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
2022-04-20李佳梦唐邦城
李佳梦 唐邦城
摘 要: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出现,以中原地区及楚地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数量最多且形制丰富。目前学术界多关注对中原及楚地玻璃珠的研究,而对河北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关注度较低。文章以战国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为切入点,围绕其形制特点和化学成分展开论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功用,并结合中山国与周边地区出土玻璃珠造型和纹饰的比对,进一步探讨中山国与其他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的物质文化交流,进而对战国中山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来源进行推测。
关键词:中山國;蜻蜓眼;玻璃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27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颇似蜻蜓的复眼。西方学术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安家瑶称之为“镶嵌玻璃珠”①。这种玻璃珠在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工作中经常被发现,主要有圆形、椭圆形、方圆形、柱形等多种形状,一般中间有穿孔。
目前,有关战国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的形制特征、来源等有待进一步解读,在使用方法上与同时期其他国家有无差异需要更多的探讨。本文根据战国中山国考古发掘资料,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战国中山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形制、功用和来源进行分析,希望为学术界在战国中山国的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战国中山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及类型
我国最早的玻璃珠属于进口产品,从中、西亚地区传入,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战国以后虽然出现了我国自产的蜻蜓眼,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仍然只能在社会等级较高的人群中传播使用,这从其大多出土于等级较高的墓葬可以得到证明。
在西亚地区,人们认为蜻蜓眼珠源于神像的眼睛,可以驱散邪恶,所以最开始人们把它当作护符佩戴。②中山国现有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多出土于墓葬中,根据出土位置判断其用途,蜻蜓眼可以作为配饰、棺饰或镶嵌物使用。
结合历年的考古资料,对战国中山国考古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地点及造型进行归纳整理,并参考赵德云先生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中提出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大致分类。③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1 多道圆圈纹眼珠
多道圆圈纹眼珠的眼珠造型类似于同心圆,“瞳孔”被多道圆圈环绕。它有多种制作方法:一种是在珠体上多次滴加不同颜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依次减少,再加以打磨修整;另一种制作方法是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嵌入母体形成“眼眶”,环内母体颜色形成眼珠效果。④这种类型的蜻蜓眼出现年代最早且集中于北方地区。
中山国的这类蜻蜓眼式玻璃珠有中山王族三号墓出土的M3∶171-1、M3∶171-2及其陪葬墓出土的M3PM∶40-1~M3PM∶40-4、中山王厝墓出土的GSH∶199及其陪葬墓出土的PM3∶3、PM6∶4和中七汲墓地的10颗陶珠。
M3∶171-1、M3∶171-2器形完整,中间都带有穿孔(图1)。其中一颗为长圆形,蓝色玻璃珠体,饰有蓝白色多道圆圈纹,长径为1.2厘米,厚0.9厘米。另一颗玻璃珠为圆形,直径为1厘米。⑤
编号为M3PM∶40的四颗蜻蜓眼为两大两小,呈扁圆形,蓝色珠体嵌以小白圆点,中间有“眼珠”(图2)。大珠长径1.7厘米,短径1.3厘米;小珠长径1.1厘米,短径0.8厘米。⑥
