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大陷胸汤证*

2022-04-21王明炯于洁欧阳峰松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白术

王明炯,于洁,欧阳峰松

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伤寒论》第131条至第134条为论述大陷胸汤证的条文,与大陷胸汤证类似的证候有大柴胡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栀子豉汤证、十枣汤证,鉴别如下。

1 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

《伤寒论》第165条言:“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康平古版《伤寒论》[1]第136条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注: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可见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最重要的鉴别点是“往来寒热”,而“往来寒热”是邪入少阳的典型症状。可见,大陷胸汤证病位不在少阳,而是涉及阳明。

2 大陷胸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大陷胸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临床表现类似,《内台方议》[2]云:“问曰:心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曰:诸证皆是结胸,但小便不利一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作停饮治之。”笔者认为,大陷胸汤证也有小便不利之证[3],比较大陷胸汤证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需从“形象中风”入手。

2.2 《伤寒论》第28条之“无汗”《伤寒论》第28条言:“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由此条文中 “仍”字可知,患者之前就有“头项强痛”“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且“服桂枝汤”,可知此类患者应有“汗出”一症。但原文第28条言:“无汗”,可能原因有二,一为患者服桂枝汤后,风邪已祛,确实无汗;二是仲景故意为之,以与大陷胸汤证鉴别。

2.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为何去桂《伤寒论》第28条中桂枝汤去桂枝的原因,是服桂枝汤后,风邪已祛[4]。李宇铭[5]言:“关于去桂枝的问题,可在理中丸中得到启示。理中丸方后注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脐上筑’即脐上自觉跳动,是由于病已由脾及肾,肾虚水气动欲上冲,因此加桂四两,是为了温通阳气,平冲降逆,而去术则以防白术壅滞。假若倒过来说,什么时候应‘去桂加术’?当然,理中丸本身无桂枝有白术,但若是‘脐上不筑者,肾气不动’的时候,亦即理解为肾阳虚水停,水气停滞而不欲上冲,则不用桂而用术……条文中‘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应作‘若其人脐下心下鞕,小便不利’,则更合仲景原意。”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后有“小便利则愈”,可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有水停之证。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初起乃太阳太阴合病“形象中风”证既非太阳病,又非阳明病,既不可用汗法,又不可用下法。《伤寒论》第28条中,医者使用“桂枝汤”和“下法”之前的症状当为:“头项强痛”“发热”“有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其中“头项强痛”“发热”“有汗”是典型的太阳病表现,对于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一证,可以参见原文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此处仲景言:“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小便不利者是否一定发黄呢?笔者认为,小便不利者可发黄,亦可不发黄,太阴病可出现小便不利而身未发黄之症。《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可见,“形象中风”证当为太阳中风与太阴合病,故单用桂枝汤或下法均不可。有学者认为[6],“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更为妥当”。

2.5 “形象中风”证之转归“形象中风”证代表症状有“头痛发热,汗出”,伴随症状有“自呕”,或“心下满、微痛”,易被医者误汗、误下,误下后为大陷胸汤证,或者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大陷胸汤证有“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这一过程,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无。

3 大陷胸汤证与栀子豉汤证

栀子豉汤证既有结胸证症状,又有痞证症状,论述如下。

3.2 栀子豉汤证有“心下痞”症状《伤寒论》第375条云:“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在汉代,濡代表柔软,《诗·郑风·羔裘》云:“羔裘如濡。”《庄子·天下》云:“以濡弱谦下为表。”可知栀子豉汤证会出现“心下柔软、虚烦”症状。《伤寒论》第154条言:“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375条和第154条均有“按之濡”,而经方中相同的词语表达同一意思[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心下痞,故栀子豉汤证有心下痞症状。

4 大陷胸汤证与十枣汤证

4.1 宋版《伤寒论》第152条宋版《伤寒论》[7]第152条言:“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读后有两处不明,一,患者“下利,呕逆”时表是否解,若已解,为何又云:“此表解里未和”;二,第152条言:“表解者,乃可攻之。”康平古版《伤寒论》[1]第152条言:“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注: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注: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知,宋版《伤寒论》将后世的注解也嵌入正文之中,原文应如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十枣汤主之”。

4.2 “下利,呕逆”因体内有水而外中风邪“太阳中风,下利,呕逆”为体内有水而外中风邪的典型表现。“太阳中风”在《伤寒论》中出现三处,分别为第12条桂枝汤,第38条大青龙汤和十枣汤,大青龙汤和桂枝汤均有“恶寒、发热”表现,可知十枣汤起病之初当有“恶寒、发热”之症。对于“下利、呕利”一症,原文第74条言:“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386条言:“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主治证候为:①表证:发热,头痛,身疼痛;②里证:呕吐(水入则吐),口渴,下利(霍乱),心烦。五苓散证“下利和呕吐”同时出现,此乃体内有水,又感受风邪所致。由此可知,五苓散证当有恶寒。对于表证的概念,李宇铭[8]认为:“张仲景所说的‘表证’,主要指‘恶寒’一症”。

4.3 十枣汤所治乃水入胁下之证患者“心下痞,硬满”一症当有疼痛。原文第124条言:“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处为瘀血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言:“师曰:产妇腹痛,烦满不得卧,法当枳实芍药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与下瘀血汤。”抵当汤较下瘀血汤更为峻猛,可以反推第152条所言症状有疼痛,“硬满”应含有疼痛之意。在汉代,“引”有“招致,导致,造成”之意,《汉书·司马迁传》[9]言:“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裁)。”《诸病源候论》[10]言水癖:“水癖由饮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癖者,谓僻侧在于胁间,故受名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由上可知,十枣汤所治之水乃在胸中、心下、胁下。

4.4 十枣汤证与大陷胸汤证结合条文及上述分析,总结十枣汤证症状如下: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胸中痛,干呕,汗出短气,咳唾引痛,烦,脉沉而弦。大陷胸汤证症状如下:短气、烦躁、口燥、心下至少腹硬满痛、饮食不消、脉沉而紧、头微汗出、日晡潮热。相同点为:汗出短气,心下硬满痛,烦。不同点为:十枣汤证为胸中痛、胁下痛,咳唾引痛,脉沉而弦;大陷胸汤证为心下至少腹痛,脉沉而紧。

《脉经·卷一·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11]云:“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经·卷一·迟疾短长杂脉法》云:“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云:“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脉经·卷四·辨三部九候脉证》云:“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云:“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

综上可知,十枣汤所治乃水热互结之证,但热势较轻微,水停部位为胸中、心下、胁下;大陷胸汤所治水热互结之证,热势明显,水停部位在心下。

5 结语

综上可知,①大陷胸汤证为“形象中风”证误下而成,若患者下焦不虚,被误下后则形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②阳明证若下之过早,不会形成大陷胸汤证,而是形成类似结胸的栀子豉汤证;③大陷胸汤证病位不在少阳,而是涉及阳明,上焦有热,水热结于胸中、心下,热势明显。

猜你喜欢

伤寒论桂枝白术
大剂量生白术合加减黄芪汤治疗气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喊魂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白术治小儿磨牙
我的发现
骂村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白术小档案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