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2-04-20金秋
金秋
〔内容提要〕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工作模式成为新业态,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围绕创新创业氛围影响、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与建议,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数字经济 数字化时代
作为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数字经济依托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等要素融合推动互联网在各个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纵深渗透,“互联网+”备受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号召获得积极响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抓住产业发展契机是数字经济提出的时代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更联合指出,大学生是最富想象力、创造力的核心力量,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推动力量,重视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创新创业培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形态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如何有效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模式,真正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时代性与政策实践意义。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数字经济
在工业、农业经济形态之后,数字经济也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作为一个内容比较广泛的概念,只要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指引资源发挥,推进生产力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方面和“新制造”“新零售”等应用方面都可以归为此领域。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为数据资源,主要载体为现代信息网络,通过信息技术去融合现代应用,将全要素数字化转为推动力,快速达成资源的完善配置和再生,推动效率与公平更加融合,兑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围绕着新科技新产业的经济基本措施,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启动我国经济的新动力,而数字经济所滋生的新业态,也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能力为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实现创新过程、形成创新成就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为创造性的外化能力,包括创造性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凭借个体支撑,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经验,在创新活动中,产生新颖的新方案、新设想、新成果的本领,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为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创业能力与素质,开发大学生具备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必要知识、能力与品质,是未来人生中的“教育保障”,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以大学生不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跟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敦促大学生重视自身基本素质的提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吴敬琏指出,与就业联系更紧密的不是经济增长率,而是经济结构。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需求,大学生只有具备和掌握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201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善、促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数字经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典型措施:第一,专业拓宽模式,对于经济学、法学、外语学等专业,保证学生各自专业的技能、理论和知识外,再增加与专业相近的学科领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宽,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第二,就业拓展模式,对于技术型人才,可以适当添加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辅修课程,使技术型人才不仅注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能略懂产品的生产流向,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思路与理念,有利于创业发展。第三,科研结合模式,科学技术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引擎,也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与国家利益有着密切联系,所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竞赛等,对于大学生,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带到课堂或写进教材,让学生有创新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兴趣,并对科研实践进行优化等。第四,自选课程模式,针对某方向专业的学生,如理工类学生,可以为了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或兴趣方向,自选自修专业类课程,为就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储备。
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措施,有百鸟争鸣、百花争艳之势,但仍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如实践科研教学的条件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现实、就业理念不充分、就业能力不充足、教师团队创新意识、创业培养等理念较缺乏等,而这些不足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障碍
1.疫情常态化对双创教育的影响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陷入了困境。在疫情期间,很多高校都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业在线上完成,而对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及时制定方案和调整,但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准备并不充足,导致一些指导性工作存在着“停摆”。
2.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供需不平衡
疫情时代,对大学生双创教育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32667项,创业训练项目4256项,创业实践项目1569项。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相比于创新训练项目明显较少,从侧面表现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双创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而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非同小可,对国家经济方面不可或缺,所以要适当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3.双创教育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双创实践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要低很多,最大的瓶颈为资金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载体,高校是知识创新的载体,只有联合企业对于高校的企业孵化平台提供持久的基金支持,帮助老师带领学生探索项目,并将成果转化,才能对企业、高校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共赢。其次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等,使教师很难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疫情期间,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难重重,由于实验室、实践器材这些硬件设施对于一些科研项目有着必要的影响,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实践的科研项目遭到了暂停,导致科技含量高、智能工业化等高技术含量的科研项目较少,而年轻的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也面临理论指导不足、融资难度大等难题,导致创业计划的消逝。
三、数字经济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实现客观环境与主观意愿相结合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举足轻重,会使学生在双创活动中产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老师严谨的教学方式、科研竞赛的层出不穷,都会作用于每一位同学的创新创业思想,影响每一位同学的兴趣爱好,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沉浸式的“知识环境”,更加推动着每一位同学走向创新创业之路,也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将客观环境与主观意愿达为契合,丰富创新创业之路。
2.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供需匹配,实现普及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
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征询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与发展的需求,根据大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鼓励每一个人在不同方向上创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在全部覆盖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实现学生—导师一对一对口培养,以朋辈结伴学习互助、导师特色课程、传帮带项目合作等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构筑其创新创业思维与逻辑,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点对点的形式,以供需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高效地、更具针对性地、最大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
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化与实践性,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尝试创新创业项目的线上方案实施,使大学生可以线上组队进行研讨、提交方案等,即使不能着手实验,也要了解科研,用创新思想对待科研,即不停赛不停创;指导教师的队伍质量要提升,健全教师网上指导模式,鼓励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教导,保障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打开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利用企业等平台和资源,升级教育工作的水平,指导线上帮扶工作。同时,线下要积极构建学生创业园区,指导教师传授学生创业技能以及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的技术型人才。
4.建立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体系,实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素质较强的脑力劳动者,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体系是保障大学生双创的必要条件。可以根据可操作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原理,结合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客观因素和现实情况,将评估体系分为四个方面:投入自我、实施方案、实现目标、管理能力,投入自我主要为创新创业的意识或人力劳动等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实施方案主要以创新研发和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证件,实现目标主要为创新创业的知识理论和心理支撑的能力,管理能力为营销创新制度等方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