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活化利用方式的探讨研究
2022-04-20吴依婷冯海翔
吴依婷 冯海翔
摘 要:苏州古典园林有着悠久而沧桑的历史,其中九座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多数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存于苏州古典园林内的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园主精神审美和物质需求的综合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园林内的建筑存在空置和毁坏,亟待保护和更新。如何进行活化利用使这些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以耦园走马楼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和邀请专家论证等方法对此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和再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活化利用;走马楼;文化遗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45
0 引言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拥有以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留存至今的苏州古典园林蕴藏着宝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当置身其中,静心观赏、想象、品味,苏州古典园林让人不只感受到了曾经园主的物质财富,还有他们的风雅、学识与文化境界。园内厅堂、楼阁、亭榭、山水,无不展现了高超的匠造技艺和高级的艺术审美。从社会公益性的角度看,古典园林应具有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和提供特色服务等功能,为人们构造学习研究与放松休闲的公共文化空间。苏州古典园林内各类建筑是“旧体新用”的活遗产,对其活化利用被日益重视。
当前在古典园林研究保护领域中,针对其中建筑改造再活化利用水平仍存在局限性,有的仅改造外部面貌,对内部空间改造和功能提升以满足使用需求的水平有待改进;有的因急功近利而进行大刀阔斧的不合理改造,造成建筑破坏;有的因循守旧、畏葸不前,而使珍贵的园林建筑被荒置;有的引入不合理的活化利用项目,使园林整体氛围被破坏。随着社会发展,古典园林需同时满足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当代活化利用的双重需求。
1 古典园林建筑活化利用遵循的理念
一是遵循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保护为基础,修旧如旧。伯纳德·费尔顿曾说过:“历史建筑反映了建筑美学历史、纪录考古学、经济社会学,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建筑物。”根据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对待历史建筑要尊重历史建筑既有的价值和信息,以古建保护为出发点,以不破坏历史建筑基本结构和核心形态要素为原则,允许进行部分空间的调整、部件的更替或设施的添置,内部平面无须大改动即可满足再利用需求。维修工程的施工原则是“不改变文物现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进行修复施工。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历史建筑,经勘察,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中,除质量差、有碍风貌和后期建的进行拆除外,凡是有物质或文化保护价值的均纳入保护范围。其余相关联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格局,体现整体的统一、协调和完整。修缮时用同种材料按原有风格修复,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使修缮后的建筑与古典园林的风格协调。
二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每一个年代都具有独特性,会在时代的潮流中留下印记。当代的生产水平及科技发展应在古典园林中得以体现。运用先进技术可使古典园林重焕生机,其文化内涵得以充实。而当代需求既包括古典园林建筑得到活化存续的需求,也包括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需求),在改造过程中需着重考虑。如即将启用的拙政园园林生活展示馆就借助了三维立体成像技术、VR技术等,拙政园夜游项目“拙政文雅”借助灯光艺术、投影互动、声境营造带来丰富的沉浸式体验,这些都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满意度。
三是引入再利用项目需与景区整体格调、气质和历史背景相协调。古典园林在当前社会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古典园林,营造中式传统文化氛围。如留园的“吴歈兰薰”活动近年来较受欢迎,利用传统的船歌、昆曲、评弹、古琴、苏剧等表演强调独特的“苏味”。同时活动创造性地增设了古人游园赏景的场景展示,身着古典服饰的小姐和丫鬟在园中游赏嬉戏,形象生动。这种穿越式的展示,艺术地再现了明清苏州园林古宅门第的生活场景,形式十分新颖。而网师园夜游活动则围绕着网师园“小而精”这一特点来做文章。夜游活动的形式采用了旧时官宦富庶人家传统的堂会形式,所选的内容以地方色彩浓郁的传统戏曲、歌舞及丝竹管弦的经典曲目为主,表演风格简淡素雅,表演或单人或两三人一组,形式短小精炼。其整体活动素雅轻灵,与网师园小巧精致的特点十分相配。枫桥风景名胜区为了进一步展示枫桥古镇的市井风情,围绕枫桥“漕吴而食,因米成镇”的历史背景,完成了枫桥米行的提档升级,再现了昔日米市繁華盛况。
2 古典园林建筑活化利用设计—以耦园走马楼为例
