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我在祖国北部边疆走基层

2022-04-19马维维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伊玛鱼皮赫哲族

□ 马维维

除夕夜,穿起民族服饰“烧包袱”,大年初一五更时,开始包起“五更饺子”,供祭“别布玛发”(三世祖先)与“五码子”(诸神画像)以祈神佑。待到初一早上,再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鱼皮、兽皮等服装,晚辈在叩祝长辈安康后,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这一系列热闹的特色活动发生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这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春节又叫“旧历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

我的这篇稿件《八岔村摆上全鱼宴》,刊登在《经济日报》虎年正月初三的“新春走基层”专栏,这一天的主题是“文化过年”。我在赫哲族聚居地采访过几次,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写下过只言片语,不过从那些采访中我了解到,春节是赫哲族最重要的节日。所以这次刚一看到这个主题,我立刻就选定了赫哲族的春节民俗。

一路跋涉:在八岔村感受精神物质和文化传承

在高铁、高速越来越方便的今天,到八岔村属实不易——从哈尔滨坐高铁到佳木斯,再换乘每天一趟的绿皮火车到同江市,最后从同江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看到这个村子热闹的过年场面,满身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

每逢过年,赫哲族的老年人会聚在一起,相互敬酒,并请令人尊敬的伊玛堪歌手说唱、讲故事,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听赫哲族老人讲,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伊玛堪就是他们少有的娱乐方式,晚上几家人一起聚集在伊玛堪歌手家中,喝着用炒焦的小米泡的水,听伊玛堪歌手唱着那莫日根的故事。八岔村传习所老师吴桂凤告诉我,如今生活富裕了,娱乐形式多样化了,但伊玛堪还是庆祝节日的必备节目,每当熟悉的曲调响起,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会舞动双臂,动情歌唱。

采访中我逐渐了解到,在赫哲族,这种精神传承和物质文化传承是齐头并进的。赫哲族又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和狩猎曾经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在赫哲族人眼里,鱼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可以做美食,鱼皮可以做手工艺品、鱼骨做挂件挂扣、鱼松成热销食品、鱼刺作为配饰、鱼鳞加工成画……昔日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从全鱼宴,扩大到跟鱼有关的文化全产业链。

怎么样讲好这个产业链的故事?还是从小处着手。在多番沟通下,我找到了村里的致富能手王海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创办的海珠手工艺品合作社在春节期间还带领本村妇女做鱼皮画。王海珠告诉我,鱼皮画和鱼皮手工艺品已经成为八岔赫哲族乡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赫哲族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见证。

三天的采访,形成了一个短小精炼的走基层稿件,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经历却颇为丰富:春节期间,在零下30摄氏度的祖国北部边疆,透过黑龙江与邻国隔江相望,身边是少数民族别具特色的节日庆祝——也许这种新春走基层的场面以后不会经历很多,我想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纪念。算起来,这也是我们驻站记者的优势——在日常采访过程中,对所在省份的情况即使做不到了然于胸,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一个选题中,迅速、准确地找到突破口,从而形成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稿件。

另一个故事:零下30摄氏度的巡视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经济日报社编委会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活动刚开始,就拟定了报道方案,配合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以微观视角生动展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报道内容从乡村振兴到疫情防控,从岗位一线到企业生产,从文化旅游到冰雪运动,报纸和新媒体“两条腿走路”,让我们的采访报道有了主心骨,有信心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黑龙江省不仅少数民族多,这里的边境口岸城市也很多,我的另一篇“新春走基层”稿件,就跟中俄边境有关。从同江市沿着黑龙江逆流而上,就能到达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

来到黑河市的这一天,刚好是“四九”天,气温零下30摄氏度,在室外步行没一会儿,眉毛、睫毛就都是白霜,口罩里也因为哈气湿得难受。远远看到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犹如一条红色卧龙横跨在中俄界江黑龙江上。黑龙江黑河边境管理支队大黑河岛边境派出所大桥警务室新警赵镭和李鹏是我这次的采访对象,彼时他们正沿着桥面巡视,通过望远镜查看桥下江边的道路,关注着大桥周围的一切变化。

中俄黑龙江大桥是中俄边境上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全长19.9公里。2020年4月15日,黑河边境管理支队大黑河岛边境派出所民警进驻,成为了大桥的“守桥人”。沿着大桥周边巡逻一圈之后,赵镭和李鹏回到执勤方舱,李鹏在电暖气旁边暖手,赵镭则在监控屏幕前进行视频巡视。趁着空闲,赵镭告诉我:“我们正常的勤务是两班警组轮流上桥执勤,每班3人,连值两天。今天是我们警组的第2天。”

大桥周边地势开阔,桥上的温度要比黑河市区还低五六度。执勤方舱的位置距离桥头有1公里,记者跟着二位警察走了个来回,直感觉锐利的北风径直朝脸上刮来,就像刀割似的,特别疼。而在这里执勤的警察们,每天取饭、如厕、巡逻等都要如此往返,每次来回至少半小时。

每天伴随着这些守桥人的,就是长长的大桥和浩瀚的界江。勤务间隙,赵镭最爱举起他的相机,拍摄大桥的朝阳,大江的落日,栏杆上的五星红旗,还有和国旗颜色一样火红的大桥栏杆。

29岁的赵镭告诉我,他是福建莆田人,之前在福建省福清市一个海岸派出所工作。2019年公安现役部队改制时,他被分配到黑河边境管理支队大黑河边境派出所。在外人看来,大桥警务室孤寂、寒冷,能坚持下来十分不易,然而赵镭却非常喜欢在这里执勤。

“在之前的派出所工作,国界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现在,每天守着国境线,就像在家时每天守护着母亲,那种感觉很神圣。”赵镭说,这里是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道关口,责任重大,“今天是我们守卫大桥的第645天,这个春节,我还在这里坚守,边境稳定了,大家才能过好年。”

一点感悟:走好基层诠释“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践行“四力”,既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而新春走基层,就是对“四力”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走基层首先就是要“走下去”,要勤走、会走,真正走到基层、走进群众,同时要用眼力去观察、发现、分析新闻,用脑力去思考、辨别新闻,最后,用笔力体现新闻,以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新闻事实,不虚不假、不贬不夸。

当下,经济日报社编委会提出“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从记者角度讲,说到底就是要践行好“四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报社已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一大批优秀的同事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报道。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提升报道水平和质量、实现职业生涯成长和突破的机遇。这种氛围鞭策着我加强学习、提升实际学习效果,向优秀的同事看齐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

2019年,我被报社分配至黑龙江记者站工作。两年多的时间,我在祖国的最北方,采访了众多为党、为国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采访了众多朴实无华的工人、农民。两年多的时间,每一次采访对我而言,都是走基层,我见证着祖国北部边疆的发展变化,看到的是人民的安居乐业,当然这些都让身为一名党报记者的我无比振奋和自豪。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优秀模范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他们用对事业的坚守、对家国的情怀和对人民的忠诚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伊玛鱼皮赫哲族
鱼皮画,指尖上的猎鱼文化
凉拌鱼皮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赫哲族
扫地出门
对不起,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