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台州临海县辖乡地望复原考 *

2022-04-20伍修贤顾乃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临海墓志方志

伍修贤,顾乃武

(河北大学,a.宋史研究中心;b.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宋代行政区划路、州(府)、县、乡四个层级中,乡处最基层。实际上,在宋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乡之下还设有里、甲、保、都、耆、团等名目,虽纷繁复杂,却又各司其职。乡起到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作用。在以往的宋代乡村史研究领域,学界大都关注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近几十年,也有一些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乡村区划考证和村落复原等基础性研究上来。①周振鹤先生指出:“对于行政区划的研究,目前最低一级一般只到县。县以下的区划虽也有一些成果出现,但至今尚未形成气候。”[1]124-148乡村基层区划研究之所以没有形成气候的重要原因,是史料不足甚至缺失,这不仅是乡村区划研究,更是历史地理研究的瓶颈,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和突破。

墓志资料作为一手史料,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墓主的籍贯和卒葬地等地理位置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墓主的地域归属和乡村空间分布。沿着这个思路,结合方志、文献史籍中的零散记载,可以一窥宋之临海县辖乡地望与乡界区划。

目前宋代台州所见墓志以临海县最多,共计69通,已出土面世的54通,有明确乡名记载的38通。现就宋代墓志所见临海县辖乡及分布考证如下。

一、宋代临海县辖乡空间分布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临海县,本汉回浦,属会稽郡,东汉改曰章安,吴太平析章安置临海县,属临海郡。晋宋因之,后省入章安。隋开皇改为临海,属处州,后属永嘉郡。唐武德复置章安县,后废章安复为临海。”[2]5064又“县在州东南二百三十步”[2]5065。宋代临海县既为台州府治,又为临海县治,治在今台州府城文化旅游景区一带。《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中记载:“临海县,旧三十五乡,今一十五乡。”[3]1963“旧三十五乡”是指北宋之前政权管辖三十五乡。自北宋至清末临海县辖乡一直稳定在十五乡。

(一)大固乡

《赵明道墓志铭》:“公讳伯直,字明道……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辛丑,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五。十有一月丙寅,葬于临海县大固乡蔡岭之原,去武德墓西少南三十步。”[4]第266册:72-73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临海市城东乡蔡岭出土了杨彦通及妻林氏墓志。

《杨彦通圹志》志文曰:“公讳彦通,字仲和,姓杨氏……始家于台之临海……实嘉定之辛巳(1221年)十月二十九日……以是年闰十二月初二日壬午,葬于大固乡蔡岭之原,祔祖莹也。”[5]38《杨彦通妻林氏墓志》志文曰:“孺人林氏,钱塘人,为武经郎杨立之孙彦通妻,今家于台……将以是年(1218年)四月己酉葬于临海县蔡岭之原,属奇之以志。”[5]40嘉定《赤城志》载:“大固山,一名龙顾山。在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6]589可见大固乡因大固山而名,龙顾山之名沿用至今。又“蔡岭,在县东八里”[6]615、“普济院,在县东七里蔡岭”[6]826。蔡岭之名存续至今。

据墓志、龙顾山及蔡岭地望可知:宋之临海县大固乡应包括临海市古城街道及以北至尖风岗和灵湖景区一带。

(二)重晖乡

《王实墓志铭》载:“夷仲,台临海县人……乾道三年(1167年),年六十一,疾甚,以六月五日卒。四年二月九日,葬重晖乡唐奥山。”[7]339史籍无唐奥山记载,今亦无存。

《大田先生墓志》:“德父名象祖,家世著临海……殁于嘉熙三年(1239年)四月晦,年七十六。葬于淳佑元年(1241年)□月□日,墓在重晖乡三坑山。”[4]第341册:41三坑山位于今尤溪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临海市岭外乡的《应讷圹记》载:“君讳讷,字仁夫……其先世居台之黄岩,自父徙居临海,今为临海人……幼学、正学卜邑重晖乡鼓山之原,曰吉。”[5]28鼓山之名今不存。

1983年在临海市岭外乡征得的《陈容圹志》曰:“先君讳容,字君卿,台之临海人……嘉定乙亥(1215年)三月得疾,卒于正寝。享年四十有八。振孙等忍死侍母,得地于外氏,以丁丑岁(1217年)十二月庚申奉先君之柩,葬于重晖乡石门山之原。”[5]33石门山在岭外乡,石门山之名已不存。

