,从一开始,马克思以实践出发,对之前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抨击和批判。马克思从主客体二分的角度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不足,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脱离人、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来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不是把事物、现实、感性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而对事物、对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一和直观的方面,把真实的人的活动放在一边,从而走上了与真正地实践相反的分叉路。当时,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确实看到了与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却以感性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现实,最终仅仅是把理论的活动当作人的活动,而把真正地实践的活动看作是那种经商牟利的利己主义的活动,没有认识到生产和人类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相较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唯心主义则片面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而忽略了旧唯物主义所看到的感性直观以及现实活动。

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应从人们的主体出发,从实践出发,从人们的感性活动出发,而不是从人们的客体出发。人的活动应当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①,相较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不仅仅是感性客体,也具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在《提纲》中“感性客体”不单只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与人,马克思认为除了自然与人之外还有社会,马克思对客观活动的认识,已经渗透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属性和内容之中,通过实践活动,实践与自然、实践与社会、实践与历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活动,因此,实践不是一个可以与社会关系、甚至与革命割裂开来的实践。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和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实践观,不仅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而且立足于实践重新思考和阐释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勾画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真理观

费尔巴哈同其他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方面。他们认为人们头脑中产生的东西都是由物质世界的现实所映射的,人们的思维也如同镜子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存在的事物。但费尔巴哈等人在判断真正的真理标准时,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把感性直觉当成了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使他只能在思维领域中打转,看不到实践的真正作用,他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实践观,因而对真理的标准也没有正确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巧妙利用并论证了实践作为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桥梁,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并遵守了其客观规律性。另外,马克思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突破。

马克思在《提纲》第二条中还指出人们在思维中是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只能通过人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反复纠正不正确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马克思在这里运用到了一句话,即“思维的此岸性”,“此岸”和“彼岸”相对立而言,现象是“此岸”,本质是“彼岸”。马克思认为,只要我们从实践出发,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此岸”到达“彼岸”。同时真理不是预设的,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内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的,人们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是诉诸行动的思维,是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马克思强调不能脱离实践空谈理论,如果割裂了思维对实践的依存关系,就堕入经院哲学——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无休止争论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提出了马克思的真理观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以实践为标准检验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实践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

过去的唯物主义提出了人的一切差别都是由社会环境和教育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②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因素,是合理的。但是旧唯物主义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他们忘记了环境虽然能影响人类,但是从社会历史的变迁可以看到,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正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的,仅仅依靠环境无法实现社会的变迁与变化。

另一方面,旧唯物主义看到了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理解又太过于绝对化和单一,因此,在承认教育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教育是由教育者来进行的,而教育活动首先是人通过实践来实施的。由于旧唯物主义只关注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没有在其中看到人的主体能力与实践活动,不承认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旧唯物主义这样思考的逻辑关系就是,社会开始分层次,而有一部分人,例如统治阶级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他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决定了社会历史的走向与发展。这种“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也导致了英雄史观的产生,人们崇敬并敬仰那些少数天才人物、教育者,认为少数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进而产生教育者、少数英雄人物优越于受教育者并对其进行统治的观念,最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事实正好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相反,环境塑造了人,人也在改变和影响着环境,人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辩证关系,而实践活动正是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桥梁,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③,是他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上的错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进一步指出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者,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改造环境,同时人在改造环境中使自己也得到改造,受到教育。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宗教观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他与唯心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把人看作精神实体,而是受基督教所影响的有血有肉、功利的个体。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的观点中有值得认可和借鉴的地方,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是它的自我异化,认为世界已经被二元化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假想的、不切實际的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世界。“宗教上的异化”,是指宗教把现实世界分为神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世俗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那里得来的——上帝是人所希望的目的——就是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目的,但被设想成为实际的实体了。”④人按照自己的特性创造了神,但人却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神所统治和支配,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并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把神拉下了神坛,揭开了宗教虚伪的面纱。但费尔巴哈不满足于抽象思维而诉诸于感性直观,不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而没能进一步深剖宗教背后的社会根源,也不能找到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认为宗教导致的世界二重性仍然有其根源,马克思坚持从人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宗教的根源,认为宗教的产生,只能用社会自身的分裂来说明。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们在阶级社会中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进而寻求精神和心灵寄托的产物,即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分裂和阶级斗争应运而产生了宗教。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改造世俗基础,才能真正地消灭宗教。

(四)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的社会观

《提纲》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⑤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但费尔巴哈所谈到的人的本质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来规定的,他撇开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单个人,从而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显然,马克思并不赞同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他从实践出发,通过深入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从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正确的解释,使得马克思真正脱离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子的桎梏。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形成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思想、宗教、组织等社会关系。在此,马克思规定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以上所提到的一切社会关系,是对人们所立足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综合与提炼,而人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的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这种考察方法,使马克思发现现实的个体不是预先确定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客观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不断创造的确定自己现实本质的一种存在。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 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宗教感情”,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创造和变化的,对于费尔巴哈所说的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个人在流动着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是没有的。

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界定,提出了马克思的社会观,他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不仅将人的本质问题归结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深入探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于是,马克思得出了《提纲》第八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社会生活在总的来说都是实践的活动,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所思考的问题,究根结底,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和反映的。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的社会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强调一切社会意识,包括神秘的宗教意识,都是可以从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据,进而得到合理的解决。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立足点与历史使命

在提纲的最后两条,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认识到了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以及新的历史使命,这是其他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所没能达到的高度。旧唯物主义的研究是站在“市民社会”的角度上进行的,而新唯物主义并没有仅仅拘泥于单个人或单个社会,而是扩大视野,由表及里,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再运用于具体实践,以造福于全人类。

“市民社会”在德语中有两个有意思:一是指资产阶级社会,二是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在这里的语境中,“市民社会”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他们以感性和直观的方式看待市民社会,认为市民社会中的人是个体的利己活动,是单个人的集合体,因此旧唯物主义充其量也只能考察到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甚至于只能研究“市民社会”表层的现象,而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市民社会”内存在的真正的本质和矛盾。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仅停留在表象经验层面上,马克思则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⑦,实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得出哲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新的历史使命对于全人类来说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能想到的视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在实践基础上指导人们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人们也曾试想通过他们的理论知识来改造现存世界,但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人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而是试图通过改变精神、思维等来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最终都没有成功。而马克思也并没有只改变世界而不解释世界,马克思所要做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来解释世界,从而指导人们实践的改变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第134页,第134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6页,第136页。

④费尔巴哈著、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75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46.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175.

[4]张娜.21世纪语境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结构再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9,(7):39-45.

[5]邹广文.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总体构思——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4):56-64.

[6]文大稽,秦在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社会主义研究,2010,(3):7-10.

[7]程广丽.实践、社会关系与革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0.

[8]庞乃燕,彭俊桦.重温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临沂大学学报,2019,(2):111-118.

作者简介:

肖舒方,女,廣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冯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实践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