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途径骨不连预防对四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因子及愈合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2-04-21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肢体位骨折

曹 小 琳

(郑州市骨科医院 郑州 450000)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的主要方法,而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骨不连是指骨折后8个月以上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链接的骨折,主要表现为骨折断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且肢体负重功能丧失。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临床上高达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不连,对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多途径骨不连预防旨在以预防医学理念为指导,以循证医学技术为路径,通过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相关危险因子的提前干预,获得预期控制目标。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4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多途径骨不连预防的干预方法及临床护理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有完整的病历资料者;(2)对本研究方案知悉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单发性骨折者。排除标准:(1)陈旧性骨折者;(2)病理性骨折者;(3)合并影响骨折愈合的其他疾病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C组和C+Y组各70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C组和C+Y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1.2 方法

C组7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伤口基础护理(皮肤清洁、换药等)、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疼痛干预、指导康复锻炼等。

C+Y组7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多途径骨不连预防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风险因素评估。对与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循证问题相关的前沿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对既往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回顾,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明确患者发生骨不连的风险因素:①体位不当。不合理的体位造成骨骼组织应力改变,对周围的骨质会造成血运障碍,影响愈合;②骨折部位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与骨折端血液循环、组织供氧密切相关,影响骨折的愈合;③疼痛和感染。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疼痛和感染是制约骨折进程的重要因素;④血糖、血脂水平控制不佳。高血糖、高血脂造成骨折组织营养物质供应障碍,降低了局部组织的修复能力,增加骨折久治不愈风险。(2)多途径预防干预。①调整合理且舒适体位。首先,在明确患者四肢生理解剖学特征及骨折愈合解剖机制的基础上,向患者讲解保持正确的体位在骨折愈合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患者体位摆放依从性的提高。然后,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指导患者取合理的体位,即内收型骨折患肢呈30°左右的外展位,外展型骨折患肢呈15°左右的外展位,确保患者肢体呈筋膜张力放松状态,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骨折断端组织的微循环,利于骨折愈合;②抑制骨折部位炎症反应。骨折组织创伤刺激造成大量氧自由基的生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是导致骨折延迟不愈及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临床护理中自制冰袋,取7~8层消毒纱布制成外敷包,予以患者患处冰敷,每日外敷2次,30min/次,以减少炎症渗出,并增强组织末梢血管的通透性,促进骨折代谢产物的清除及新生血管的生成;③控制疼痛和感染。通过穴位按摩及佩戴气压泵袖带等护理措施,减轻患肢的疼痛程度,通过控制疼痛介质的释放以加强骨折的愈合。同时,予以骨折端负压封闭引流,对引流液体的量、色、质予以定时监测,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④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高血糖、高血脂是导致骨折不愈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护理中加强患者血糖、血脂指标的监测,积极实施降血糖、降血脂护理干预,遵医嘱应用降糖、降脂药物。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稳定情绪等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提高血糖、血脂控制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骨折愈合情况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统计骨折延迟不愈、骨不连的发生率。骨折延迟不愈:骨折4个月内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骨不连:超过正常愈合时间(8个月)却未愈合,即可诊断为骨不连。

1.3.2骨折愈合因子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骨折愈合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磷酸酶(ALP)。

1.3.3关节功能

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采用FMA量表评价患者四肢关节功能,上肢关节功能评分0~66分,下肢0~34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C+Y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C组(P<0.05);C+Y组共7.14%的患者出现骨折愈合不良,低于C组的15.71%(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Y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因子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IGF-1、BMP-2、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C+Y组患者血清IGF-1、BMP-2、ALP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Y组患者血清IGF-1、BMP-2、ALP比较

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C+Y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C组和C+Y组患者FMA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骨不连即骨折愈合过程的中断,在各种创伤后骨折治疗中,骨不连仍是全世界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强调,骨折术后的愈合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炎症反应、应激刺激、循环代谢及康复锻炼均与骨折愈合效果、愈合进程密切相关,骨折术后骨折不愈仍是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骨科难题。同时,诸多主客观因素都会造成骨折愈合过程的改变,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而结合骨折愈合病生理机制,积极控制影响骨折愈合效果及愈合进程的不良因素是改善骨折患者预后的关键[3]。本研究中,多途径骨不连预防以预防医学理念为指导,以循证医学技术为路径,通过对骨折愈合不良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将科研结论与护理临床经验、患者护理需求相结合,准确分析导致骨折不愈、骨不连的主要风险因素,明确预防护理控制要点,并实施具有循证证据的护理干预,实现对骨折愈合不良的前馈控制,以降低骨不连的发生率[4]。研究结果显示:多途径骨不连预防能有效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IGF-1为具有促进骨形成的胰岛素群生长因子,BMP-2是诱导骨再生的关键因子,ALP是反映骨形成能力和速度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中,护理后,C+Y组患者血清IGF-1、BMP-2、ALP均高于C组(P<0.05),且C+Y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C组(P<0.05);C+Y组共7.14%的患者出现骨折愈合不良,低于C组的15.71%(P<0.05)。该结果表明通过多途径骨不连预防干预的实施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降低骨折愈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骨不连预防干预中,通过对患者体位的调整,不仅能够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扭转应力的产生,同时可改善骨折端及软组织的血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骨折愈合[5]。骨折部位严重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部分组织坏死,对患者骨折部位生理功能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临床护理中通过骨折部位炎症反应的抑制,可有效促进骨细胞的分化,防止大量氧自由基的生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为骨折部位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6]。同时,中华骨科学会和国际华人肌肉骨骼研究会强调,骨折处的血液供应是决定骨折愈合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若骨折术后大量疼痛介质的释放会造成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和骨膜完整性的破坏,影响局部血液供应,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7]。临床护理中通过控制疼痛和感染,可促进骨折端毛细血管再生活跃度的提高,并改善断端血供,利于纤维组织生成,从而促进纤维骨痂的形成,以加快骨折愈合[8]。另外,相关研究报道指出,高血糖、高血脂可造成肢体末梢微循环小血管的损害,细胞携氧能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成骨折部位的血运不足和供氧功能障碍,不利于骨折的愈合[9]。临床护理中通过对患者血糖、血脂指标的监测和控制,可有效改善末梢微循环小血管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本研究中,护理后,C+Y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C组(P<0.05),即通过多途径骨不连预防干预可在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的基础上,改善患者骨折部位生物力学性能,进而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对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0]。

综上所述,通过予以四肢骨折患者多途径骨不连预防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和四肢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四肢体位骨折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