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2022-04-20石娜安亮卢国珍刘建峰李小军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量表康复

石娜,安亮,卢国珍,刘建峰,李小军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1]。调查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约为33%[2]。PSD不仅会引起患者情绪波动,还会延缓康复进程。201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共同发布的卒中康复指南[3]指出PSD在卒中康复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PSD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遗传机制、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说等[4]。目前临床上PSD选择的治疗方案多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5],但脑卒中患者因口服药物较多,导致其依从性差,最终疗效欠佳[6],因此物理疗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通过不同频率的刺激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已有包括加拿大、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批准rTMS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单独或联合药物治疗均可[7]。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评价10 Hz高频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12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 例。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为脑卒中,且均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8]中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9]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脑卒中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初次发病,年龄20~75 岁;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为1~15分的轻中度脑卒中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7分;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认知正常,无失语,可以配合相关治疗。

1.4 排除标准

癫痫病史;此次脑卒中前存在抑郁症状;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颅骨缺损、颅内高压、颅内感染;体内有金属植入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妊娠期女性;对艾司西酞普兰过敏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商品名:来士普;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538;规格:10 mg×7片),每日10 mg,均治疗4周。

1.5.2 观察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患者取坐位,采用经颅磁刺激器(英国Magstim公司RAPID2型)进行刺激。刺激点选在左额叶背外侧,线圈与头皮相切,将刺激频率设定为10 Hz,磁场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刺激持续时间4 s,间隔56 s,每次治疗刺激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20次。

1.5.3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假刺激治疗,刺激线圈平面与患者头部呈90°垂直,边缘与头皮接触形成假刺激,治疗时患者能听到相应频率的声音。治疗时间及疗程同观察组。

1.6 疗效观察

1.6.1 观察指标

采用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分为轻度(>7分~<17分)、中度(17~<24分)、重度(≥24分)抑郁[10]。该量表由同一名精神科医师评定,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完成量表评定。采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轻度(<4分)、中度(4~≤15分)、重度(>15分)[11]。该量表由相同两名神经科医师评定,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完成量表评定。

1.6.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HAMD-17评分减分率评估综合疗效。减分率=[(治疗前HAMD总分-治疗后HAMD总分)/治疗前HAMD总分]×100%。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50%;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抑郁症状越轻,分数降低幅度越大表示效果越好。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抑郁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下降(P<0.001),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P<0.001),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单位: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单位:分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单位:例(%)

2.5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头晕3 例,嗜睡1 例,恶心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6/60),未发生头痛、诱发癫痫等;对照组出现头晕1 例,嗜睡1 例,恶心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4/60),患者均自诉症状轻微,尚未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09)。

3 讨 论

有数据显示我国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2.80%[12]。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是抑郁情绪发生的关键原因[13],而抑郁情绪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精神状态差,降低了后续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1],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抑郁可进一步增加脑萎缩风险,损伤大脑海马区功能,影响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14-15]。PSD患者预后相对较差,7年随访生存率低于无PSD患者[16]。因此积极治疗PSD,可促进大脑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有关PS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主要的学说包括神经递质理论、神经解剖学、致炎因子作用学说及神经可塑性学说等[17]。rTMS是无创的非侵入性操作,无痛苦、安全性高,通过高(>1 Hz)、低(≤1 Hz)不同频率的刺激对大脑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调节大脑皮质[18-19],目前广泛用于神经及精神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研究[20]表明rTMS对PSD有肯定疗效,早期开展不但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21],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因为PSD发生的关键部位为左额叶和基底节,因此,刺激点多选在左额叶背外侧区,其相关机制可能与有效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22]。目前关于不同频率rTMS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多,其中10 Hz的效果更优,起效更快[23-25]。在本研究中选用10 Hz的高频rTMS治疗PSD,可改善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总之,相对于单一用药治疗,联合rTMS的治疗方法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缓解消极情绪,效果显著,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不想服用过多药物或对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rTMS是较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量表康复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