厝墓出土的GSH∶199珠体保存完好,圆形,中间有一孔,蓝色玻璃体饰蓝点珠纹,为嵌入装饰(图3)。珠高2厘米,珠径2.2厘米。⑦
中山王厝三号陪葬墓出土的PM3∶3经化学分析判断为钠钙成分,珠体呈圆墩形,长1.7厘米,珠径2.2厘米。⑧中间有一孔,主体为深蓝色玻璃胎,表面有白边深蓝色的眼睛状纹饰(图4)。
六号陪葬墓的PM6∶4为圆形,有孔,表面为黄白色,内为蓝色玻璃体,套镶赭、黄、蓝、白色,镶嵌有蓝点白边眼珠状纹饰(图5),铅钡成分。⑨
朔黄铁路沿线中七汲墓地出土了10颗已残的陶珠,仿蜻蜓眼式玻璃珠造型,圆形,有穿孔,上面有白、蓝色彩装饰(图6)。直径1厘米,孔径0.4厘米。⑩
1.2 简易点状眼珠
简易点状眼珠是在珠体上饰以圆点,圆点又分为平齐于珠体表面和突出于珠体表面两种。这个类型的眼珠是制作工艺最简单的,只需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稍加修整即可制成。有的会因为嵌入的玻璃料与母体结合不牢固而脱落,在珠体表面形成凹窝。该类型蜻蜓眼的流行地域也以北方为主。k
中山国出土的这类眼珠有厝墓椁室出土的GSH∶201、一号陪葬墓的PM1∶32-1、三号陪葬墓的WPM3∶27、成公墓M6∶199-2~M6∶199-6五颗以及朔黄铁路平山段的98P∶94。
厝墓椁室曾被火烧,GSH∶201有火烧痕迹,近似馒头状,中间有穿孔,下口大呈喇叭形,外表原有点纹,现在只有嵌入胎中残存的点粒物。l
PM1∶32-1的珠体为灰色较粗松的瓷胎,表层呈灰白色,有无规则大小不等的白、褐、蓝等颜色琉璃凸起装饰(图7)。直径2.5厘米,珠高1.8厘米,孔径0.8厘米。m
成公墓出土的M6∶199-2~M6∶199-6白色底嵌以棕绿色点(图8),其中M6∶199-2~M6∶199-5珠径均为0.8厘米,M6∶199-6最小,珠径为0.6厘米。n
WPM3∶27珠体完整,为绿色有点料珠,球形,中间有一穿孔,直径2.4厘米。o
98P∶94呈球形,白色点粒物大都脱落,仅剩凹窝(图9)。
1.3 几何线间隔眼珠
这类珠子是用连珠点纹或直线纹形成圆、椭圆或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形成独立小单元。
成公墓出土的M6∶199-1就是典型的几何线间隔眼珠,这类眼珠最早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造型比较特殊,之后在湖南、湖北等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咸阳塔儿坡的几何线间隔眼珠形成两种不同风格。
1.4 其他异形眼珠
厝墓椁室中出土一件圆弧状饰GSH∶202,深蓝色,横断面扁圆形,一端尖细,一端残,原上面镶饰点纹,现点粒脱落只存坑窝,内外均玻璃体(图10)。长2.6厘米,径0.8厘米。经检测为铅钡玻璃。p
2 战国中山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来源推测
安家瑶认为,从形制工艺上看,西方从单色玻璃珠的出现到彩色玻璃珠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而中国的玻璃制品和蜻蜓眼式玻璃珠几乎是在春秋末期同时出现,没有任何发展的中间过程,因此推测我国突然出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属于贸易舶来品。q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采取一系列实验检测,分析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得到较为一致的观点,即源自国外的玻璃珠钠钙含量较高,我国生产的玻璃珠铅钡含量较高。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检测属于钠钙系统,这也更加佐证了春秋时期我国突然出现的蜻蜓眼珠的来源问题。西方蜻蜓眼式玻璃珠被引入中国后,我国借鉴并吸收了西方技术,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式镶嵌玻璃珠。
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种类丰富形制多样,探讨其来源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中山国目前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玻璃作坊遗址,所以根据中山国出土的玻璃珠成分及造型,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2.1 三晋地区
关善明认为,蜻蜓眼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于山东、山西、河南、湖南四省,时间同属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集中于山西省,出土地点共有三个,包括了春秋晚期太原晋国赵卿墓、长子县牛家坡M7墓、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长治分水岭M270墓。
