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2022-04-20赵雅晶
赵雅晶
摘 要:目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和转型升级,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文旅产业、乡村生态修复及环境空间设计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以上领域人才缺乏愈发凸显。在此形势下,基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视角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全面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树立“重实践、强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系统解读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优化途径,旨在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服务;地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F124.3;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3-0158-03
基金项目: 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业院校专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以服务地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例”(JZ180661)
隨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有机融合社会、高校及企业不同参与主体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平台及人才培养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实现合作创新基础上形成产业聚集或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1]。同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市场多元性需求,适时动态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模式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多措并举。在深化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深化合作基础上,搭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2],让学生群体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群体,这也是目前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和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的问题[3]。
目前,针对产学研模式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如李卫国和白岫丹[2]认为应当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科技兴农工作将“政产学研用创”紧密关联,构建基于“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使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目标用户、双创资源等研究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达洁昀[4]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为我国乡村振兴献计献策;李志刚和魏丽娟[5]通过三明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对促进三明市乡村振兴的措施和成效进行研究,有利于对三明人才培养、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和解决农民脱贫等问题开展研究。
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相关研究都是建立在各自地区或者各自专业,而针对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必须进行针对性研究。鉴于此,本文坚持以“重实践、强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课程体系为例,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将课程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机衔接,不断拓展教学模式,为服务乡村建设、有机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更为创设现实典型事实创造有利契机。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随着福建省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出台了《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标准》和《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纵观以往取得的成效,主要代表项目有:南安市观山村色特色民居村、长泰县后坊村的特色民俗村、福建省闽侯县孔元村现代新村、福建省福安市棠溪村历史古村等,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新样板。近年来,福建省依托高校载体,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在此背景下,诸多省内院校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了大量乡村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文化产业及旅游等领域诸多优秀人才。比如闽南师范大学在大力倡导“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背景下,对全省古城文化产业及乡村设计规划开展了大量研究,于2020年9月19日与福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积极整合历史文化、乡村设计、旅游产业等优势,逐渐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产业化方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以此为契机,培养了诸多应用型人才。还比如,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市气象试验站、福建工业学校、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产学研联盟”,依托合作意向,各参与主体积极开展了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合作,致力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校地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样板。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整体思路
(一)以课程教学改革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内外高校都出现过教学改革流于表面的情况[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思维进行应付式教学改革,没有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5],从而导致学生哀声哉道、教师也不胜其烦等情况。而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部分院校很难做到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教育教学单位往往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对教学的工作安排又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因此常常造成教育教学单位和实际用人单位毫不相干,到了实际需要二者密切合作的时候,常常难以形成有效沟通,因此二者的关系必须实现紧密长存。此外,由于教学课程的改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后果,而这后果在一段时期内有可能会难以分辨其是良好影响还是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把可能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消除在初期或者中期。具体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坚持以“重实践、强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时间、内容进行优化[6],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定期安排学生群体到乡村建设项目中进行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以省内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切实强化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文旅产业、乡村生态修复及环境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培育,从而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在教学组织上,教师要最大程度上摒弃以往“灌输式”“纯讲解式”等教学模式,以实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主,综合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等方式切实强化学生群体的专业素质。在课程评价上,主要是以学生群体参与实地项目为主,以第三方评价为考核依据。在工作重心安排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单位,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授课决定性地位,应当在工作重心的具体实现上避免造成过于形式、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到位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足的问题。其次,重点聚焦优化教学设计,根据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通过优化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构基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视角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标产业发展,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训教育、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为载体的有效性教学,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切实融合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文旅产业、乡村生态修复及环境空间设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体为:一是要求学生群体全面掌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景观设计、乡村综合开发、乡村规划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对省内外甚至国外各种典型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赏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预设美丽乡村发展的可能模式。最后,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将课程教学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群体提供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平台建设是方案实施中的重点,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创新平台的相关研究。例如,学者江军民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通过对湖北科技创新平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给出了促进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措施;学者李佳等认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高效配置区域科技资源、服务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为综合提升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与服务水平,对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结合影响因素分析,从资源集成、共享服务、运行管理与合作支持4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与层析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设计基于规则的评价模型,并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7]。在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应当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承担或者参与一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并以此契机,将优秀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级、省级或校级不同平台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此基础上,运用整合社会资源、配备校外实训教师进行指导、企业资助等形式,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项目全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与此同时,给予学生群体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方向,充分挖掘学生群体服务于乡村建设的潜力,保障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教学成果。
(二)以市场需求导向,以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而言,学校对学生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趋势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各个教育教学结构充分将市场为主要导向,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大力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培养。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质量。而在市场不繁荣的时候就应当重点关注如何发展优秀专业人才,从质量角度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升,并且尽可能地推动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平衡和长期的发展,这是由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形势政策决定,各个教育教学机构都应当重视市场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规划上的决定性力量。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标准是要看项目是否要落地,项目的实施包含诸多步骤,首先就是要立项,其次是实施,最后是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产学研三个部分实现良好的把控。对高校或者企业而言,实现项目落地的重点一是在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二是在于如何实现项目要有逻辑性地进行,必须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指导,避免项目进行得没有根脚,还要以项目运行中的综合考核评价为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突出对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培养,以此来实现产学研合作,为未来学生工作打下的良好基础。
目前福建省紧紧围绕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依托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来带动乡村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如何以体现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辨识度,体现“福建特色”成为热点。鉴于此,结合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课程体系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鼓励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创新基地”“实训项目基地”,培养实践性应用人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项目化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群体参与“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技能大赛,以项目促进产学研深化合作;还可以通过“学赛结合”的项目化方式让学生群体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最大程度对接市场需求,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
(三)以保障措施为驱动,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首先,实训实习基地保障。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逐渐成为实现产教融合的一种现代化办学教育模式,为现代教育改革、人才输送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产学研深化合作为契合点,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导向,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文旅产业、乡村生态修复及环境空间设计等实训实习基地。此外,需要明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合作中的战略规划,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制、功能实现等方面全面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的乡村建设项目,旨在为后续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师资保障。众所周知,目前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过程中,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导师”教师短缺问题长期存在,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此类问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群体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具体而言,就是让高等院校相关教师去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线学习交流,同样让企业的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担任实训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指导学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所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群体才能够在专业实训课堂上真实接触真实项目,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前沿动态,切实感受企业技术人员对工作的职业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直接说明了“双导师制”实习教师团队建设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渗透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意识,从而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综合型人才[8]。最后,平台保障。一方面,构建以高校为核心,企业和政府为辅助的配合型平台,立足于市场需求,政府和企业积极培养构建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健全网上联合培养型平台,主要是企业和科研单位深入其中。具体而言,利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及时增强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重要契机,这也是实现社会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努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9]。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和转型升级,乡村规划、设计、旅游等领域的人才短板日益凸显,在目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其深层意义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都围绕着知识运行,产学研存在内在本质联系。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达[10]、高等教育大众化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建新.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型构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6):14-17.
[2]李卫国,白岫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研究[N].广东科技报,2020-08-28(15).
[3]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20.
[4]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0.
[5]王义遒.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二次全国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南京)上的讲话[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1-5.
[6]田红茗.职业院校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策略——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0):36-38.
[7]李佳,等.基于组合赋权与规则的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综合绩效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为例[J].情报杂志,2018,37(8):172-179+132.
[8]楊君君,吕从娜,于英明.民办高校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21(9):143-144.
[9]安黔江,颜宝平,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48-51.
[10]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08(3):15-17.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