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文化符号的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

2022-04-19毛绮余正勇陈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乡村民宿文化符号乡土文化

毛绮 余正勇 陈兴

摘要 采用DEIS模式方法,通过文化挖掘、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和地域文化意象4个方面对成都乡村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了成都乡土文化符号体系,进而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2个层面探讨对成都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方法,为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村民宿;文化符号;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7-0200-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7.0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Home-stay in Chengdu Based on the Symbols of Vernacular Culture

MAO Qi, YU Zheng-yong, CHEN X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Sichuan 610059)

Abstract Using the DEIS model method, through the four-in-one design idea of cultural mining, image derivation, symbol introduction and landscape expression,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Chengdu was analyzed and combed from four aspects: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for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cultural image. On this basis, the vernacular cultural symbol system of Chengdu was refined and constructed, and then the landscape expression methods of Chengdu village home-sta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home-stay.

Key words Vernacular culture;Village home-stay;Cultural symbol;Landscape design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成为乡村休闲度假的重要载体。乡村民宿不同于一般的住宿设施,其本身依托原真性乡村聚落与环境,承载着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是乡土景观的重要表征空间,对乡村空间的重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乡村民宿发展,不仅关系到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而且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乡村民宿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键在于对乡村民宿内涵与核心特征的把握,其中,地方性与乡村性表征是首要因素。这要求乡村民宿的建设和发展要立足其所在的土壤,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因此,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需要系统把握当地的乡土地域特点与文化特征,将乡土文化演绎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体现在景观中,并在演绎过程中创新方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实现繁荣振兴[1]。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域,拥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与人文特征,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样板区域之一,亦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发展驱动下,民宿发展十分迅猛。2019年成都获批增列四川省第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就得益于大青城山区域以乡村民宿为代表的体验型住宿业态的支撑。然而,在乡村民宿发展迅猛的同时,同质化现象也较为普遍,大多数民宿对地域特点及文化特征的把握较为缺乏,在民宿的景观设计上缺少对乡土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近年来,对乡村民宿与乡土文化回归构建方面的关注持续上升,研究视角逐渐向乡村民宿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拓展。研究普遍认为乡村民宿所表现出的乡土地域性、乡俗传承性、乡风休闲性、乡情人文性等属性是地方文化所赋予的,而民宿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实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回归与构建[2-3];乡村民宿发展应根植于现代性和传统性,以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筑改造与环境资源的结合展示乡村原生意象和乡土特色,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有助于游客找到地域歸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丰富情感体验[4-6];地域性的乡村民宿唤起了乡村居民对传统建筑、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彰显了当地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促进了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7]。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对国内的乡村民宿设计构建进行文化批判,借鉴国外视角,将MJT Mitchell的“图像理论”和Martin Jay的“视觉体制”引入乡村民宿阐释批评中,评判了乡村民宿简单的“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倾向,强调了故事性、人文性精神空间营造的重要性,为乡村民宿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人文性的反思[8]。笔者采用DEIS模式方法,即文化挖掘、 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对成都乡村民宿基于乡土文化表征的景观设计进行探析。

1 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

从概念内涵看,乡村民宿是地方居民利用闲置房屋为外来游客提供观光体验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风土习俗、乡野生活的服务产品,通过整合建筑、景观、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搭建了一个可观可赏可体验的乡土性住宿空间[9];从发展本质看,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顺应市场需求创新的产品模式,这样的产品模式更加注重地方文化异质化内容的优质供给,从而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需求;从发展方式看,乡村民宿更像是基于地方异质文化本底的产业创意性实践,助推甚至引领着乡村文化创意的发展,其整体包含外在建筑形式、技艺、材料的创意结合与艺术表达,内在文化内容与主题的故事化、场景化的创意构思等。综合而言,乡村民宿是承载和表征乡村地方性,融合乡土环境、建筑、产业、工艺、习俗、物产等符号要素于一体的乡村创意空间与文化综合体。

因此,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应基于对地域乡土文化的梳理和理解。作为人地关系产物的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呈现,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主要包含农业形态、聚落形态、地域文化意象等重要方面。

2 成都乡土文化特征

2.1 自然地理环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整体属于川西北高原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地、平原和丘陵地貌,占比分别为32.3%、40.1%、27.6%。西部的龙门山区海拔最高点为5 364 m,中部的成都平原最低海拔仅387 m,东部龙泉山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为500~1 000 m。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受地形影响,气候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6.4 ℃,年均降水量900~1 300 mm,年日照时数1 100~1 400 h。成都气候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此外,成都区域内水系发达、河网纵横、植被种类多样。

2.2 农业形态

成都自2 500年前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农业形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以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为优势特色。另外,作为国际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和我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观光休闲农业亦具有雄厚基础和特色优势。当前,成都农业发展格局中,东部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西部区域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这也是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南部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北部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部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

