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失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04-20张家玮姚冰
张家玮 姚冰
摘 要:话语失范,是指某一话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规则和范式,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原语义的表达。当前,网络话语几经迭代,其形式和内容与朴素的话语大相径庭,这不仅对一般性网络话语表达和阐释造成一定的影响上,还是舆情产生、传播的中介。话语界限未得到澄明,有限的网络监管、非主流思想的渗透都是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诱因。所以,需加强对网络空间话语的引导和治理,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话语秩序。
关键词:网络;话语;表达;媒体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3-0061-03
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其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从深度和广度上改变着世界,尤其是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得网络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社会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隐蔽性,网络话语给广大网民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近年来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存在,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规范网络语言,需要及时纠正语言失范现象,在规范网络语言方面积极积累和归纳,为网络语言的应用提供标准化的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语言大厦。只有认真分析网络话语失范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才能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精神,为人们营造出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话语失范的特征分析
第一,话语形式和内容的嬗变。与现实的话语不同,网络载体的多元性孕育了新的话语形式,网络话语不限于现实的文字形式,不囿于一般性的常见表达方式,网络表情、图片、音频等都是网络话语表达的新范式,并在各个年龄段有着一定的受众基础。这基础也取决于网络载体形式本身,人对于网络载体的功能需求广泛,单一的媒体不能实现所有载体的功能,所以人总是多个媒体的使用者。话语主体在多个载体中不断表达时,话语本身所指的对象的范畴发生延展,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同时,话语内容同时被扩充,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表意内容,一些看似“普通”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隐喻,不熟悉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大多不能意会。这种话语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负面内容的表达,通过一般性的话语形式,“巧妙”地裹挟着媚俗、低俗、暴力等消极元素。此外,网络话语进入现实世界,解构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对朴素的语言甚至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第二,主流话语权威的消解。网络作为虚拟的广阔世界,话语表达的条件和限制较为宽松,随处可见的夸张话术和生猛图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虚拟的世界更与现实相连。相比于主流官方自媒体,娱乐自媒体在凭借多元的、直接的感官刺激拥有更多的“粉丝”,人在网络中游览时更倾向于“快刺激”。随着长久的娱乐媒体使用习惯和对这类信息的普遍接受,从而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程度上消减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以网络流行语言的流俗为旗,一些哗众取宠的网络主播成为网民热捧的宠儿,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倾向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以弹幕为例,话语表达主体可以快速地从一场语言狂欢走向另一场狂欢。在这种语言表达之后,其本质是思想的交流,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就此裹挟而来,在此类的话语表达中消解官方媒体在网络大众舆论中的重要地位,企图将官方媒体边缘化、去中心化,从而建立自身的网络话语权力。
第三,舆情主体的隐匿化。在传统的话语表达中,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视频,作者署名为某某或某单位,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其身份。而在网络中,造成舆情挑战的话语主体大多不会现身说话,“后真相”就是清晰的代名词。而在网络中,某一网络语言的流行,某种见解的泛滥,话语的产生在第一时间就已经规定,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有意向的描述[1]。在话语表达传播机制中,话语表达主体通过网络话语的流行性传播,将网络信息变成一定的话语形式播撒到一定的网络群体之中,再通过网络群体的狂欢式的表达,这类信息就被更多人一定程度上地接受,话语主体“悄无声息”地实现内容的表达。这部分信息大部分被一定的网络话语所代替,这类话语的形式被变更,往往具有模糊性,不容易被简单地在话语向度上确定好坏。在这种网络信息构成一定的舆情挑战中,通过网络话语造成舆情的单个主体已经变成多个媒介的不同群体,产生舆情的主体就躲藏在群体之间或之后,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角色切换空间和言论尺度伸缩空间,令隐蔽身份成为可能[2],追究和认定责任的过程变得无比艰难。
