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基于C2M背景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2022-04-19叶慧吴浩然

高教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育教学

叶慧 吴浩然

摘  要:如何利用云端平台完成教学任务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结合C2M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运用经验和“沉浸式教学”的理念,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精·互·同”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兴趣为驱动,通过设置相应教学场景、内容和形式等,实现定制化的在线教学过程。文章以江苏科技大学数学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成效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C2M;沉浸式教学;互联网+教育;平台教学;“精·互·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015-05

Abstract: How to use the cloud-platform to complete teaching task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2M in the field of e-commerce and the concept of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ode: "Perfect, Interact and Coordinate" teaching mode, which is driven by students' interest and realizes customized online teaching process by setting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cenes, contents and visualiz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verified by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m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C2M;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ternet+education; platform teaching; "Perfect, Interact and Coordinate" teaching mode

一、教學模式的发展与演进

中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范式,以“注入式”为主导,追求“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用心良苦,但学生仅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模仿,得到的“产出”也是千篇一律,即便培育出所谓的成功人士,也大多是高分低能,缺少应有的思辨能力。该模式更类似于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教学效率虽然较高,但“产品”本身缺少差异性优势,且竞争力不强。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启发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各种启发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具有主动性、 客观性、 发展性和互动性四个方面的特点。但由于“教师中心论的根深蒂固”和“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上的二元对立”等原因,相当一部分“知识传授者”对启发式教学内涵的理解失之偏颇。可见一斑,“启发式”教学模式虽然将教学中心转向学生群体,但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操之过急”和“不注细节”等问题,以至于学生本身未能很好地适应所谓的“启发”。当“翻转课堂”把学生“翻转”到恐惧甚至厌恶的程度时,“启发”也便失去了初衷。

“沉浸式教学”最早出现在“语言类”学科应用中,指让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既学习目的语又同时用目的语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出现是对圣奥古斯丁于公元389年提出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的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便应用在加拿大开展的法语沉浸式教学中。而随着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线教育”使得“沉浸式教学”的概念得以泛化,在“大数据+AI”融合的大趋势下,数智驱动下的新技术日益融入在线教学的今天,在线沉浸式教学成为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的课题[1]。三种现有教学模式对比见表1。

在线沉浸式教学以其深度的沉浸性、远程高效的交互性、优质的体验感以及高保真度而深受广大师生青睐,它能够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演进[2]。从模式比较上来看,概念泛化后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既延伸了“启发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循循善诱,又保留了“注入式”教学中教师的“匠心”,精益求精。

二、C2M的模式的提出与成功应用

C2M模式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以及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定制化、节能化与柔性化,运用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随时进行数据交换,按照客户的产品订单要求,设定供应商和生产工序,最终生产出个性化产品的工业化定制模式。根据定义并结合该模式实现的实际情况可知,C2M模式率先在电子商务领域得到运用和发展[3],随即由点及面,在现代制造业中掀起一片应用浪潮。C2M所涵盖的用户驱动生产的反向生产模式,成功打破原有的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将消费者需求直接反馈给供应商[4],从而有效地获取订单并降低成本。

相比于制造业,教育行业本身也是“制造”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商业模式“泛滥”、“知识付费”兴起的当下,“知识”俨然成为一种商品,而教师等人作为知识的加工与输出方,拥有着一定的议价能力。但同其他商品在市场中面临的现状一样,“供大于求”和“同质化”现象的威胁,使得原本“供应方”的“博弈优势”越来越小,甚至陷入盲目实施“价格战”的“囚徒困境”。

在“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各行各业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育行业紧跟电子商务领域的浪潮,在商业化运营的同时,提出平台的概念[5],同时涵盖“供应方”的“知识供给”和“用户”的“知识需求”,用“类中介”的手段去除冗余的过程成本。此外,随着C2M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应用,教育平台更是利用学习偏好“可追溯”的特点和“用户画像”“需求图谱”等工具的便利性[6],快速把握用户的“知识需求”,定制化地实现“知识供给”,从而完成“知识制造链”上的高效“闭环”。

