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2022-04-19王伟

高教学刊 2022年9期

王伟

摘  要:新时代提升高校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把提升文化自信教育作为思政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探究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纳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以实现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时代工程;理论信仰;力量源泉;伟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163-04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of overal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take the educ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an important task,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power sourc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should bring Marxist theoretical confidenc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d revolution cultur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goal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 time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beliefs; source of strength; great practice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的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并伴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探究人类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与前途命运无不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前景走向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坚定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科学阐述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把文化自信上升到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战略全局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高校肩负着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引领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其中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培养大学生确立和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是对其他“三个自信”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其他“三个自信”功能上的拓展和提升,可以说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在要求,是“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界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其中的有机整体,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发展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高校能否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标志。提升高校文化自信,既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当前多元文化思潮方兴未艾,各种思潮在高校交织,对青年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日益明显,如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高校文化自信,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提升高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发展的时代需求。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可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对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诚然,文化建设已成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发展的重要一环,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提升高校文化自信不仅对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关键。推动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根基,是弘扬爱国主义、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和时代工程。

第二,提升高校文化自信是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的重要基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逐步增多,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日益复杂,斗争依然严峻。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令人震撼的世界奇迹,愈发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增长,但仍然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消极言论的诋毁和污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和困难不容忽视。高校作为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在加强和保护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肩负起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的使命,培育青年学生爱国主义信仰和民族文化归属感,增强青年学生辨别正确价值理念和抵御消极思潮的能力,不断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感,用民族自信筑起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

第三,提升高校文化自信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可以担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加重,愈发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面对当前国外多元文化价值思潮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本国文化底蕴不够自信,甚至知之甚少,容易失去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定力。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与社会集体意识的统一性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主力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升文化自信的新要求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3]”这种“理直气壮”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政理论课地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在培育青年学生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引领功能,提升青年學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青年学生确立文化自信。

第一,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导向功能。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导向功能。文化是社会前进的有力号角,代表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时代风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内心世界,不断影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为更好发挥文化自信的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新时代国情、世情的变化,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提升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认同为导向,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力量,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热情和动力。

第二,牢牢坚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在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统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出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体系,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自觉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三,深入推进文化自信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全过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实现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就要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高校思政工作新体系,将教学目的、教学安排、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构架于同一体系之中。通过对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增进青年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态度,逐步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程被动接受的消极心态;要在教学方案实施中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理性辨别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要善于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文化自信的内涵教育贯彻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努力构建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教学整体,实现文化自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充分融合。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高校思政理论课担负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要自主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理论课全过程,发掘文化自信丰富的内涵,探究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因此,加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根基与强大的底气。

(一)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指引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尽管时间已过百年之多,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真理依然闪烁着光芒,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一往无前。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起便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进的理论指引和理想追求,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征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活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形成与时发展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成果。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无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还是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被动挨打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变。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坚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贯彻教学全过程,引导高校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通过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把个人梦想与伟大中国梦统一起来,以主人翁责任感肩负起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二)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也是因为我们有着从未间断、不断发展的文化血脉。中华文化不仅有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同时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发展性和强大的修复能力、生命力,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持自身基因优势同时中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炼民族文化成果的精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还是在抗洪救灾的危难时刻,中华民族无不显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让整个国家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服输、不认输、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敢于奋进,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危难中转危为安。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答案,为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任由时代变迁、国际局势复杂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都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文化基因,坚定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精神支柱:红色革命文化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不仅开启了物质力量上的由弱变强的历史转变,而且实现了精神上从被动落后转为主动进取,民族力量得以重新凝聚,民族自信得以确立。在反殖民侵略、追求民族复兴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无数鲜血和生命书写辉煌的革命历史,孕育出鲜明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使党的团结统一有了思想根基,让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有了价值引领。历史是最好的教材,讲好红色革命历史,方能讲好中国精神。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向世界展现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大力提红色倡革命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熟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培育青年大学生无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不骄不躁、不气不馁,奋发上进,走好青年一代人的新长征路。高校思政理论课就是要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独有的红色故事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力量贯注于教学体系之中,同时又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再生、凝聚升华,实现红色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用革命文化讲好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敬畏之情,为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前进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升华,不仅传承了民族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科学把握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保持自身本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不断创造出体现中国人民勤劳奋进、鼓舞人心的时代楷模和先进模范,让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形成更加坚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标识。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美好需求,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筑牢青年学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研究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诚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思政理论课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自信。

(五)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被证明是科学的,最根本的在于其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作为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原点,从而突破了以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局限,找到了科学的方法,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将其一生都投入到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完善自己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是基于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进程,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来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发展,来自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正在以更加自信的态度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用行动和成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坚定信心。通过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国家的繁荣发展也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我们也必主动将文化的发展推向更先进的阶段,摆在国家发展格局和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国家的强盛发展筑牢文化发展的体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效互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大目标,离不开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既把握过去,也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国,也面向世界,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引领作用,构筑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根基。高校思政理论课就要深入挖掘和科学把握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承担起继承好、发展好中国文化的任务,要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自觉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化对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的认同和信心,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