2.1 项目概况
2.1.1 园林构造
耦园位于苏州市古城东隅小新桥巷6号,有着三面环水、一面临街的独特格局(图1)。耦园现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布局为几近规则的矩形。园内分为并列的东、中、西三部分,依次展开,分别为东部花园、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园内北面靠河的房屋,其东、中、西部通过内部二楼走道相连成一体,东可至园内最东端的双照楼,西可达园内最西头的藏书楼。这种以一廊贯通多座建筑群的楼屋被称为“走马楼”,目前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孤例。
2.1.2 历史沿革
耦园前身为涉园,为清雍正年间陆锦构建。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为欲辞官隐退的苏淞太道道台沈秉成购得,其在旧园基础上扩地营构,新增东花园。沈秉成与妻子严永华取园名“耦园”,“耦”通“偶”,以“耦”作园名,既寓夫妻二人佳偶天成、双双归隐之意,又指园内布局成对称、对偶之势。沈严夫妇在园内谐隐八年,后耦园历经民国、建国,另做民居、校舍等用,损毁严重。1979年起全面整修,1994年起对外开放。耦园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3 走马楼结构
走马楼占地面积为2175平方米。最西侧的藏书楼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楼东西两端向南伸出,西为平面接近方形的两层辅楼,东为楼廊,窄而长,下为西花园之过道。走马楼整体形呈“凹”字形。
走马楼最东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层名“双照楼”,下层名“还砚斋”。双照楼三面置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双照,是全园赏景佳处。双照楼楼面见方,面积为65平方米,内顶部为中间向上凹入的木制吊顶,东、南和西三面临空置窗,北面为杉木板墙,楼西面有一通道与补读旧书楼相通。
补读旧书楼为城曲草堂上层的楼厅,是园主旧时读书之所。“补读旧书”出自陶渊明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了园主夫妇向往着读书学习式的隐居生活。补读旧书楼楼面阔三间,面积约70平方米,楼内楼板、装折均为杉木,南面木格半窗,明间北面向后凹凸,东、西次间北面各置六扇木板门供出入。
补读旧书楼再往西为一组两层建筑,自成院落,西部与楼厅相接,原为世遗中心办公楼。楼厅为耦园中部四进的最后一进,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上下二层,东西两端有厢房,呈“凹”字形的三合院格局,是园主生活起居之所,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楼檐高约7米。主楼西侧有一处独立封闭院落,名为“锁春”,其与楼厅上部、原世遗中心办公楼共同构成走马楼。走马楼目前除双照楼区域为对外开放的茶室,其余部分均处于空置状态。
2.2 项目价值评估
2.2.1 藏书楼的收藏文化
藏书楼是苏州园林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藏书楼,史料记载其中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真正印证了沈秉成的一句诗“万卷图书传世富”。当时姑苏城内的收藏家张之洞、曹元忠、郑文焯、李鸿裔、潘祖荫等经常前往鉴赏各种藏品如金石、古籍、碑版、古器等,为藏书楼的常客。耦园藏书楼堪称苏州园林中藏书楼的典范。
2.2.2 走马楼的人文历史
走马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苏州城内缙绅名士的社会生活。明清园林鼎盛之际,园林是士人阶层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与生活密切相关。当时的走马楼内亦有结社赋诗、玩花赏月、品茗参禅、作画弈棋、琴会曲会等精致娴雅的文化活动,其内容之丰富,几乎涵盖了整个士人阶层的文化艺术体系。时至今日,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耦园探究和体验昔日的诗意生活,期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可将定格在历史的画卷和文学著作中的文化雅集重现于走马楼,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度。
2.2.3 走马楼的经济效益
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颁布景区门票降价政策,同时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耦园2020年门票收入同比下降59.8%,仅依赖门票经济将严重影响景区发展。满足游客高品质、多元化的需求及促进景区二次消费已成大势所趋。走马楼占地面积达2175平方米,占地面积大,内部设有多个空间,适合同时发展多种业态,可用这些业态的二次消费来反哺经济指标。
此外,园主沈秉成的生平经历、走马楼的建筑风格与沈严夫妇偕隐的爱情主题都将是走马楼改造时可利用的特色主题,也是人们在其中可以体验的重点。
2.3 活化利用策略
2.3.1 建筑结构维护
经实地踏勘,可发现走马楼基础设施陈旧,木构件损坏缺失,梁柱、墙体倾斜和风化,双照楼屋顶漏水较为严重,有白蚁侵蚀痕迹,部分区域渗水、油漆剥落等。
修缮时需对屋面、屋架、装折、隔扇、地板、墙面、楼梯等进行全面维修改造:由专业单位彻底查杀白蚁;加固走马楼楼板、墙面和扶手护栏等;建筑主体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对屋面进行原样修缮;在不改变建筑现状结构形式、不违背传统园林建筑平面布局制式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楼梯数量,以保证二层人员安全疏散。在修缮后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完善给排水、电气系统、空调管道、照明、插座等配套设施,同时安排专业机构对走马楼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柱倾斜等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2.3.2 区域按功能划分