1984年在临海市岭外乡征得《陈文广圹志》,志曰:“先君姓陈氏,讳文广,字仲友。自古灵先生宰仙居,遂分派家于临海……日益忍死卜以辛亥(1251年)十月二十二日己酉奉柩以葬于所自营之兆,实本邑重晖乡蒋家岙之原,祔先大父茔也。”[5]61出土于临海市岭外乡岭外村的还有《赵汝适圹志》,志文曰:“先君讳汝适,字伯可,太宗皇帝八世孙,而濮安懿王六世孙也……丙申(1236年)卒,享年六十有二。是年十月癸酉,葬于临海县重晖乡赵岙山之原。”[5]45-46蒋家岙、赵岙山均以姓氏入名,名已无存,推测岭外村一带在宋代为蒋姓和赵姓聚居区。

1986年鹿愿及妻应氏墓志在临海市大田镇白竹村征得。《鹿愿圹志》志曰:“先君讳愿,字端夫,台临海人……卒于端平丙申(1236年)六月七日,享年六十有六。娶应氏,赠孺人,先三十八年卒……卜于白竹山先茔之西原。”[5]51《鹿愿妻应次昭圹志》志曰:“亡妻姓应氏,名次昭,字德华……越二年(1200年)庚申十二月壬寅,始克卜葬于重晖乡下浦山之原……端平丙申(1236年)不幸先君即世,嘉熙丁酉(1237年)得卜于白竹山之原,口九月丙辰先举孺人之柩,庚申口口于新莹,用全合葬之礼。”[5]52-53大田镇白竹村以白竹山而名,推测白竹山附近在宋代已形成村落。

综合出土墓志、方志及山原地望可推断:重晖乡大致位于临海市G351线以北,京岚线与深海高速之间,大田镇、汇溪镇和岭景乡一带。

(三)静安乡

《曹耜墓志铭》:“公讳耜,字仲本,姓曹氏,世为开封府祥符县人……三年(1197年)闰六月乙未,卒于正寝,享年六十有一……是岁八月丙申,葬公于临海县靖安乡小石保之原。”[4]第266册:66-68嘉定《赤城志》云:“静安乡,在县西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七孺,今管里四。”[8]67“靖安乡”即“静安乡”。

宋元明清四朝临海县辖乡相对稳定,以此推断静安乡大致在羊岩山茶文化园景区至河头镇以北、大青山一带。

(四)兴国乡

1984年浙江省地质考察队在临海市西郊车门桥附近发现《缪氏(章穗妻)圹志》,志文曰:“先妣姓缪氏,讳洞真,台之临海人……梓等不孝,忍死卜以宝佑甲寅(1254年)十二月四日□申,奉先妣之柩合窆于兴国乡天王山之原。”[5]65史籍、方志中无天王山记载。

1986年发现于临海市后山村的《徐邦用墓志》载:“先君讳邦用,字行之,世居台之临海……以嘉定乙亥(1215年)腊月十二日丙申合葬于兴国乡吉祥山之原。”[5]311989年在临海市城郊后山村同时出土了朱增与其妻范氏墓志。《朱增圹志》志文曰:“先君讳增,字淑进。其先永嘉人,六世祖徙居台之临海……嘉泰癸亥(1203年)八月三日感微疾,终于寝……葬于县之兴国乡西山之原,近族祖正议公墓之左方。”[5]23《朱增妻范氏圹志》载:“先批范氏,世家临海……初,先妣卜葬先君,得兆县之兴国乡韩奥。”[5]22墓志所指之吉祥山、西山在古籍、方志均无载,临海市亦无此二山之名。推测吉祥山、西山应为宋人对所居住村落附近小山丘之称谓,位置在今后山村附近。

2000年在临海市西郊留贤新堂山出土的《王玠暨妻范氏圹志》云:“公姓王,讳玠,字国瑞,世为台临海人……以嘉泰四年(1204年)十一月己未朔合葬于兴国乡开浦山之原。”[5]18《王玠继室张氏圹志》云:“先君姓王氏,讳玠,字国瑞,台之临海人。……先君与前妣之葬于城西路口山之原也,嘉泰甲子年(1204年)十一月一朔也。后妣今衬于先君之圹也,绍定壬辰(1232年)十月二十日也。”[5]19王玠继室张氏志文中“口山”应为开浦山,史籍中无开浦山记载,临海市亦无此山。据墓志出土地可推测,开浦山为临海市西郊某山丘。

《项氏(陈说之妻)墓志铭》:“绍定己丑(1229年)六月甲寅,以疾卒于县舍,享年三十有七……大夫将以某月日归葬孺人于临海县兴国乡后溪之原。”[4]第300册:284-285后溪在临海市白洋镇。