中山国背靠太行山,东接华北大平原,在政治版图上与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燕赵两国接壤,并一度被赵国三面包围。在中山国210年历史中,与周边国家多次发生战争,甚至被魏国统治20余年。战争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中山国受到华夏民族潜移默化的影响。
厝墓曾出土过5枚银贝,在山西省侯马晋国作坊遗址中出土有铸币的陶范,陶范中贝的形状与这里出土的银贝相似,所以推测中山国与晋国的铸币或许有渊源,这也是两地之间存在交流的凭证。此外,中山国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曾出土过46枚晋国空首布,说明中山国与晋国也有经济往来。
王厝一号陪葬墓的PM1∶32-1为陶胎外加白色、褐色、蓝色的玻璃层凸起装饰。侯马乔村墓地M62出土了大量陶珠,外敷玻璃层,上饰有蓝色或灰色圈状突起(图11),最大径2.2厘米,珠高1.7厘米。r从大小、形状和花纹来看,乔村与中山国出土的这类蜻蜓眼式玻璃珠可能有一定的源流关系。同时,中山成公墓出土的M6∶199-2~6也可以在侯马乔村M62中看到类似的玻璃珠造型。
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葬与中山王厝墓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固围村的三座大墓都呈现中字形墓室,且2号大墓封土丘上有建设享堂的痕迹,墓室内有积石和题凑。s厝墓为中字形墓室,根据兆域图中的规划和封土上的建筑构件遗存,分析其也有享堂,同时椁室内也有积石和黄肠题凑。两地的随葬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磨光压划纹黑陶和鸟柱盘造型。此外,辉县固围村1号墓发现了六边形素面料珠和黑色素面球形料珠,在中山王厝墓中都有出土(图12),这些证据都表明该地区确实与中山国存在文化交流。
2.2 秦地
中山成公墓出土的M6∶199-1(图8)属于几何线间隔型眼珠,采用深色料条构成宽边直线纹并在宽边上装饰眼珠,除中国外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发现这种类型的眼珠,因此推测几何线连珠点纹间隔眼珠是我国古代工匠创造性发挥的产物。M6∶199-1与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出土的标本46386∶2-2极为相似(图13)。赵德云认为,战国晚期至秦这一时期,这种类型的珠子在楚地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同一时期的塔儿坡秦墓又与楚地不同,可能关中地区存在不同的制造中心。t
除此之外,中山王厝墓的GSH∶202是一件深蓝色圆弧状饰,断面呈现扁圆形,一端尖细,另一端已残,原本上面镶饰点纹,现点粒脱落只存坑窝,内外均玻璃体,长2.6厘米。u经检测为铅钡成分,初步断定为国内生产的玻璃制品。塔儿坡M42167出土了三件圆弧形玻璃器(图14),外側弧,内侧折曲,底色为浅蓝,器壁外侧饰白色大小不等的圆圈纹,长2.65厘米。v无论造型还是大小,GSH∶202与M42167出土的几件器物都极为相似。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各诸侯国相互交流大融合的时代,而根据出土报告所述,塔儿坡应该是一个外来人口迁入的区域,居民并非秦国人,各式玻璃器物不排除为其他地区人口迁移时带来的物资。目前战国中山国与秦国区域出土类似的玻璃器,更加能够表明中山国与秦地是存在交流沟通的。
2.3 楚地
中山王厝墓椁室出土的GSH∶199(图3)经检测为钠钙成分,眼珠的白色眼部含有7.5%的锑w,与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和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蜻蜓眼成分特征相同。
随着我国蜻蜓眼式玻璃珠制造技术的提高,有一些带有当地特点的钠钙玻璃珠出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即属于钠钙系统,但钠含量低,且含有一定量的铅,后德俊认为曾侯乙墓出土这种成分的蜻蜓眼是本地产品。由此可以推断,楚国已经可以生产出钠钙玻璃珠。
蔡青的《论战国中山国出土的楚式玉器》一文重点论述了中山国与楚国的交流:厝墓出土的犀牛屏风座是以汉淮流域的三角文犀为原型;银首人俑铜灯的人俑服饰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木俑服饰特征相同;中山小玉人的牛角形冠饰和窄袖网格纹长袍形象也见于楚国;厝墓出土的楚国特点玉器最多。x两国当时同处强盛时期,中山国与邻国关系向来不稳定,认为“邻邦难亲”。所以,推测中山王厝墓椁室出土的GSH∶199这颗蜻蜓眼式玻璃珠可能是作为盟国间的赠礼或联姻的聘礼从楚国传入。
中山国出土的另一颗钠钙成分蜻蜓眼为中山王厝陪葬墓的PM3∶3(图4),大小、外形、使用年代与GSH∶199相近,由于缺乏科技考古分析数据,只能推测其与GSH∶199可能为同一批玻璃珠。
