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离不开"
2022-04-21商彩虹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在言语交流、思维碰撞中产生独到的见解,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小组所有成员的潜能。以《少年闰土》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描述,透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离不开":离不开独立思考,离不开思维碰撞,离不开引导调控。
关键词:小组合作;《少年闰土》;独立思考;思维碰撞;引导调控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至少也是最大的其中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犹如春风吹进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点拨者,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在言语交流、思维碰撞中产生独到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小组所有成员的潜能。
一、案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设计了“梳理对比‘稀奇事’”“合作品读‘稀奇事’”“交流分享‘稀奇事’”三项活动,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梳理对比‘稀奇事’”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借助导学单,围绕“我们小组学习的‘稀奇事’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份稀奇、有趣的?”“读《故乡(节选)》,我又读到了一位的闰土”展开思考。就“我们小组学习的‘稀奇事’是”这一学习任务,几个小组梳理出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几件事。根据“我觉得有趣的”,有小组讲述了西瓜地刺猹地方是的“稀奇事”,引出了作者写稀奇有趣的事的表述“……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审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据此,我让学生认真读“看瓜刺猹”的相关内容,顺势让他们自由读文字,体悟“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学生就会自然得出“机智勇敢,会讲故事”的结论。
“合作品读‘稀奇事’”的活动中,我先出示“四步”学习法,助力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开展。“四步”学习法具体包括:第一步,读一读其他三件“稀奇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学习;第二步,找一找这三件事哪里让自己感觉稀奇和有趣,圈画出相关的词句;第三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稀奇和有趣的;第四步,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小组合作探究一开始,我让学生打开课时检测单,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选择小组内最感兴趣的一件“稀奇事”探究交流,注意用上学过的探究方法,“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要求每个小组探究交流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汇报交流前,组长需要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每人领取至少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随时观察指导。比如,当发现第四小组讨论不够积极时,我参与其中,与他们一起探讨。下面是我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你们组选择探究"海边拾贝"这件"稀奇事",真是很有趣呢"谁来有趣地读一读?
(请一位不爱发言的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得有点儿趣味"那你能找一找这里写了哪几种贝壳吗?
生红的、绿的贝壳,鬼见怕、观音手。
师你找出了这么多漂亮好玩的贝壳,真了不起,谢谢你"大家能想象出"鬼见怕"的贝壳长什么样子吗?"观音手"的贝壳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描述想象到的贝壳。)
师多么稀奇有趣的贝壳呀"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哪些贝壳?
生黄色的、褐色的、白色的……
师你想象到了不同颜色的贝壳。
生陀螺样的、饭碗状的……
师你想象到了更多形状的贝壳"海边的贝壳真是稀奇有趣呀"那课文又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呢?写出了贝壳的什么特点?
生课文就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写出了贝壳种类的繁多。
师种类繁多的贝壳,闰土说起来如数家珍,表明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生活阅历丰富。
……
参与了“梳理对比‘稀奇事’”的活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透过语言文字对比抓取事件“稀奇”特点的角度。进入小组合作后,再借助“四步”学习法,他们就能基本上品读出“稀奇事”究竟“稀奇”在哪里。
“交流分享‘稀奇事’”环节,我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别上台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小组分享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参与评议。下面是第一小组分享汇报他们对“雪地捕鸟”事件探究的成果:
生(组员1)我们小组选择的“稀奇事”是“雪地捕鸟”。文中提到的相关文字是“这不能。须下大雪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生(组员2)我觉得整个捕鸟的过程让我感觉稀奇有趣。
生(组员3)在整个捕鸟过程中,作者運用了“扫”“支”“撒”“缚”“拉”“罩”等连贯的动词,(板贴:精准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真是稀奇有趣。
生(其他小组组员)我觉得“拉”字用得不够准确,应该用“拽”字。
生(组员4)我们觉得"拉"字用得很准确。既然有同学质疑用"拽"好,那请你说说理由。
生(质疑的同学)用"拉"感觉力量不够,不能很快地让竹匾倒下,用"拽"字比较合理。
生(组员3)用"拽"字力量太大,动作不轻巧,说不定会惊飞鸟。
生(组员2)雪地捕鸟,不是凭借蛮力就能捕到的,而是要靠眼力敏捷、头脑灵活、眼疾手快才能做到的。用"拽"字显得速度太慢,不一定能达到捕鸟的效果。
生(组员4)是的。一个"拉"字,生动再现了闰土动作的轻巧、敏捷。
生(组员1)也表现了闰土很机灵。
生(组员2)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
生(组员4)前面用了两个动词"支"缚",用"拉"最贴切、最准确、最传神。
生(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其他人有补充的吗?