兴国乡在灵江以北、天台县南屏景区以南,杭绍台高速与京岚高速之间地区。

(五)太平乡

《胡藤州墓志铭(胡余潜)》:“公胡氏,讳余潜,字叔昭,世为台州临海人。上世讳南仲者,居太平乡之黄奢,倾家集众捍剧盗吕师囊之锋,以身死难,里人哀思之,共窆于治平寺。”[4]第331册:304-307康熙《临海县志》卷之十一:“治平寺在县西五十里,梁普通元年(520年)建。”[9]51据胡氏宗谱记载,黄奢即临海县双港镇,也就是现在的临海市白水洋镇。白水洋镇在市西21公里左右。

故太平乡在台金高速与杭绍高速交汇处以西以北地区,包括白水洋镇及周边地区。

(六)义城乡

《抚机关君安人郭氏墓志铭》:“嘉定辛巳(1221年)葬君临海县义城乡之丰山,将以今年(1238年)十一月十有三日,以安人合葬焉。”[4]第324册:120-121“丰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旧以状类盘龙名龙山。唐天宝中更今名。”[10]657丰山头在临海市东南6公里处,与方志合,丰山之名存续至今。

《王洤墓志铭》:“公讳洤,字囦道,姓王氏……初孺人之丧,公奉而葬于临海县义城乡白岩山之原,尝预穿圹于其旁,距总卿宅兆百步。其孤不敢违先志,谨卜以己亥(1239年)十一月十九日甲申合葬焉。”[4]第333册:420-422《王之望墓志》《姜郾圹志》均出土于临海市小溪乡白岩岙村。《王之望墓志》志文曰:“公讳之望,字瞻叔,姓王氏……诸孤以十二月丙午奉公之柩合葬于台州临海县义城乡白岩之原。[5]4-7《姜郾圹志》志文曰:“先君讳郾,字子西,姓姜氏……建炎南渡,曾大父避地于台,始占籍临海……嘉定五年(1212年)十二月丙申,始克葬于义城乡白岩岙口之原。”[5]24-25“白岩山,在县西一十二里,旧名白马山,唐天宝改今名。”[11]86

临海市灵江南有白岩乡,市南10至20公里处有白岩上、下白岩村等,墓志所指“白岩”应为此处。另,位于杜桥镇与桃渚交界处的景区也有白岩山,根据墓志出土地、方志所载白岩山之方位可知:该处白岩山并非墓志所指之白岩山,唯名同尔。

1984年在临海市城南乡大岭头征集的《谢坦然妻宋氏墓志》载:“宋故承事郎谢公坦然妻安人宋氏,台州天台县人……嘉泰二年(1202年)正月初七日,终于家之正寝。是年三月癸酉,合葬临海县义城乡杨梅山。”[5]15出土于临海市小溪乡白岩岙村杨梅湾的《王鼎臣墓志》志文曰:“亡弟鼎臣,字景任。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溢敏肃、讳之望之曾孙……开庆己未(1259年)三月壬申葬台州临海县义城乡杨梅湾。”[5]11志文所言杨梅山、杨梅湾,即小溪乡白岩岙村之“杨梅”。杨梅之名存续至今。

《陈良翰神道碑》:“公讳良翰,邦彦字也,世居台州临海县……(乾道)八年(1172年)四月,转朝请大夫致仕,癸丑卒于正寝,享年六十五。爵临海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特赠太中大夫。是岁十月壬申,葬县之义城乡迭石山之原。”[4]第232册:392-395今临海市北30公里处有迭石山。细究其他墓志与方志所反映出义城乡的地望可知,宋代义城乡位于今临海市灵江以南,故临海市北之迭石山并非墓志中所指之迭石山,亦名同尔。临海市灵江南偏西20公里处亦有迭石山,推测陈良翰当葬于此。

义城乡在灵江以南,永安乡、小溪乡与龙岭乡之间地区。义城港为灵江支流,义城乡以义城港而名。

(七)保乐乡

《赵彦熙圹志》:“至先君讳彦熙,字叔明,凡七世。今为台之临海县明化乡智信里人……先君久得卜,端平改元(1234年 )四月丁酉,易葬于县之保乐乡崔岙之原。”[5]47《赵彦熙妻陶氏墓志》:“母氏即台之临海陶公讳仲显者之女也,法名妙贤。……鑯夫等奉先妣柩,卜以淳佑壬子(1252年)十一月壬寅从先君兆域,合葬于保乐乡崔岙之原。”[5]48

