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融合与建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
2022-04-20杨培
摘要: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有其自身特有的特殊与局限性,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纸质媒介,其信息均未获以最大化传播。自信息传输理论为出发点考虑,综合刺激人的感官,可使信息传播更优化。新媒体的优点主要是借助于视听原理配合音乐音效形成动态影像,以更为生动和多元的形式突破传统媒体时间、空间的布局,加深传统文化传播深度、拓宽传播路径,以全新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画作,加强信息传播力度。本文即就二者的融合、價值建构及传播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融合;传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为其立身之本,传播则是社会系统行以有效运转的必要模式。在当下阶段,“文化自信”被反复提及,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并重建传统文化视觉符号,以促进受众关注度提高,为当前关注热点,也引发了相应的思考和讨论。
一、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技术可借助当下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以更直观、形象且便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形态予以展示,在一个全新的空间感受浓缩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哺育着新媒体艺术。伴随人类活动发展,传统文化衍生,文化由心而来,艺术外现于形,如血脉之于躯体。而新媒体为当下社会生活多元化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产物,可扩展传播媒介,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但其艺术之根,是传统文化的滋养,若失去传统文化,只会如昙花一现,丧失其勃勃生机。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
文化软实力在世界竞争不断加强趋势下,为综合国力、竞争力获以提升的重要支撑,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促使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有利于优秀文化接班人的培养和良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微观视角来看,新媒体环境传统文化价值建构主义于以下方面体现: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于国家基本框架构建有重要作用,对民族传统美德、国家政治与经济乃至于法律信仰均有十分重要之影响,而且自发展历史剖析,传统文化还具备可凝结民族精神、品格与观念的作用,可使民族凝聚力获以有效加强。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传统文化具重要推动作用。
(二)建构文化导向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有力弘扬,可使国民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自主学习意识、文化传承使命感得到培养,有效塑造国民高尚品德,促进国民思想道德修养提高[1]。于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调动受众文化认同,使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的同时,以此为导向提升国民整体素养。
(三)教化民众,重塑文明
于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可丰富其文化内涵,促使传统文化吸引力加强,塑造国民正确价值观。如央视曾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诗词之美重现,以竞赛问答的方式增强趣味性,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加之嘉宾的点评,使文化类节目一改往日惯常说教的刻板印象,使传统文化的传播于更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并教导国民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塑造国民高尚价值取向,以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宣传作品的设计
在互联网技术获得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所具的开放性特点,社会言论表达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移动社交设备、通信技术及工具的发展、普及,使民众自主搜索、关注信息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激发,也是社会资源重构的可能性得到了极大强化。为使传统文化正统地位得到恢复,需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将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加深互动程度,强化二者融合,从而使受众获得更直观感受[2]。
(二)网络、电视新媒体的充分应用
传统文化在当下越发受到重视,社会各界也掀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潮。为响应号召,中小学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充分内化传统文化。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即以此为切入点,凭借优秀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式,成功吸引观众注意力,也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重视微信公众号的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可使之创新,并成为主要动力。媒体工作中者秉承创新理念,以更新颖内容,促使文化广泛传播。如微信公众号,若想予以传统文化相关文章的推送,可采用更为平易近人且大众更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以图片、文字,独特排版,转化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使之新颖、有趣。以公众号突出优势,获得更多社会关注。
结束语:
传统文化于国家、于个人,均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娱乐、商业等繁杂信息吞噬的风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应将之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探析价值建构,尊重传统文化本身特性,并对其内涵行以深入挖掘,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强化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金雅庆,王鹤.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144-146.
[2]顾媛媛.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 文化产业,2021(27):79-81.
作者简介:杨培,出生年月:1989-10-07,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所在院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