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19古林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双减政策

古林海

【摘要】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灵活,并将其引向创新,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对实施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进行了思考和探究,期望通过训练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开放设计;问题意识

2021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是在减轻负担的同时保证质量不降低,这就对课堂效率的提升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极少有培养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甚至是提出问题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很少真正发挥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都得不到发展。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学生在大型的考试,比如,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面对着比较灵活、贴近生活的问题显得办法不多,成绩不理想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哪怕不完全正确或是不够完整,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并想办法组织其他学生来尝试帮他分析或是解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有可能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会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成功的体验。而且,可以预见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会提问题,他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的训练,当然也会越来越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下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教学中多采取一些开放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很多时候,学生都觉得数学的学习比较难、比较枯燥,因而也就不喜欢去想。即使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讲,虽然他们也学,但是也大多是“教师讲多少就是多少,教师讲过的可能就会,教师没讲过的就一点把握都没有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必须要想办法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肯主动去想才行。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多采取一些开放性并且有一定梯度的设计,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如,在二次函数的复习教学中:

图1

问题:如图1,是某个二次函数y=ax2+

bx+c的部分图像,对称轴为直线x=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出什么结论?

在这里,笔者的第一个目标是想通过图1,让学生结合函数图像复习a、b、c、△的取值范围与函数图像的哪些要素相关,但是笔者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而是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去积极思考。笔者课堂上通常都是提出问题后,先给一些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分组去自由讨论,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分析,当堂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得出的结论有很多就是教师想直接呈现给学生解答的,但是这样设计肯定会比直接让学生解答的方式,学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如果长期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灵活性、学习效果肯定更好。后来,笔者再把问题深化:请结合图像判断:(1)a+b+c;(2)a-b+c;(3)8a+c与0的大小关系。学生除了(3)感觉比较困难外,(1)(2)都基本能轻松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去做。比如,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写下来并尝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家长、学生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最后在课堂当中做一个简短的汇报。

二、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敢于提问及质疑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在课堂上面不要搞“一刀切”,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活”而不乱,要微笑面对学生,对学生给出的各种说法要给予宽容,学生答错了充许重答;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只有打消学生的害怕心理,让学生参与进教学的过程,教学才最有效。 同时,学生如果喜欢教师,就会非常乐意按照教师的指引去学习,真正做到学得轻松、教得愉快,教学相长。

三、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一般都会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如果学生通过思考都觉得有困难,没有办法解决的话,一般教师这个时候就会直接告诉学生了。但事实上这个效果不太好。因为学生这个时候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当时听懂了,遗忘速度也会很快。而且以后碰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没有教师提点的话仍然可能是无从下手。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成绩也都很不错,上课跟他讲的问题他都会,由于他对数学也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后他也拿些其它数学题来问笔者,而笔者都一一给他回答了。他每次也都能高高兴兴地离开。但是当时有一点笔者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次的考试,包括大小考他都是处在中游或是成绩起伏比较大。其实在平时,笔者给他讲过的问题中有很多跟考试的题目都是同类型的,但是他考试的时候就偏不会。后来笔者才想明白,他其实还没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教师一点拨他就会,但是那不是他的。所以,真正碰到了类似的,要他独立完成的问题的话他就一筹莫展了。因此,课堂上“教分析”“教想法”,实现从知识到思维过渡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在证明“等边对等角”定理中: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习惯直接告诉学生先作一条辅助线,再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表面上很快就把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学生的隐藏的困惑远远还没有解决。比如,为什么辅助线要这么作?还有其它作法吗?怎么想到要作辅助线的?怎么想到用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等,这就是结果性的教学。那怎么办?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其实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已知条件是边相等,要证角相等,那么我们学过什么知识与角相等有关的呢?学生就会联想平行线性质定理,还会想到对顶角相等,全等三角形對应角相等这些知识;(2)接着,教师再次引导观察:图中与这两个角相关的线有没有平行线?没有!它们是不是对顶角?不是!那么就只剩下证三角形全等了;(3)教师再次追问:证三角形全等需要出现两个三角形,目前只有一个,怎么办呢?只能考虑作辅助线;(4)那辅助线怎么作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尝试一下,发现有很多种情况都明显不合理的,比较合理的作法是作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进行过程性教学,学生的困惑就能解决,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增强,思维就能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会一天两天就见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培养,不断创新开放设计,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炳伟.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缺失归因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2]马福元.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8).

[3]李忠平.培养问题意识 提升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9(1).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