上述两通墓志出土于临海市溪口乡马岙,由此可知:保乐乡大致在临江以北,玉岘乡、溪口乡和小芝镇一带。

(八)明化乡

《徐季节先生墓志铭(徐庭筠)》:“淳熙七年(1180年)春正月,黄岩支汝续踵门拜且泣曰,‘吾邦不幸,去冬十有一月六日,乡先生徐公弃世,晚学后进无所依归。诸孤将以二月十六日葬诸临海明化乡梅溪之原。’”[4]第241册:32-34据前文所引《赵彦熙圹志》可知:赵彦熙居住地明化乡与葬地保乐乡相距不远。又嘉定《赤城志》载:“明化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分上、下二扇。”[8]66由此推断:明化乡当在灵江以南,台州市市府大道以北,沈海高速以东至沿海一带地区。

(九)清化乡

《宋方府君圹志(方益)》:“府君命立邵氏七岁子为孙,名渊,每痛念祖父皆未葬,而沂亦坐家薄不克厚助。景定二年(1261年)十一月甲申,渊始克奉五柩葬于清化乡冯村之东山,距所居甚近。”[4]第344册:392-393民国《台州府志》卷八十八中也有方益墓志的记载:“《宋方府君圹志》……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临海县东乡开石小能仁寺僧治基得于寺后。”[12]4772康熙《临海县志》卷之十一载:“能仁寺,在县东三十五里,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有九祖阁,罗汉堂旁有普同塔,宋僧法照掩遗骸处。”[9]948又同志之卷一记载:“清化乡,在县东三十里,管都三。”[11]126

故,清化乡在今牛头山水库周围地带。

(十)安乐乡

安乐乡仅见《胡炳暨妻黄氏圹志》,志曰:“先君姓胡,讳炳,字文叔。曾大父仲甫,大父椿,台临海之逸民也……今卜庚寅(1230年)十一月壬寅日合葬于安乐乡柘山奥之原。”[5]43-44胡炳墓志是1991年在临海市大田区下安乡出土。史籍无柘山奥记载。

根据出土地点推断:安乐乡大致在今大田镇与东鲁乡之间,沈海高速两侧地带。

(十一)遂仁乡、长乐乡、延寿乡、于公乡、承恩乡

临海县十五乡中尚有遂仁、长乐、延寿、于公和承恩乡未见有墓志记载。据嘉定《赤城志》卷第二记载:“遂仁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江上,今管里五”、“长乐乡在县东南四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碛付,今管里三”、“延寿乡在县东北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大东,今管里三”、“于公乡在县东六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泾山,今管里三”、“承恩乡在县东一百五十里,祥符中管里,一曰义口”[8]64-68。

宋代以降,乡的名称和与之对应的地域区划相对固定,基于此论,便可参考康熙《临海县志》等方志记载,大致推定上述五乡的空间分布:遂仁乡大致在沈海高速以西,大岗山—汛桥—牛角山—狮子岩一线及周边地区;长乐乡在G351线—兰田—溪口乡以南,灵江以北的涌泉镇一带;延寿乡在沈海高速、常台高速交汇的吴岙枢纽一带;于公乡在大尖山—乌龟岩一线,康谷乡一带;承恩乡在康岭乡以北,坝头镇以东至三岩乡一带。

二、宋代临海县辖乡复原

嘉定《赤城志》卷第二“乡里”记载:“临海,一十五乡,四十四里。”[8]63临海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修的《临海县志》之“都图”记载元朝临海县也辖十五乡。[2]44-45康熙《临海县志》卷之一“在乡”记载临海县辖乡数目亦为十五。[11]125-129宋、元、清三朝方志所述临海县辖乡数目和名称完全相同,而不同的是:个别乡到县治的里程稍有差异。现列举不同之处,稍加比对。

嘉定《赤城志》:“大固乡在县东;兴国乡在县西北;义诚乡在县南一十里;重晖乡在县东北三十里;安乐乡在县东北五十里;靖安乡在县西北五十里。”[8]63-68而康熙《临海县志》与之比较稍有出入:“大固乡在县东十五里;兴国乡在县西北二十里;义诚乡在县南三十里;重晖乡在县东三十里;安乐乡在县东北五十一里;靖安乡在县西北四十一里。”[11]125-129方志定义各乡位置的方法是以县治为中心,以用四至八到为方位,采取点对点丈量县治距离各乡的里程。实际操作中,若点位选取不一,丈量的数据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县治距离各乡的里程存在误差也很正常,这对判断各乡相对县治的方位没有影响。

