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 世纪以来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2022-04-19吴亚军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哲学儿童探究

吴亚军,方 红,马 力

(湖北大学 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儿童哲学教育是20 世纪60 年代在欧美兴起的儿童教育思潮,旨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80 年代开始风靡全球。我国于20 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儿童哲学教育,随后一直处于研究的启蒙期,21 世纪以来儿童哲学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点话题,研究热度不断攀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在CNKI 检索选项中以“儿童哲学教育”为主题,以2000—2020 年为时间节点,共检索出文献631 篇。剔除新闻报道、个人叙事、会议报道、研究综述等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最后有效文献共计481 篇。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对 481 篇文献进行勾选,以Refworks 格式导出,采取CiteSpace 软件导入题录信息,以关键词为节点,通过寻径网络算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方法

使用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V5.7.R1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数据设定如下:(1)检索时间为2000—2020 年;(2)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3)参数关系强度设置为“Cosine”;(4)阈值设置为“Top50 per slice”。为更清晰地了解儿童哲学教育领域的热点情况,本研究使用了关键词时序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图谱。

二、发展阶段分析

通过数据检索与软件处理,本研究绘制出我国2000—2020 年儿童哲学教育时序图谱(图1)。

图1 中国2000—2020 年儿童哲学教育时序图谱

由图1 分析可知,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研究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07 年,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处于探索期。该阶段关于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出现的关键词有“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李普曼”“儿童哲学课”,学者们主要围绕儿童哲学教育的起源、概念、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在云南、上海等地开展的实践课程进行探究。

第二阶段是2008—2016年,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处于发展期。该阶段的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哲学启蒙教育”等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从中小学阶段延伸到幼儿阶段,且由关键词“群体探究”可发现学者们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对其理论内涵的探讨,开始转向对教学方法的探究。

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期。从“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等关键词可看出在短短的几年内学界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通过“中国化”“教育启示”等关键词表明儿童哲学教育开始立足于中国的教育现实,在借鉴外来教育思想的同时优化国外教育理念,使其更能切合我国教育实际,更好地促进儿童思考、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儿童哲学教育领域的发文量还处于发展的新兴阶段,有增长但还比较少,反映出该领域的影响范围还不够大,而且各单位或学者之间没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单位或者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共同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主题分析

由图2 可知,“儿童哲学”和“儿童哲学教育”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数最多,与本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从“李普曼”“马修斯”“儿童哲学课程”“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等关键词可看出学界极为关注儿童哲学教育代表人物思想及相关概念界定;从“哲学课程”“哲学思维”“儿童教育”“绘本”“哲学对话”“群体探究”等关键词可发现研究者们相当关注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目的及儿童哲学教育课程资源的选用;从“中国化”“实施策略”“儿童哲学课”“学科渗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关键词可发现学者们对儿童哲学教育中国化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期望通过分析总结其他国家开展儿童哲学教育实施的经验为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图2 中国2000—2020 年儿童哲学教育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3 发现在儿童哲学教育领域中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将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划分为三个主题领域,分别是概念内涵、课程资源以及实践探索。

(一)儿童哲学教育概念内涵

由图3 中“李普曼”“马修斯”“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童年哲学”“内涵”“儿童哲学教育”等关键词可知关于概念内涵的界定已经有非常详尽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关于儿童哲学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3 中国2000—2020 年儿童哲学教育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第一种是将儿童哲学教育界定为儿童哲学教育计划(Philpsophy for Children),也可译为“给儿童的哲学”。该观点的代表人物即美国儿童哲学教育家李普曼,他认为儿童哲学教育是为儿童制定的一种教育计划,将儿童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理性公民,根据其观点我们可以将儿童哲学教育理解为一种应用型哲学[1]。高振宇认为儿童哲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即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儿童体会到哲学探究的趣味[2]。刘晓东认为,儿童哲学教育可以被定义为关于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世界的看法,其中包括儿童的问题、困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3]。

第二种是将儿童哲学教育界定为童年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ren),也可译为儿童的“哲学”,代表人物即马修斯,他认为儿童哲学教育与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等处于相同地位,儿童哲学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4]。钱雨认为童年哲学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从中捕捉到儿童的困惑,进而理解儿童的想法,引导儿童发现并建构属于自己的哲学世界[5]。白倩指出童年哲学的发展是儿童哲学教育领域的珍贵资源,是儿童哲学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为继续发展儿童哲学教育提供经验借鉴[6]。

第三种是将儿童哲学教育看作一门课程。邵燕楠认为儿童哲学教育是一门以对话为教学方式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7]。王文静指出,儿童哲学教育课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智慧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8]。余保华提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应以提升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以及合作能力等作为主要目标[9]。

综上所述,以李普曼为代表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强调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以马修斯为代表的童年哲学则更倾向于哲学的理性主义,强调要与儿童探讨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要正视儿童的哲学思想。儿童哲学教育应该针对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哲学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儿童经验的增长。

