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例说
2022-04-20李鸣
李鸣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心理效应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正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和重视。巧用心理效应,是教育的应然选择与要求。
一、没有希望,就没有努力
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积极暗示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新学期学生刚返校园,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心存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表现往往就越好。教师应从多方面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与美好期望。例如,今年新学期改选班干,我打破常规,我对学生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尽管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当元帅,但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把握每一次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搭建平台、瞅准机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期待与暗示。其实,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句鼓励,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澎湃力量。
二、动机是行为的原形
一项任务,成功概率适中,成绩最好;成功概率过低或过高,成绩平平。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成就动机效应”。
“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每学期伊始,教师都可以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拟定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因人而异,布置一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提高题、附加题等),让他们心怀责任、勇于担当、参与竞争,让他们做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比如,每年,在备战我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时,我校体育教师都会跟相应项目的运动员促膝谈心,与他们一起拟定本次比赛的具体目标,详细分析训练、比赛情况,尤其要知晓三个数字——目前个人最好成绩、校记录成绩、区记录成绩。因而,使每一位运动员都能做到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
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较短时间内更新了自家所有家具,就因为它们与朋友送他的那件精美的睡袍不协调、不匹配。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现象被称为“配套效应”。
每学期,我们都可以尝试给学生多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让配套效应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行为表现。例如,学生如果穿的是新衣服或新鞋子,利用配套效应,老师可以这样说:“‘好马配好鞍’,你的衣服这么新,这么漂亮,你的成绩能否也刷新一下呢?”诸如此类的。相反,如果教师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一件劣质的“睡袍”,就会妨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例如,学生考了不太理想的分数,我们有时就会心急上火,脱口而出:“你竟然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还有什么希望?真是愚不可及!”“睡袍”就像标签一样,学生在以后的言行中会表现出与标签内容惊人的相似性。我们要为学生“量身定做”有价值的“睡袍”。
四、花儿有别样红
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某方面的特征,推断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产生对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反其意而用之,要求他们精益求精,以“成绩好”这一点,带动其他方面协同发展,并臻于完美,止于至善。而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或所谓的“后进生”),尤其要防止晕轮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班上原有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多动,学习好习惯几乎没有,不受任课老师待见。我还是笃信“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尊重、信任他,并给他机会,委以体育科代表的重任,后来,他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能以“班干”的标准要求自己,各科成绩也大幅进步。我一直信奉,在我的人生词典里面,就没有“差生”一词,有的只是“差异的学生”。我们应该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悦纳每一位学生。“教育如养花,一边养育,一边欣赏,一边静待花开。”
五、寻找属于学生的句子
心理学家曾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段话就是在给自己“画像”,惟妙惟肖。这就是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力图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隐蔽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并开诚布公、坦诚相见。通常,他们认为师长和自己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很难与其敞开心扉、吐露真情。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們不妨借一借巴纳姆效应的东风,先把学生近期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和共性问题,做一番梳理与分析和学生来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并适时地“嘚瑟”一两句:“老师对你现在的了解准不准?很准吧!”料想学生定会惊叹于老师的明察秋毫、料事如神。这时,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立刻被拉近了许多,若想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魏书生老师曾讲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我曾经教过一个转学来的学生,他叫张军,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名。刚来我班级的第二天,张军没写我留的作业。我便找他谈话:“张军哪,咱们刚刚交往,彼此还不了解,咱们聊聊吧!你到魏老师班来的那天,听说留了作业,当时你很想立即就写,可拖拉的思想说:在学校先轻松一会儿,回家再写吧!到了家又想写作业,拖拉的思想又说:吃完饭再写吧!吃完饭拿出书和本子正想写,电视里放好节目了,拖拉的思想又说:看完电视再写吧!等看完电视,再想写时,又实在太困了,就想明天早晨再写吧!没想到早晨起来晚了……”还没等我说完,张军就说:“老师,我真是这么想的,您怎么知道的呢?” ……魏书生老师在这里就是巧妙地利用巴纳姆效应,用一段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的话,对“懒人”张军的心理进行了透视,“懒人一般都这样。本来都想勤奋,就是没有办法管住自己拖拉的心理。”最终,帮助张军逐步告别懒惰,走向勤奋。
当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还有许多。比如,马太效应、南风效应、扇贝效应,等等。这里就不一而足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慧眼细察、慧心运用心理效应,为学生撑起一片澄澈、晴朗的教育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