二、话语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话语界限未得到澄明。一是就话语本身而言,其界限取决于其应用的场域,话语形式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载体而发生变化,话语的所指对象的范畴变得更加宽泛,其内容本身已然缺失了确定性。也就是说,任何话语经过一定的嬗变过程去变化其形式,其内容本身偶然地扩充,具有多义性的话语总是不以原形式出场,从而使得变化的话语难以实现内容表达。二是人作为话语表达的主体而言,具有言说的主动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心理和情感特征,网络景观的差别和网络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话语表达的异位,话语主体变成客体。大多数人倾向于“说”的过程,而不在意说“什么”,在网络话语狂欢中成为一些特殊的利益群体的话语拥趸而不自知。
第二,网络空间的自身属性。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并凭借自身的特征构建了恢宏的世界,同时这个世界承载了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话语交往。在开放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言的權利,故而在网络交互性的作用下,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话语的制造者、参与者、传播者,加之于网络的虚拟化、匿名化,尤其是在资本、娱乐的导向下,话语产生、发表、传播的速度奇快无比。很少有一种或一类的网络话语独居一隅,随网络话语形式的不断更迭和网络话语生产方式的不断变更,没有任何一种网络话语形式是绝对的主流话语,“众声聒噪”“众生喧哗”总能体现很大程度上的网络话语现象。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话语表达主体的行为更加随意,更易于情绪化,特别容易受到一定场域下其他话语行为主体或网络话语本身的影响,因此在表达过程中难以呈现出真实的表达,进而出现失真表述,“网络狂欢”就是特征表现之一。另外,由于网络话语迭代过快,在网络话语交互中会存在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些事实真相被刻意扭曲,造成舆论危机。再有,网络空间与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人们能够合理应用各种信息促进自身发展。但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网络群体的思想素养并不能够合理应对和思考相关社会现象,心态失衡以及焦虑的心理无处放,网络空间就成为这部分人倾倒“脏水”的垃圾桶。除此之外,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由于网络话语的数量庞杂、性质不一,网络媒体对负面舆论的审核不足,反应能力较慢,一些话语主体利用网络话语进行不实言论的传播,混淆公众视听,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极端情绪,以致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网络载体监管的不足。虽然大数据统计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就具体的话语而言,电子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地分辨嬗变的话语形式和原语义的具体关系。原生网络话语被塑造后,经过不同时间和不同媒介的传播及嬗变,与原话语的形式有了天壤地别,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及时反映亿万网民的奇思妙想。另外,大多网络公司凭借网络流行话语表达的热度来赚取更多流量,往往令人咋舌的网络标题反应平平无奇的事件,凭借网络流行语蹿红的直播间传播着消极的价值观。再有,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过于简单,就表达言论的门槛而言缺乏引导规程,以B站为例,B站实现话语表达的引导流程较为有效,通过一定的网络表达规范来现实话语主体的表达规范,具有一定的话语表达的正向引导。总体来看,B站的话语表达较其他媒体相对文雅。反观其他的大部分媒体,经过简单的身份信息确认后即可实现话语表达,并且对话语信息的处理和审核比较简单,一些反主流思想变更的话语形式可以轻松出现在评论区中。
第四,非主流思想的软性渗透。如今,非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大摇大摆地走进网络中,而是凭借着话语更迭的多种形式,潜行在文字、图片、音频之中,往往具有隐蔽特性,凭借话语的转换形式进行文化输出。人不会是单一网络媒体的忠实粉丝,随其复合的使用需求,登陆网络海洋中的各个岛屿。在这个过程中,非主流思想的传播形式更为讨喜,更加聚焦于人民群众的社会事件之中,小众、诙谐幽默、轻松愉快的话语产品成为追求复调生活的人在碎片化时间的消费品,对此类信息广泛吸收的过程中,话语解释会夹带“私货”;其传播机制更符合人的心理,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迎合人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需要,诱导人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向度和范式。其是为了瓦解主流、官方媒体的解释权和公信力,建构自身的话语地位,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破坏,进而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如今,非主流思想呈现的软性样态表现体现在一定的话语之中,呈现在更不为人关注的路径中,软色情、软暴力等新形式的文字、图片形式屡见不鲜,代表鲜明西方价值观的话语在媒介中流传。
三、构建新型话语规范的网络空间策略
第一,建立话语正向引导机制。话语表达形式多样,原生网络话语被塑造后,经过不同时间和不同媒介的传播及嬗变,与原话语的表达有了天壤地别,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及时反映亿万网民的奇思妙想。实名认证对话语表达的约束力不强。因此,一是应通过问卷、答题等多种形式建立话语表达的门槛,问卷、答题应涉及网络安全法,以评分量化机制作为能否表达的条件,规范话语主体实现话语表达。同时,引导形式需要贴近人民群众,把握新形式网络话语的实现样态,满足人民对新型话语表达的需要。通过新颖的形式吸引网络群体的关注,讲述正能量故事,诠释好主流思想,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扩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群体。以此,促进网络话语习得的新发展,促进广大群众向社会主义文化方向靠拢。二是澄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随着话语更迭,具有隐蔽特性的非主流意识将会潜藏在文字、图片、音频之中,凭借话语的转换形式进行文化输出。非主流思想的传播形式讨喜,话语产品小众、诙谐幽默、轻松愉快,传播机制更符合人的心理,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迎合人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需要,是为了瓦解主流、官方媒体的解释权和公信力,建构自身的话语地位。一般来讲,网民对于网络话语内容背后所具有的信息并不敏感,容易受到非主流思想的“私货”影响,造成网络话语表达乱象。一些网络内容的本质亟需得到应有的澄明,收集整理有一定代表性的负面信息,经由专业人士剖析其弊端,正本清源,以此来避免网络话语的陷阱。