三、C2M背景下“精·互·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精·互·同”教学模式理念

在C2M背景下,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叶慧教授以高等数学课程为切入点,组建包含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多学院学生在内的综合课题组,共同调查、研究并探索“精·互·同”教学模式,即进一步深化“沉浸式”教学的内涵,以定制化的思路创新模式内核,使“在线沉浸式”与“C2M背景”紧密结合,充分实现学生“远程交互”“深度浸入”“优质体验”的需求同时,用云端教学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提升可实施性。通过将“制造业”中“用户驱动生产”的反向生产思想融入教学模式当中,“精·互·同”教学模式摒弃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既有效避免了“教师主导一切”或“革新流于表面”的不良现象,又极大程度地解决了“沉浸”的成本压力,进一步提高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体验感,促进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在平台理念建设中,“精”指“精设教学内容”“精备多元教案”“精选教学方法”,即结合学生“定制化需求”丰富平台内容,精益求精;“互”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线上与线下互动”,即通过不同角色的互相了解,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实现“沉浸式”学习的目的;“同”指“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协同”“人文精神與科学素养协同”“思政引领与课程教育协同”,即在“定制化+沉浸式”的创新下,积极响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推进与创新的时代号召,努力践行“同舟共济、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二)“精·互·同”教学平台简介

“精·互·同”智慧教学平台是对“精·互·同”教学模式的实现,以知识需求方(学生)的需求为驱动,自主选择学习场景(章节、形式和状态等)并配置参数(预计时长、奖惩方式和监督形式等)。知识供给方主要负责对新场景需求和习得情况反馈进行监督和响应,及时满足新的定制化场景需求,并确保“定制化”和“沉浸式”模式的效果。第三方服务(技术人员)主要完成平台的日常运维和功能完善,负责对知识供需两端达成匹配后的技术实现。

“精·互·同”智慧教学平台登录页面分为学生端和教师端两种,辅助不同角色完成平台体验。学生端的“精模块”,包含“资料题库”“竞技乐园”“数学建模”三部分,均以学生的选择为依据,基于感兴趣的知识块搭建丰富多样的竞技场景,给予其沉浸的平台载体;“互模块”,包含“大树世界”“师生答疑”“积分排行”三部分,以“树”的形式展示不同知识点的热度与难度,并通过互动答疑、积分激励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平台内容更新方向;“同模块”包含“我的大数”和“大同社区”两部分,使学生自身把握学习进度的同时与平台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分享经验,点点成面。教师端则在常规教学平台基础上,加入“论坛”“竞技”等模块,以期通过更直接的接触明确学生的知识需求,精准把握授课方向,有选择地制作资料、习题等,从而提升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图2所示。

(三)“精·互·同”教学实践成效

“精·互·同”教学实践指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应用“精·互·同”智慧教学平台。下文依然以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叶慧教授团队在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精·互·同”智慧教学平台为例,浅谈一些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如图3所示。

1. 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显著提高

大学数学课程进行“精·互·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后,在江苏科技大学教考分离、流水阅卷的考评中,与学校理工科未使用“精·互·同”教学模式的平行教学班成绩比对后发现,实践教学班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对数学的态度发生较大转变,数学成绩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多次被评为A+级。如2016年叶老师所授高等数学班级总人数119,平均分82.54,没有一个不及格,其中90~100,39人,占32.77%;80~89,

47人,占39.49%;70~79,15人,占12.60%;60~69,18人,占15.23%。2020年叶老师所授高等数学班级共114人,35人90分以上,不及格仅有4人。

2. 学习态度积极、自主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进行“精·互·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后,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自主能力提升明显。学生迟到应该是令每个大学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但是,在使用“精·互·同”教学模式的高数课上几乎是不存在的。每次上课的情景是这样的:早上8点钟的课,早上6:30前五排已经满了,7:30只能坐最后一排了。学生在朋友圈发到:这是要打地铺的节奏啊。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明显。学省在宿舍买小黑板,将宿舍作为第二课堂。在宿舍里使用“精·互·同”教学平台进行单人挑战、双人博弈或多人竞技,在电子竞技中体会高等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收获感。