生(其他小组组员)鸟的种类也让我觉得稀奇有趣,有稻鸡、角鸡、鹑鹊、蓝背……闰土说的这些鸟儿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多有趣啊"从中我看到了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
师你有一双慧眼"刚刚第一组的分享非常精彩,充满了智慧"你瞧,捕鸟的过程多有趣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全班学生齐读。)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一些精准的动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我们一起把这些动词圈画出来。
(学生图画。)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捕鸟过程呢?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同学们借助图片,用上这些动词来说一说捕鸟的过程。
(学生借助图片描绘捕鸟过程。)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班上有不少捕鸟高手呀"那接下来,请大家运用文中提供的动作,一起来捕鸟。
(学生再次重温"雪地捕鸟"事件,之后其他小组依次分享"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的"稀奇事"。)
二、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思维碰撞和引导调控
从《少年闰土》一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离不开"。
(一)离不开独立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建议:"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离不开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毕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以便于他们在积极的独立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而且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他们能够生成新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少年闰土》一课"梳理对比·稀奇事,的活动中,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导学单。根据导学单涵盖的四个角度,教师分别设置了四道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第一题为"回忆一下,我和闰土相处的一个月时间,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事,?",意在让学生独立做题,学会概括文章提到的重要事件,初步梳理并明确整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第二、三题,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让组员提前确定好小组学习的"稀奇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稀奇有趣的,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在小组学习里,组员们只是初步探讨自己小组所选择的探究主题,其他几个小任务都各自独立思考解决,以确保组员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也为后期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第四题主要涉及资料拓展。《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对故事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把握,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体会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感受鲁迅先生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能够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的,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智慧火花的碰撞。
(二)离不开思维碰撞
《课标》建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敢于质疑,表述独特的见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收获。
首先,群策群力,彰显群体思维。教师分组时,可将班级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组成最优化的学习小组,确定组长人选;同时,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以及语文学习能力分配任务,保证人人都能在课堂上有所表现,为自己的小组奉献智慧。"合作品读·稀奇事,活动中,小组重点探究学习了"看瓜刺猪,这件"稀奇事,后,不难总结出"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于是,学生便自如地运用这些探究方法,集中小组每个成员的智慧,自主学习其他三个事件。
其次,敢于质疑,鼓励独特见解。"交流分享·稀奇事,活动中,组长们认真组织大家讨论小组确定的"稀奇事",根据组员情况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在探究"雪地捕鸟,的"稀奇事,时,把"读一读,的任务交给学习基础较弱的组员,把"找一找,的任务交给学习基础中等的组员,把"想一想,"说一说,的任务交给学习基础较好的组员。如此,人人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人人都上台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思维也得以激活。勇于自我质疑,也敢于面对其他小组的质疑,每个组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全班对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入、精准。此外,每个小组说完后,组长还会问一句:"其他人有补充的吗?,其他同伴或质疑或道出自己的想法或献计献策,层层深入,问题迎刃而解。此后,随着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处。正如讨论"雪地捕鸟,的"稀奇事,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闰土讲述的语言那么生动、鲜活?,学生交流后便能得出:因为他有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生活;鲜活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三)离不开引导调控
《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生态,并不是说教师完全隐退,而是要适时引导,避免学生无序、随意的合作。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恰当评价,巧妙调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和谐推进。
首先,适时引导,避免无序、随意的合作。讨论"看跳鱼儿,的"稀奇事,时,教师发现某小组在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提醒他们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可以课后再讨论。如此,学生很快切换到下一个话题,避免了无效争论。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相反状况,如某小组不愿意交流、不善于合作。对此,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学生讨论:海边拾贝,这里写了哪几种贝壳?写出了贝壳的什么特点?表明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如此,小组合作就有了方向。另外,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需及时将其拉回"正轨,;小组交流不到位时,教师需在关键处适时点拨。比如,探究"雪地捕鸟,的"稀奇事,时,有学生只找出了"竹匾,"种谷,等让他们觉得新奇的生僻词,没有找到更为重要的动词,教师就及时指引他们从写法上进行观察。
其次,恰当评价,促成和谐、高效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当好评价者,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小组,表示对他们的认同,强化集体合作的荣誉感;对受挫的小组,也应及时给予帮助。比如,探究"雪地捕鸟,的"稀奇事,时,有小组发现作者采用长短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方法使句子变得活泼、轻灵,让描述变得形象、生动,教师当即表扬,并适当补充:品读文章的表达,还可以从用词、句式等的特点方面探究。不光要有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还要有对小组成員的点评,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比如,对提出用"拉,还是用"拽,这一问题的学生,教师就重点表扬其敢于质疑、大胆批判的精神,并告诉其他学生:小组合作,针对每个话题或问题,都应该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求最佳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治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
[3]张飞"小组合作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析[J]"华夏教师,2020(15)"
(商彩虹,江苏省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