第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构建网络的良好秩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为话语表达提供靶向作用。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话语所带来的舆情挑战时,应当健全网络法律建设,推动网络法治化发展,洞悉构成舆情的根苗,明确造成舆情的主体,观察舆情的变化发展。针对网络乱象,要进行大力整治,做好宏观数据调查和微观话语表达辨析,同时依法追究涉嫌平台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增强网络空间的法治思维。加强网络媒体的正向度宣传,加强官方媒体话语表达的议程设置。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的网络空间导致了多元化的话语、随意性的表达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网络话语秩序的构建,明确相关表达规范与程序,管理网络话语表达,监督媒体平台。针对纷乱的网络话语,需进一步明确网络话语主体的权责,制定完善的网络话语传播规则和正向度的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基调,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网络风气的改观。
第三,增强对舆情挑战的预见性。传统形式的宣传网络舆情的危害,讲解网络舆情的本质还是不够的,舆情已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在舆情发酵之前,对于受众较多、网络乱象频发的网络媒体,要进行专项的监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话语的变更形式予以识别,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更有洞察力,并且建立专门的负面话语投诉系统,通过这两者实现网络话语造成舆情危机的前处理。在营造话语语境的基础上精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让网民能够正确理解并有效接受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话语意义和话语意图,进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3]。当前环境下,网络舆情更贴合人们的心理,更加迎合人们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发展更新,对人们的影响也愈加广泛。增强对舆情挑战的预见性,在舆情发酵前进行有力监管,网络话语也可以成为传播正能量、新思想的良媒介,新的话语形式是吸引网络群体的新工具,而新颖的表达方式是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助推器。
第四,厘清网络话语表达的界限,建立话语表达的自觉。一是正确认识日常化网络话语与专业话语的区别。由于网络话语的所指对象更为多样,面对日常表达,不同人对日常表达有不一样的见解,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网络俚语的大众化,是大众文化蒙蔽人民思想,对传统话语表达造成了冲击,破坏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俚语丰富了日常表达,使得日常表达丰富多样,此类网络话语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发展,繁荣了网络群体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能量的网络话语更具感染力。面对专业性问题、宏大的叙事方式,日常化网络话语应当给专门应对此类场景的话语让步。二是建立批判思维。人们习惯性地把思想文化上的放纵与宽容不加区分,放纵是指人们对不健康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和观念,采取听之人的态度[1];而宽容是指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在语言的表达中,如果说放縱具有明显的媚俗主义的倾向,那么宽容却是反媚俗主义,宽容恰恰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争鸣和批判的环境,以便实质性地促成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4]。树立严肃认真的批评,告别话语失范,走出大众传媒中的话语表达陷阱,也只有严肃认真的批评,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话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在网络话语给广大网民提供较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网络话语失范形成诱因可能是有限的网络监管、话语界限未得到澄明、非主流思想的渗透等多种多样,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估量。为了规范网络语言,需要及时纠正语言失范现象,在规范网络语言方面进行积极的积累和归纳,为网络语言的应用提供标准化的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语言大厦。只有认真分析网络话语失范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应对策略,遵循重疏轻堵的基本原则,耐心引导网络主体的话语表达,才能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精神,营造出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闫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吴越,赵文龙.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嬗变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3-97.
[3]唐庆鹏.政治认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探索,2021(2):177-188.
[4]俞吾金.新十批判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6):198.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