2.3 传统聚落特征

基于成都优越的山川地貌环境、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分布有大小不一的乡村聚落,这些聚落形态在历史上主要有庄园、村落、林盘这3种模式。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与土地制度、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聚落形态逐渐演变形成了如今的川西林盘[10]。川西林盘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的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乡村院落空间。其中,竹类植物是构成林盘中的主要植物,竹类植物和成片的树林构成了成都平原独特的田园风光。川西林盘也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小的林盘只有几户、十几户,大的林盘达到上百户人家。这样典型的生活型态和建筑形式在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和演变中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烙印在川西民居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川西民居[11]。

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川西,其民居特点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排水等方面,也造就了川西民居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造型轻巧秀丽,结构常采用木穿斗式构架,颜色朴素,基本为灰白色调。川西民居作为四川独有的一种建筑方式融合了川西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符号。

2.4 地域文化意象

通过对成都地区文化脉络的梳理,其地域文化体系主要包含古蜀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三国文化、儒学文化、公馆文化、古道驿道文化、客家文化、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编文化、红色文化。其中,不同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共生,共同呈现出一些主流的地域文化意象,主要体现为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诗书文化、民俗文化。

3 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

3.1 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景观的设计对协调建筑与环境有重要作用,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要着眼于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将乡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通过创意的设计和重构,展现独特的景观,体现地方文化之美。

3.1.1 秉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整个设计力求将地方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与现代环境美学融入乡村民宿景观设计当中。

3.1.2 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中有规则式的园林绿化景观,也有生动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然式园林景观。

3.1.3 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宿的形式、材料的选取、现代设计的手法要体现出现代川西民居的住宅特点,其特点源于传统川西民居。在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中,进行不同功能的合理设计,既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又能展示出川西乡土文化特色。

3.2 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乡土文化符号体系

乡土文化符号是由乡村生活环境中抽象概念符号所构成,这种抽象符号通过可感知的事物现象传达给人特定的信息。正如景观设计的本质也是通过构建可感知的事物现象营造人类休憩生活境遇,同时传达给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乡土文化符号的提取是指通过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特性,将乡土空间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总和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进行提炼,并用文字、图像、颜色、纹样、形状等视觉信息传达出来。通过采用近似、变形、解构、排列重组、借代、夸张等衍生手法将乡土文化符号运用在民宿的建筑物、铺装、植物配置、装饰等景观元素中。基于此,成都乡土文化符号衍生体系如表1所示。

3.3 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3.3.1 传承地方文化。

3.3.1.1 保留川西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对川西民居建筑特色的传承,重在把握乡村民宿建筑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用泥塑封闭围墙和土墙石灰浆套白的墙面是传统民居采用原材料塑造墙面的做法;通过全木结构建造的房屋,可以突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在砖木混合结构中,砖硬朗的冷灰色特点和木柔和的质感相结合,不同于城市中由砖砌筑的生硬建筑,富有历史文化的特质。在建筑造型方面,屋顶造型可以使用富有特色的翼角和小青瓦双坡屋顶;同时,各种屋顶的组合可以丰富多样,如大小屋顶组合叠置、逐层跌落的屋顶以及草木屋顶的组合运用等。建筑色彩方面,宜以原材料朴素淡雅的枣红色、褐色、灰白色色调为主,外墙大部分刷白或者保留土墙颜色或砖墙的青灰色调,屋顶以青黑色色系为主。

3.3.1.2 装饰元素的应用。

传统的板门、格门、三观六扇门等门构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民宿设计中,朴素却端庄大气。许多装饰细部如砖雕可以运用在地板石砖的雕刻中,精致独特;木雕运用于家具陈设、外墙装修、门窗等装饰中;瓦片垒叠的中花装饰,材料主要为瓦片、木材、石砖的漏花窗。还可使用对联匾额作传统装饰,运用碎石、瓦片、青石砖的组合铺地。

3.3.1.3 灵活的空间布局。

室外空间处理上,工字形连廊围合形成天井,下设花池座椅,或将植物、假山、流水引入庭院,既分隔了空间,又有动静结合,形成观赏性,增添审美情趣。

室内空间处理上,将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使用“借景”手法,如将墙面改为落地通透的透明玻璃,以便客人进出时可将视野延伸到室外。照明的处理上,适当地采用壁灯来照明,可以突出空间立面的装饰性且消除压迫感,让室外的景观融入室内环境中,增强室内外空间及景观的联系性。在材料质感上,室内空间多采用木造的情景为主,从木制桌椅到梁柱,以及大面积使用木地板,给人休闲舒适的感觉,营造乡村朴实的氛围。

