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2022-04-20林燕红肖丽霞吴晓涛
林燕红,肖丽霞,吴晓涛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 放射科,广东 51051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于突然中断大脑血管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疾病,其发病相关于多种病变,如供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1]。急性脑梗死起病急,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患者预后情况较差,是中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及康复效果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技术,脑血流灌注情况的评价、微血管分布情况的观察开始广泛应用全脑CT灌注成像(CTP)。该项技术操作简单,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可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3]。CT 血管造影(CTA)具备无创性的特点,用其诊断急性脑梗死时,能够客观地评估梗死区供血脑动脉,便于医生准确地掌握狭窄和闭塞情况,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疾病康复[1]。本院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即采用CTA联合CTP的方式,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 43-81岁,平均(57.36±5.41)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9岁,平均(57.18±5.53)岁。纳入标准:①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相符;②发病时间均未超过48h;③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变表现明显存在;④脑损伤症状持续时间达到1h以上;⑤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存在CTA、CTP检查禁忌症;②不配合检查;③CT扫描发现血性病变;④对比剂过敏。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CTP诊断:①检查前4h,嘱咐患者禁食禁水;②检查前,头颈部的饰品去除干净,如佩戴义齿,义齿也要摘下。告知患者头颈部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保持静止不动,禁止做出吞咽动作;③检查时,仪器采用256排revolution CT,先开展头颅CT平扫,以平扫结果为依据。将感兴趣的CTP动态扫描层面确定,如平扫中发现患者有早期梗死病灶,那么CTP扫描中心层面选择梗死最大层面,如平扫中并未发现明显异常,则CTP扫描中心层面选择基底节层面;造影剂选择碘帕醇注射液,剂量50ml,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注射速率5mL/s,0.9%生理盐水 40ml以4.5-5mL/s的速率注射;开始注射对比剂时,动态CT横轴位扫描即同步在感兴趣层面开展,扫描间隔时间1.5s,速度是每圈0.75s,共进行32次循环,层厚5mm,获取感兴趣层面的图像;评价时可选择显示病变最大的层面,对照同层面大脑的前动脉或中动脉,获取时间-密度曲线,再利用专门的软件处理CTP图像,得到相应的参数;④检查完成后,分析和评价CTP图像。以中轴线作为中线,在梗死区及对侧脑区相应区域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量,具体指标包含脑灌注值、强化峰值、达峰时间、脑血容量。测量操作由2名医生进行,取2名医生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观察组应用CTP联合CTA诊断,CTP检查方法与对照组相同。CTA检查方法:CTP检查完成后,让患者等待10min,之后再追加非离子型对比剂,开展CTA检查。从主动脉弓开始,直到颅顶均是覆盖范围,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碘帕醇注射液剂量为80ml,按照5mL/s的速率经肘静脉团注,并注射40ml 0.9%生理盐水;延迟扫描时间为CTP测定的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电压、电流分别设置为120kV、300mA,螺距、层厚分别设置为0.923:1、1mm;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图像利用相应软件获得;狭窄程度按照狭窄百分比确定,狭窄不超过30%时判定为轻度狭窄,狭窄超出30%但未超过70%判定为中度狭窄,狭窄超过70%判定为重度狭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情况;观察CTP、CTA的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比较
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24例,诊断符合率80.00%(24/30);观察组3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符合率100.00%(30/30)。经比较,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CTP与CTA表现
2.2.1 CTP表现
本研究60例患者均行CTP检查,结果显示,梗死区的脑灌注值、脑血容量、强化峰值低于对侧脑区,达峰时间高于对侧脑区,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梗死区与对侧脑区CTP表现比较(±s)
表1 梗死区与对侧脑区CTP表现比较(±s)
注:与对侧脑区相比,*P<0.05。
n=60 脑灌注值(Hu) 强化峰值(Hu) 达峰时间(s) 脑血容量(ml/100g)梗死区 20.24±5.96* 4.50±0.51* 12.98±1.14* 1.99±0.34*对侧脑区 67.07±27.44 7.28±0.52 9.65±0.22 4.65±1.29
