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为媒,让作文的语言更灵动
2022-04-20孙爱娟
孙爱娟
关键词:语言;细节;修辞;句式;教学
虽然统编教材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仅依靠增加阅读量提高作文水平远远不够,因为读书和写作并不是一回事。如何教?这是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物”就是教材上的经典篇目。叶圣陶曾说过:“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又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一样。”当下作文批改的量分准则是语言通顺,内容具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所以我认为,一篇文章最能体现作者功底的地方是语言。如何向经典学习雕琢文字,既文从字順,又体现生动、展示个性,本文就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见。
一、善用修辞,学会咬文嚼字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首推修辞。比喻生动形象,拟人化物为人,排比增强语势,引用增添文学韵味……《一棵小桃树》中贾平凹写雨中小桃树,“看我的小桃树在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嫩,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小桃树令人怜悯、痛心。《驿路梨花》结尾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一语双关,深得一个巧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张中行引用《论语》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叶圣陶先生做出了总体评价,非常符合叶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作家的气质。
学生习作也常引用:比如写亲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写友情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写光阴流逝用“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些同学化用诗词句或仿写成对句,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修辞,善用修饰语也能增强语言表现力。以《老王》为例,我让学生比较“我看见老王站在门框里”和“我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僵僵”形象写出老王仿佛僵尸,修饰“镶嵌”一词写出老王面容枯槁,仿佛遗像。《驿路梨花》中“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和“瑶族老人走到她们面前,弯下腰去,行了个礼”相比,“立即”、“深深”“大”这些修饰语,表现瑶族老人迫不及待想要表达自己感激之情。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修饰语的之妙,在修改作文的时候也更加有的放矢。
七下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我做了这样的写作实践:对“他笑了”扩句,增加修饰语,描写出不同性格气质的人物。学生想法不断丰富,笔触逐渐细腻,从“他阴险地笑了”、“他忍不住笑了”,到“他已经很久没笑了”、“他终于对我笑了”,再到“面对这场意外,他脸色变了又变,终于挤出了一个无奈且尴尬的笑”,在反复修改中,学生对人物个性的把握也更细致入微。
二、写出细节,学会分解动作
很多经典作品,通过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塑造的人物更丰满、也更走心。以《卖油翁》为例,作者以“睨”的神态细节,写卖油翁对陈康肃“无双”技艺不以为然,对于“十中八九”,也只“微颔”;语言上,老翁所言短短十四字,两言“无他”。反复研读这些细节,老翁从容老练、傲慢自负的形象深入脑海。
屠格涅夫这样说过:“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细节描写关键在于恰到好处,《范进中举》中,私以为最精彩的是这一处细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五大三粗的老屠户前不久还夹枪带棒、冷嘲热讽,这会儿却心细如发、低三下四,此细节将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前倨后恭刻画地入木三分、令人捧腹。
反观学生习作,人物纸片化,缺乏个性化,以至于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有“皱纹与白发”,老师都是“语重心长”,人物必有“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樱桃小嘴”,甚至不乏“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这样的伪描写。七下的“写出人物精神”和“抓住细节”就是针对人物描写的训练。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每次从一个细节入手刻画人物,比如写父母老师的“目光”、“皱纹”、“背影”;写同学的“笑容”、“一句口头禅”、“一个习惯动作”。从细处着眼,学生才能留心到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写出独具个性的人物。
作家老舍说:“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地有力地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活泼,越实在。”《卖油翁》中老翁酌油,连用“取”、“置”、“覆”、“酌”、“沥”五个动词,具体清晰、一气呵成,老翁从容老练的气质跃然纸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冬天捕鸟,作者连用了“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九个动词,详写捕鸟的过程,生动再现冬天百草园的乐趣。分解动作不仅适用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中同样适用。《紫藤萝瀑布》中写一树盛开的藤萝,就连用了“挨”、“接”、“推”、“挤”这些动词,化静为动,用叙事化的笔法写景,把这一树静态的藤萝写活了。以这些作品为范本,学生在修改习作时,将那些钓龙虾、打篮球、做家务的动作一一分解,文章自然生动具体更具可读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
[2]叶圣陶《谈修改文章》.
[3]《名家谈写作》.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