3.3.1.4 植物的景观运用。

秉承四季有景、因地制宜的植物设计原则,以丰富植物配置为主要思路,根据地域景观和谐搭配,与民宿主题意境需求点缀植物,结合川西文化底蕴,体现植物文化符号,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成都,适合常绿阔叶林树种生长,竹子在川西地区分布广泛,并且作为川西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高洁、正直的象征。基于这样的特色,以绿色作为主基调,配以竹类植物的栽种,配置于民宿后院、前院或沿墙周围。如将琴丝竹、青丝黄竹在前院中丛植或列植点缀,以竹为魂,植竹成韵,与其他景物结合营造出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意境;在后院中成片种植则形成曲径通幽的幽深意境。孝顺竹、凤尾竹作为绿篱景观种植。植物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有造景作用,还应表现时序景观以及形成地域景观,因此不仅要有竹子等常绿乔木的种植,还要适当配置落叶乔木如银杏、红枫、鸡爪槭、玉兰、碧桃;水生植物如睡莲、荷花;灌木如蜡梅、月季、杜鹃等植物的搭配,不仅丰富了植物景观,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植物习性、花期、色彩,栽植意向归纳如图1~2所示。

3.3.2 创新地方文化。

3.3.2.1 装饰细部与现代审美结合。

①传统装饰元素转换运用。

将传统川西民居装饰元素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形式,用符合当代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表2)。

②提取并组合运用文化符号。

提取能够代表地域文化核心内涵的文化符号,在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进行组合运用,通过重组、变形等手法组成新的设计形式。

③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表现方式。

传统民居建筑因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材料一般取自当地的天然材料,主要有草类、树木、泥土、黏土、砂子、岩石等。这些材料虽方便获取,且经济适用,但是取材过程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而景观设计中需要研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传统的装饰元素(表3~4)。

3.3.2.2 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结合。

传统材料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材料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主要有木材、砖、瓦、泥土、茅草、竹等。现代材料主要包含混凝土、钢材、玻璃、砂、砖、塑料等。现代材料在乡村民宿中的运用往往能达到与传统材料不同的表现效果。乡村民宿的创新应在保留原有传统建材特有的元素基础上,在尊重历史形态的前提下,大胆地运用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表5)。

3.3.2.3 符合现代空间需求的营造手法。

(1)营造过渡空间。

传统的川西民居多注重设计自家宅邸的内部空间,庭院空间常作为观赏空间的作用,如植物景观、水池、假山。人较少能参与空间的使用,与庭院空间的互动单一。现代民宿设计的过渡空间与内外空间应有良好的衔接,增加人与空间的互动形式。

(2)简捷的空间划分。

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分隔明确,住房、厅堂、庭院、次要空间等都按需求分隔在既定的位置。现代民宿的功能空间主要划分为会客厅、卧室、厨房、主人起居室、庭院空间,各个空间流线宜简单不复杂,没有传统民居中明显的主次之分。对比传统川西民居较为封闭和隔断的空间,现代民宿中的空间应隔而不断,灵活多变。

(3)充分利用空间借景。

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体验紧密相关,因此在设计中要能恰当地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巧妙的手法将乡村景观与乡村民宿联系起来,創新地运用窗、出挑、檐廊等传统借景手法,使人能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周边的田园风景,并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空间需求。

4 结论与讨论

乡村民宿是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创意空间,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应体现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核心是对乡村地方性的表征。首先应基于乡村地域系统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地域文化意象进行梳理和提炼,进而建构文化符号体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应突出主题特色,融入乡土景观,主要表达乡野氛围,避免照搬各种园林要素,不宜一味营造中式园林的意境。

成都的乡土文化承载着“天府之国”的底蕴,以农耕和田园表征为主体,以川西林盘为主要的聚落特征,川西民居建筑特色明显,同时地域文化多元混合,区域性文化特色较为突出。因此,成都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应将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表达,丰富景观样式,增强不同区域乡村民宿景观的识别度高,避免出现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 陈琬琦,香银元.文旅农融合视角下莫干山乡村民宿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160-162.

[2] 张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37(3):114-121.

[3] 冯柯,王美达,吴存华.文化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秦皇岛市北戴河村艺术村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128-133.

[4] 祝磊.论乡土文化视域下乡村民宿设计:以金寨“八湾堂”民宿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2):70-74.

[5] 丁奇,聂紫阳.乡土保护视角下乡村民宿空间的营造策略:以浙江省传统村落民宿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6):87-91.

[6] 张腾月.地域文化对民宿设计的影响:以河阳村民宿项目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7] 邹钖.情感体验下民宿乡土文化的表达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8] 李蕾蕾,张煜.乡村民宿“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的视觉批评[J].装饰,2019(4):22-27.

[9] 龙飞,刘家明,朱鹤,等.长三角地区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38(4):950-960.

[10] 郭泽文.传统川西民居改造中的现代设计表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11] 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乡村民宿文化符号乡土文化
海南省发展乡村民宿优劣势评析
关中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