(二)儿童哲学教育课程资源

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是以哲学故事为教材,群体探究为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学习的课程,涉及到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由图3 可知,“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考”以及“哲学思想”均为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哲学小说”“图画书”“绘本”则是关于儿童哲学教育教材研究,“对话式教学”“哲学对话”“群体探究”等关键词可知学者们针对儿童哲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探究。具体详述如下:

关于教师,高振宇指出儿童哲学教育教师存在思维混乱、无哲学问题意识,甚至缺乏基本的哲学知识等问题,基于此他提出出版新型的哲学普及读物、加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合作,以此来保证教师能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10]。赵君心认为儿童哲学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的水准,他们需要转变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身份,应该适当的发问,推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11]。刘冠华通过分析幼儿教师在儿童哲学课程中的各种表现,发现教师们大都缺乏儿童哲学教育基本素养,并指出儿童哲学教育教师该如何提升哲学素养,以保证幼儿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12]。

关于教材,随着儿童哲学教育课程逐渐进入学校课堂,对于儿童哲学教育教材的选用也由对经典教材——IAPC 小说翻译转为各学校自行研发校本教材,如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中国儿童哲学》教材[13],上海市六一小学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了关于儿童哲学教育的数字教材[14]。

关于教学方法,儿童哲学教育以构建哲学探究共同体(即群体探究)为主要方法,其教学程序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让同学们组成探究共同体一起阅读材料;其次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民主的方式选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杨小玲指出,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对话学习法”[15]。张丽倩指出,探究共同体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是论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即儿童对于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视角;其次是对话具有逻辑性,即儿童的语言表达应该逻辑条理清晰;再次是对话具备结构性,即儿童应该具备善于追问和反思的能力;最后则是团体探究,儿童成员之间能够条理清晰的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16]。

综上,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的教师群体应当正视并反思自身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如自身的哲学知识储备、哲学思维能力等是否足以支持和维护儿童善于求知的自发性,只有教师群体做到自省反思并改变,才能为已经或即将到来的儿童哲学教育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国研究者力图跳出李普曼的哲学小说或哲学故事的教材框架,努力探索,编制适合我国儿童学习的哲学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形态。教学方法以对话教学为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需要高度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探索

儿童哲学教育起源于西方,在认识、了解、引进、消化与创新的过程中,关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是学界亟需解决的难题。由图3 中“中国化”“实施策略”“校本课程”“传统经典”“六一小学”“云南昆明路”等关键词可看出,学界关注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开创本土化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模式。相关学者发表的观点如下:骆明丹认为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究,可以使儿童对经典有更深的理解,将哲学伴随传统文化内化于心[17]。田思雨指出儿童哲学教育在我国具体研究及推行过程中只受到小部分人的关注,将该问题归因为是由于儿童哲学教育的后显性与自上而下的推行模式所致[18]。

综上,学者们不仅从儿童哲学教育引进的态度以及推广的局限性对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实践进行分析,还从课程内容方面提出关于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在实践中应如何改进的建议。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关注度也不高。

四、研究趋势展望

运用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Burstterms”,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图4)。

从图4 发现,自2005 年起,学者们的研究中关键词出现频数最多的是“李普曼”,

图4 中国2000—2020 年儿童哲学教育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前文可知李普曼是儿童哲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可见此时学界更多的是以李普曼的思想为基础对儿童哲学教育进行探究。2007 年文献中又突现关键词“儿童哲学”,不再拘泥于仅仅对儿童哲学教育创始人的思想进行分析,继而转向关注儿童哲学教育的内容或方法等。2012 年突现的关键词为“儿童”,此时学者们对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儿童与哲学分开,探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2019 年至今,突现的关键词为“儿童哲学教育”,学者们对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学校课堂之中,不仅将其作为一种思想进行传递,更是作为一门课程进行传授。由此可见,学界对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在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结语

儿童哲学教育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以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今,研究者需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关于儿童哲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理论联系实践必不可少。关于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可以建立U-S 模式去深入探究。教师自身的哲学思维和素养并不达标,会对儿童的哲学意识培养产生一定的阻碍,而若由大学内的教授学者们深入到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用理论思想去指导一线教师们开展儿童哲学教育,则更有利于教师们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发挥;其次,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传播有待加强。大多数人仍认为儿童哲学教育是舶来品,一些地方学校甚至以儿童哲学教育作为其学校特色课程进行宣传,究其原因,是我国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推广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或者说是我国对于儿童哲学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加大儿童哲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如在各地教育组织或机构举办实践经验宣讲会、分享儿童哲学教育相关成果等,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儿童哲学教育;最后,打造中国特色儿童哲学教育势在必行。虽然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已从理论走入实践,进入到学校课堂之中,但依然是以国外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基础,我国学者可以依据本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进行创造性研究,提炼出专属于我国儿童哲学教育理念,开展具备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使其走出国门,对其他国家儿童哲学教育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哲学儿童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菱的哲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