宋代临海县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辖乡没有大的调整和变动。依据墓志、方志、史籍记载和上述考证,现将宋之临海县辖乡分布进行复原如下图。

图1 宋代临海县辖乡分布图

三、宋代临海县辖乡特征

基层的乡承担着上呈民意于州县下达政令于村里的职能,起着维护社会安定,以民治民之目的。宋之临海县辖乡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灵江沿江河谷地带,乡的分布密集,人口集中。灵江是临海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县治位于灵江之阳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区。河谷周边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在十五乡中太平、兴国、大固、清化、安乐、于公、保乐、长乐、明化、遂仁、义城或沿灵江干流、或沿其支流分布,占比73.3%。

其二,临海县各乡农耕区域主要分布于灵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且成条带状分布。临海县地处浙江东部,灵江自西北而东南入海,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是灵江河谷平原,东部是沿海平原。沿灵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和交通条件优越,为全县农耕最发达的地区。灵江支流众多,支流河谷地段人口较山区稠密,也是临海县重要的农耕区。自宋代以来,临海县一直为台州府治,南宋又为畿辅,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为临海县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三,乡的名称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乡逐渐成为行政区划中界定地域的基本单位。北宋初年,乡的职役功能逐渐丧失,加之南宋经界法的推行,使乡的地域范围相对稳定下来,乡成为县下稳固的地域区划单位。

宋代临海县未经历大的战乱,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各乡的名称和辖地几乎没有变动,这一局面持续直至清末,长达千年。反观乡下之里,由于均田制瓦解,自唐中后期“百户为里”的定数几乎荡然无存,“五里为乡”也不再是铁律。从临海县不同时期方志记载的十五乡“管里”来看,各乡“管里”数目都有一定变化:大中祥符年间各乡只管一里,至嘉定年间大部分乡管里数目增加至三里。[8]63-68从宋代临海墓志中葬地书写方式的角度分析,在69通墓志中,乡出现的频次为38次,占比55.07%;里出现的频次为2次,占比2.89%。由此可见:里不仅在行政区划中已无足轻重,其地域界定功能也不复存在;乡已经成为界定地域的关键词,成为县下地域界定的基本单位。

其四,乡所辖的地域具有稳定性和不可分割性。从历代临海县方志的辖乡记载中可清晰看出:自宋元至明清,乡所对应管辖的地域范围总体来说是稳定的,具有稳定性和不可分割性。历代史籍、方志中不乏析乡置县和分乡的记载。当把一个县的某一区域划归其他县时,一般是以乡为单位,将该乡整体划拨,一般不存在把该乡割裂的现象。宋代临海县政局和社会相对稳定,除乡的名称、数目没有调整和变动外,乡辖地域也很稳定。自元明至清末,乡内为都、为图[11]125-129,但乡的位置和地域大小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析乡、分乡的情况。

四、余论

宋代临海县辖乡复原同其他地区复原一样,存在史料不足和残缺的困境,在复原过程中只能参考“山川形便”等州、县区划的大原则,并结合墓志、方志中山原水体的记载寻找确定乡界。基于此,在以山川、河流、道路等地理事物表述乡界时就显得模糊,不可能给定一条完美的闭合曲线。如何在复原地图上划定一条完美闭合的县、乡边界曲线,是今后县乡基层区划研究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唐代乡系户口,乡里制与户口的多寡直接挂钩。宋代推行保甲法和经界法,致使乡与户口脱钩,乡内人口赢缩不再影响其地域和疆界的划分,乡界和乡域基本固定下来。“宋代乡村基层组织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乡里制崩溃和乡都制建立。”[13]137-143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乡的职能也由属人转变为属地,乡逐渐形成地域区划单位和地域标识单位,自此,乡的地域界定功能得以巩固和延续。临海县辖乡的延续性、传承性、稳定性和不可分割性并非临海县独有,自宋代之后在其他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呈现。

[注 释]

①主要研究成果参阅:鲁西奇《宋代薪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5-620页;鲁西奇《买地券所见宋元时期的城乡区划与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1期);余蔚《宋代的县级政区和县以下政区》(《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86页);杨向飞《北宋洛阳所辖乡之名称方位考》(《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王旭《宋代乡的建置与分布研究一一以江南西路为中心》(西安地图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临海墓志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新模式外宣探析
临海变“大海”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临海矿山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