为了保障改造后同时满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走马楼原有的空间结构和整体格局,将其划分为四块不同功能的区域:园林文化展示区、接待会奖区、展览表演区和高端茶室区(图2)。
①园林文化展示区即藏书楼部分。园林文化展示区定位为集文化传承、智能互动、活化利用于一体并充分展现园林藏书文化的经典样板。
一楼入口处设置虚拟讲解员与游客实时互动。这是将全息成像、感应技术和影视拍摄相结合,在全透明介质中呈现出的一个虚拟人物。藏书楼一楼主厅鲽砚庐定位为展示园主雅集生活的场所。在恢复《鲽砚庐》匾额和沈秉成亲题抱对的基础上,配以沈秉成同时代的晚清风格家具陈设和文房四宝进行实物展示。
藏书楼二楼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体验区。此区域以藏书、阅读、研学和参与体验功能为主。这里将定期安排诗经、评弹、苏扇、书画等研学课程,以传统文化及匠心制造为主线,征集爱好者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如雕版拓印。在展陈品方面,耦园管理处已准备了雕版原件、仿古书籍、瘗鹤铭残片、墨砚及与园主沈秉成相关的字画以充实展区。
②接待会奖区即锁春和楼厅二层区域。接待会奖区定位为能展现苏式园林特色又兼顾实用性的召开特色商务会议的地方。接待会奖是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经济模式的创新,引导具有深层游园需求的群体,重视园林品牌优质资源整合。
利用与线上线下会奖服务平台的密切合作,结合耦园现有旅游资源,让客户在商务会议之余,享用精美苏式茶点,观赏评弹茶艺表演,跟随耦园讲解员深度游览耦园,体验耦园特色摇橹船,感受水乡风情。如此的会奖旅游一条龙服务,能满足客户高质量、定制化的需求,同时也会成为耦园景区收入增长的巨大引擎。
③展览表演区即原世遗中心办公楼。其中多间小型办公室隔断被打通,形成大型多功能空间。一楼将被改造成展览室,可定制字画、瓶器、木雕、景石、非遗传承等个性化展览。同时与外界策展机构深度合作,吸纳更多当代艺术品进入耦园展览,实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不断延展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二楼将成为文化演出的营业性场所。在引入演出节目的选择上,我们首选昆曲。耦园作为国内唯一一座以爱情为主题的园林,园内布局处处体现了沈严夫妇佳偶天成、啸吟终老的真挚爱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流丽婉转、一唱三叹、动人心扉,似乎注定了为演绎红尘之恋而生。同时,昆曲在文化趣味和艺术形态上与园林高度契合。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就园林美与昆曲美做过专门的研究,并就两者关系有精辟见解,他认为“以园解曲,以曲悟园”“园林的韵律,曲折高下与昆曲并无二致”。从文艺欣赏的角度来看,昆曲与园林是相通的,昆曲的婉约含蓄是对园林典雅细致的最好诠释,园林与昆曲是一对最具传统美学意味的组合,耦园与昆曲的结合正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与魅力。
④高端茶室区即双照楼和补讀旧书楼区域。双照楼的东、西、南三面置窗,可远眺古城墙、护城河、东方之门,也能近距离俯瞰东花园内的山石花木、亭榭回廊,在此品茗观景视野为一绝。双照楼旧为沈严夫妇诗词唱和之处,近些时为钱穆著书之所。目前此处是经营性场所,已为苏州城内知名的品茗地。
2.3.3 游线规划
为保证游览的趣味性,同时疏解旅游旺季时无俗韵轩走廊处人流量大的压力,新规划一条水路游线,游客坐船至耦园北面码头,由码头进入走马楼中部。根据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中对耦园平面图的记载,恢复藤花舫西北侧与樨廊垂直连接的连廊,直接连通西部花园到中部住宅路径。在图3中长方形区域增加该段连廊,宽1.6米,通过砖细门洞与原连廊及建筑连通,既可分流游客,又可作为进入走马楼的专用通道。恢复樨廊西南侧连廊,需将现存湖石假山及紫玉兰、桂花向南侧平移,平移距离需根据现场施工实测。
此外再新增一条陆路游线,目的是与现检票入口分流,方便游客直接前往走马楼进行研学、会奖等体验。该游线由耦园西入口进入,穿过西部花园,来到藏书楼,经西部园林文化展示区由西往东进行参观游览,亦可作为夜游专项路线(图4)。
3 结语
此次走马楼活化利用改造,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保护历史建筑的良好标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样板和促进二次消费的品质之地。古典园林内各类建筑的年代、品质和特色具有难以衡量的价值,根据其价值进行活化利用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古典园林不仅是用来定格历史,还要让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其中共存,让“旧”与“新”相得益彰。对古典园林最好的保护是进行活化利用,将文化遗产的内在核心价值提炼后融入当今普通百姓生活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苏州城市形象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耦园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
[2]贺宇晨.行走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3]许皓,虞林洪,汪晓琦.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5(8):56-62.
[4]卓晓岚,肖大威.历史建筑空间可复原改造策略[J].新建筑,2021(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