2.2.2 CTA表现
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结果显示:共检出41处血管病变,其中,8处为轻度狭窄,占比19.51%;16处为中度狭窄,占比39.02%;13处为重度狭窄,占比31.71%;4处完全闭塞,占比9.76%。
3 讨论
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突然中断脑动脉血液,使缺氧、缺血性坏死发生在局部脑组织中。患者发病后以神经功能缺失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如失语、偏瘫。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约有90%的脑灌注改变要比形态学变化出现得早[6]。通常,急性脑梗死发生后,静脉溶栓治疗需在3h内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作用,促进患者预后改善[7]。因此,灌注异常区域的及早发现、侧支循环血流情况的科学评价,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往,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时,多采用常规CT扫描,其影像图能准确地显示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等信息。初期可较好地诊断脑出血,且含脑出血等病变的患者可有效排出,但当患者发病时间未超过24h,或仅有较小的病灶时,常规CT扫描并不能准确检出[8-9]。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采用MRI来诊断急性脑梗死,虽然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但有较高的设备硬件和软件要求,且检查用时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0]。CTP是采用快速扫描技术和对比剂团注的方法,其原理如下:以中心容积定律、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为基础,将连续多层次扫描与对比剂注射同步开展,有助于获得选定层面的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再根据该曲线,将各项灌注参数计算出来;同时,经相应伪彩或灰度显示,使灌注图像形成;最后医生参照灌注图像对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做出评价。此种方式有助于较早发现病灶,且早于形态学改变之前[11-12]。本研究两组患者均给予CTP检查,结果发现梗死区的脑灌注值、脑血容量、强化峰值低于对侧脑区,达峰时间高于对侧脑区,差异显著(P<0.05),提示CTP检查可将急性脑梗死的缺血部位、缺血程度准确反映出来。脑灌注值、脑血容量并不会受到体质量、心输出量的影响,血管床容积才是其主要决定因素。在狭窄或闭塞发生在供血动脉后,脑血管会启动自动调节机制,以能代偿性扩张狭窄远端血管、代偿性开放侧支血管,使脑血流量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能充分建立侧支循环,即使完全闭塞供血动脉,也不会明显改变梗死脑区内的血管床容积[13]。强化峰值、达峰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供血情况,二是注射速度、延迟时间等增强方式。因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灌注扫描方式相同,因此决定因素仅有感兴趣脑区的供血情况,而梗死区明显降低了强化峰值、延长了达峰时间,表明这两项指标的敏感性更高,利于梗死病灶的早期发现[14]。
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多数患者病灶区域会合并严重的血管病变情况,如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而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准确检测有助于明确梗死范围及梗死程度,进而帮助医生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15]。CTA是专门用于观察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手段,具有无创性的优点,十分有利于早期评估血管堵塞程度。头颈部CT检查的覆盖范围比较广,从主动脉开始,一直到颅顶,可将颅内动脉和颈段动脉有效重建,使缺血区域内供血动脉发生的病变情况准确显示出来,利于判断脑缺血原因[16]。本研究仅观察组患者联合CTA检查,结果显示,共检出41处血管病变。其中,8处为轻度狭窄,占比19.51%;16处为中度狭窄,占比39.02%;13处为重度狭窄,占比31.71%;4处完全闭塞,占比9.76%。由此可知,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时,CTA检查可对病变血管情况做出准确的观察与判断。CTP检查单次开展情况下,全脑灌注显示不能完成,扫描层面的病变情况无法探测,还需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联合开展其他影像学检查;CTA可将供血动脉狭窄情况、阻塞部位、侧支血管血流供应情况准确地显示出来;CTP联合CTA后,形成一站式检查流程,可实现定量分析急性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范围,利于将颅脑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有效排除,便于医生开展后续治疗,促进患者预后情况改善。
综上,临床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CTA与CTP联合检查的方式,可将更全面的病理学信息、生理学信息提供给医生,便于医生准确掌握病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在此基础上可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治疗效果提升,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