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痛应激干预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血清NE、COR、NA及骨折愈合因子、髋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04-21岳梦甜孟银芝刘静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患肢体位髋关节

岳梦甜 孟银芝 刘静

(郑州市骨科医院创伤外科 郑州 450000)

骨折术后疼痛是当前骨科医学所关注的热点,创伤性骨折患者因外力机械作用、手术操作损伤的双重冲击,术后疼痛成为引发患者应激障碍及制约骨折愈合效果的重要因素。疼痛应激刺激干预旨在从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多因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应激刺激改善措施,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疼痛应激刺激干预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者;(2)对本研究方案知悉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有完整的病历资料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2)陈旧性骨折者;(3)有内固定术治疗禁忌症者。确定病例样本后,予以患者随机分组,分为C组和C+T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C组和C+T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1.2 方法

C组和C+T组患者患者均实施内固定术治疗,手术护理中:

C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知识教育、注意事项交代、营养支持、康复锻炼指导等。

C+T组5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行联合实施疼痛应激刺激干预,主要包括:(1)分析疼痛应激源。以骨折术后疼痛症状的观察及疼痛程度的评估为基础方法,以疼痛应激刺激为因变量,以可能诱发或加剧疼痛应激刺激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明确疼痛控制要点:①体位不当。不合理的体位造成骨骼组织应力改变,对周围的骨质造成血运障碍,容易诱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②骨折愈合不良。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及畸形愈合均是造成骨骼重力线改变、肌群负荷失去生理平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因素。③组织肿胀。骨折端组织的肿胀造成骨折端相互摩擦时损伤血管、神经和其他软组织,引发疼痛症状;同时,炎性水肿的产生造成炎性代谢产物大量生成,并刺激周围末梢神经,导致明显疼痛。④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当骨折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时,造成血液汇聚、静脉压上升,进而引起血管肿胀、疼痛。(2)循证证据支持。在疼痛应激源分析上对与疼痛控制循证问题相关的前沿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对既往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回顾,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寻找科学的护理证据进行护理决策。(3)疼痛应激干预。①舒适体位。首先,结合生理结构图及相关视频,向患者讲解术后正确的体位对减轻疼痛及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作用,提高患者体位摆放依从性。然后,指导患者取患肢外展中心位,即外展型骨折者患肢呈15°左右的外展,内收型骨折患者患肢呈30°左右的外展,以释放肌筋膜张力,防止肌肉牵拉引起疼痛。最后,予以患者体位更换时,应保持肢体伸直呈放松舒张状态,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出现内收、外展及髋部屈曲动作而加重患肢疼痛。②气压泵护理。于患者体位摆放好后,根据患者的腿型特征选择佩戴合适的气压泵袖带,合理调整松紧度(以能够伸入两指为宜),在袖套周期性充气、放气的过程中予以患肢反复加压、减压,一日2~3次,15min/次,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黏连,预防血栓,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2]。③局部冰敷。术后自制冰袋,予以患者为期1周的局部冷敷护理,15min/次,每次间隔30min,3~5次/d。患肢在体温状态下不仅能够减轻局部组织的张力,实现消肿止痛的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因子的释放,减轻炎性疼痛,并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收缩,抑制疼痛介质的释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3]。④穴位按摩。取患者肾俞穴、丘墟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等穴,采用拇指末端以专业的“按压”手法对各穴位进行按摩,一压一松,至患者感觉酸胀、酸痛为度,每日2次,以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1.3 观察指标

1.3.1疼痛应激反应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检测血清疼痛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A)[4]。

1.3.2骨折愈合因子

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分别检测血清骨折愈合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1.3.3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应激反应比较

护理前C组和C+T组患者血清NE、COR、N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C+T组患者血清NE、COR、NA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T组患者血清NE、COR、NA比较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因子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IGF-1、BMP-2、PDG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C+T组患者血清IGF-1、BMP-2、PDGF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T组患者血清IGF-1、BMP-2、PDGF比较

2.3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比较

C+T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C组(P<0.05);C+T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高于C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T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比较

3 讨论

随着骨科手术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微创医疗理念的不断延伸,骨折治疗效果已取得显著进步。疼痛作为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其是创伤、炎症反应、心理应激及循环代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重的创伤刺激,同时对骨折愈合效果及肢体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严重影响[6]。中华骨科学会和国际华人肌肉骨骼研究会强调,骨折处的血液供应是决定骨折愈合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若骨折术后大量疼痛介质的释放会造成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和骨膜完整性的破坏,影响局部血液供应,都会影响到骨折的愈合,使骨折迟缓愈合[7]。因此,针对骨折术后疼痛并发症的发生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疼痛程度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C组、C+T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疼痛应激干预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C+T组患者血清NE、COR、NA均低于C组(P<0.05),即通过疼痛应激干预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骨折术后疼痛应激刺激。在疼痛应激干预护理中不合理的体位造成骨骼组织应力改变,对周围的骨质会造成血运障碍,加剧疼痛程度,通过体位护理,确保患者肢体呈筋膜张力放松状态,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骨折断端组织的微循环,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通过气压泵护理可形成对骨折端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作用,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可促进有害代谢产物的排出,抑制疼痛介质的释放;通过局部冰敷可增强组织末梢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减少,起到消炎、镇痛等作用;通过穴位按摩可发挥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在上述措施的综合护理下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应激刺激。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C+T组患者血清IGF-1、BMP-2、PDGF均高于C组(P<0.05),其中,IGF-1为具有促进骨形成的胰岛素群生长因子,BMP-2是诱导骨再生的关键因子,PDGF为促骨生长因子[8]。且C+T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C组(P<0.05),说明通过疼痛应激干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 据相关研究报道指出,疼痛应激反应会引起体内骨代谢异常和激素紊乱,同时,其所致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高代谢反应等,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降低,影响骨折愈合。而通过疼痛应激干预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维持骨代谢平衡,促进骨折愈合[9]。

在髋关节功能方面,C+T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高于C组的76%(P<0.05),说明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疼痛应激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应激刺激反应,加快骨折愈合进程,提高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肢体位髋关节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