楚地还流行用陶土制作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到战国中期,这类标本更加常见。为了降低制作成本,用其他材质的珠体来代替玻璃珠体,只在表面上敷一层玻璃釉,这种类型的蜻蜓眼在楚地以及与楚地有文化交流的区域都发现了许多,在研究中国的蜻蜓眼时不可忽视。中山国中七汲地区出土了10件绘白、蓝色蜻蜓眼珠造型装饰的陶珠(图6)。由于没有更多可供参考的资料,仅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与湖北江陵地区出土陶珠相像,再加上楚地有丰富的制作经验,所以推测这10颗陶珠是从楚地传入。
综上,可以看出中山国与楚地的联系更为紧密,由此推测,中山国出土的部分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来源于楚地。
3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功用
3.1 配饰
从中山国墓葬发掘情况来看,颈部佩戴串珠是中山女性普遍的装饰习俗。在中山王厝的陪葬墓中,PM1、PM3、PM6出土的琉璃串珠与伴随它们出土的骨串珠、玉串珠皆为颈部佩戴的串饰。y朔黄铁路平山段中七汲墓葬发现的10颗蜻蜓眼式陶珠,出土于西北角棺椁之间的木盒里,与玛瑙、玉、骨等饰件存放在一起,凸显出了它的装饰性。
3.2 棺饰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把蜻蜓眼式玻璃珠缀于帷荒上,以此形成珠帛覆盖在棺上,达到装饰的目的。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棺壁上涂有黑漆,并且嵌五彩的料珠片,经检测料珠片的成分与墓内出土的料珠一样。z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一部分很可能与丧葬礼仪有关,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今后会有更多的证据来解读。
4 结语
中山国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国家,它在保留游牧民族习俗的同时,积极吸纳中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中山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形制多样类型丰富,其中并未发现明显的中山地域特色,所以推断为其他地区传入。
本文以战国中山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不同特征为依据,推测出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中山国与晋地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各方面交流密切,而中山国出土的PM1∶32-1、M6∶199-2~M6∶199-5与晋地生产的玻璃珠在形制和质地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这几颗珠子产自晋地的可能性较大。
二是成公墓的M6∶199-1和王厝墓的GSH∶202两枚玻璃器与咸阳塔儿坡秦墓出土的器物造型纹饰进行对比,相似度高,而塔儿坡出土的类似玻璃器数量远远高于中山国,种种研究表明关中地区存在一个独立的玻璃珠生产体系,所以推测这两颗为关中地区生产。
三是中山国两颗经化学检测为钠钙的玻璃珠,根据其成分比例大概率为中国早期的仿制品,只有楚国最早开始仿制玻璃珠,而且制作出了含有钠钙成分的珠体。楚国还流行制作仿蜻蜓眼式陶珠,江陵地区出土了与中七汲墓地造型颜色相近的陶珠。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可知,中山国与楚国早有往来,所以推测中山国的钠钙玻璃珠和陶珠或为楚国传入。■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kt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J].考古学报,2012(2):177-216.
⑤⑥o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戰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⑦⑧⑨lmnpqu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⑩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r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sz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v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w李青会,周虹志,黄教珍,等.一批中国古代镶嵌玻璃珠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J].江汉考古,2005(4):79-86,93.
x蔡青.论战国中山国出土的楚式玉器[J].江汉考古,2018(6):95-104.
y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