3. 良好品质养成、人文素养提升显著

“精·互·同”教学模式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勇于创新,更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数学,使学生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如在“讲议”“练议”“评议”环节,每个人都积极思考,学生能在“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间自由转换。此模式使学生团结互助、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及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学生能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能把数学和生活有效融合写出一首首诙谐幽默的创意化数学小诗来展现对生活的热爱与想象。如:圣诞节,他们能用数学知识点写祝福语:“幸福是可导的,时间是可微的,我对你们的祝福是连续的......”他们写出求极限的感受:变量如缕一点显,思缕不断浮云间。重要极限墨雾遮,洛必达展思绪佳。白纸淡墨轻月落,清风真相浅笑颜;学习积分后,他们写到:变化曲面旋转后,各类积分惹人瘦。面行过处坐标皱,桃花笑面不知愁。积分迷蒙难消透,铃声响彻空凝眸,难忘积分时常忧,且系柳岸三两舟。

4. 创新意识增强、思政融入意识加强

在“精·互·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在教学平台进行微试卷和微视频的创作上传,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经过训练学生在本科生创新项目或其他竞赛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另外,因为新教学平台里有思政模块,学生通过思政模块的训练,思政与课程融入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学生写过一篇“明世理于高数”的论文,也设计了一些课程思政的题目,如根据“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的谚语设计案例,通过贝叶斯公式的应用,证明“众口烁金”的现象。通过辩证分析判断众人说的真假,关键看评论的人是否相互独立。所以我们要理性分析,辨别真假,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5. “精·互·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社会广泛认同,辐射示范显著

“精·互·同”教学模式后,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普遍反映此模式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叶慧教授所在团队除了在理工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运用此模式后效果显著,团队其他成员也陆续在随机过程、数据结构、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大学英语等课程中使用“精·互·同”教学平台。

“精·互·同”教学模式全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以此模式作为主题“理工科高校高等数学‘精·互·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此模式使用后,授课老师深受学生喜爱,被媒体广泛报道。

四、结束语

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涉及多方面因素,引得历代专家学者研究分析,提出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关于教育话题的热度也从未消减,“寒门难再出贵子”“绩点为王”等问题更是掀起了全民讨论[7],可见“教育+”影响范围之远,而有关教育的改革始终在进行,永远在路上。后疫情时代,在“教学管理层面”“教学实施层面”“教学评价层面”遭遇三大认知门槛的教育行业,又将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完成自身的转型[8]?无论是基于科技的进步,还是囿于时事的要求,“在线教育”都将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教育的“商业化”也将成为发展的客观规律[9]。与其故步自封,或是因噎废食,不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思商业化模式的优势,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完成教育模式的优化。将知识作为商品的举措是否合理暂且不谈,但类比商品用“定制化”的思维去反映学生的需求,方便教师的“精准传授”,未尝不是一件省时节力,实现双赢的选择。同时,弱化师生的角色限制,加强对“知识供需”两端平衡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营造知识习得氛围,更好地沉浸于自己心仪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享受知识的沐浴——春风化雨,才应是教育最初的样子。

参考文献:

[1]黄音,毛莉莎,张小帆,等.基于数字孪生讲台的在线沉浸式教学体系分析与流程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1):51-62.

[2]毛军权.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动向、反思与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0(8):27-32.

[3]刘晓丽,王志勇.C2M电商平台价值共创过程及升级演化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20(22):127-134.

[4]陈丽娟.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工业4.0时代[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109-113.

[5]吴圣,杨婧,余小龙,等.MOOC商业化运营模式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4):83-84.

[6]黄太进,刘三女牙,李卿.“互联网+教育”的课程智能适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81-186.

[7]杨小微,张秋霞.盘点2020:基础教育的变革与趋势[N].人民政协报.

[8]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9]李颖.慎终如始,防范学术沉沦——读《大学何价:高等教育商業化?》[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119-124.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题解教育『三问』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