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苇绿水白洋淀
2022-04-19张映勤
1
人们知道白洋淀,多半是因为孙犁,他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其中《荷花淀》我读过多次,有些情节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水乡小苇村游击组长水生开会回来,决定明天一早到部队参军,水生嫂听罢,“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妻子依恋丈夫,心有不舍却又十分理解。水生嫂对丈夫爱怜关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划破手指这个细节刻画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孙犁笔下的白洋淀,恬淡平静,如诗如画,他极少描写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都是将重大的时代主题寓于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正是通过孙犁的小说、雁翎队的故事、电影《小兵张嘎》,白洋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华北平原这片水域在我的眼里充满了神秘、充满了传奇。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同样是水域,视水面的大小、深浅,就有湖、泊、海、洋、池、潭、泡、塘等等不同字眼。淀,依我的理解,是指浅的水洼、湖泊。水往低处流,洼地积水过多,长时间不退,就形成了淀。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生态湿地水系,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目前说是面积366平方公里,这是大致的常态水域,需要人为地控制调节,保持一定的水量。白洋淀为退海之地,因地势的原因,最早应该就是一片大洼,雨水一大,四方注入,水深如湖,汪洋一片。赶上天旱少雨,风吹日晒,水面缩小,甚至干涸。有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的面积超过560平方公里,被誉为“水乡泽国”。
这些年,因为近,白洋淀我去过多次,都是在夏季。它虽不像江南的一些景点那么精致,那么富有文化内涵,但因为独特的自然风光而充满了魅力。它地处京、津、石腹地,相距三座城市均一百多公里,交通便利,淀泊密布,河流贯通,芦塘遍地,水草丰茂,生物多样,吸引了四方游客。
游白洋淀,乘小木船在淀中慢行最为惬意。芦苇丛中的水道,蜿蜒曲折,淀水粼粼,鱼翔浅底,水鸟云集。蓝天、白云、绿苇、青水、红荷、灰鸟,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淀与湖的不同,便是浅滩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它们犹如水上的绿色原野,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微风轻拂,烟波浩渺,清澈见底,蒹葭苍苍,淀水茫茫,扑朔迷离的芦苇荡,让人仿佛进入巨大的迷宫。船至幽深处,淀水随着光线的变化和深浅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颜色。水深阴影处,水或湛蓝或碧绿,两岸的苇荷花草以不同的色彩投入到水的怀抱,掩映其中,浓淡相宜,水中的倒影如同彩缎轻舞,画卷慢展,让人竟不知是景在水中,还是水在景中。水浅光照处,淀水清澈,洁净如洗。伴随着不紧不慢的桨声,四外传来啁啾的鸟鸣,在清幽、静谧的大淀中,这声音清脆悦耳,空灵回荡,此起彼伏,有如天籁。身处此境,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观景,我以为还是自然的好,原始天真,和谐自然,不扭捏不造作,一经人为的修饰就假了。白洋淀虽然没有丰厚的人文景观,但我以为最好看的就是大淀本身,原始、天然、静谧、清幽。水草相间,葳蕤蓊郁,水道弯弯,曲径通幽,船动景移,远比单调辽阔的湖面要丰富得多,好看得多。船行碧波上,人游苇丛中,看过白洋淀,何必慕西湖。
当然,随着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白洋淀也开发出许多新的内容,荷花大观园、文化苑、沛恩寺、水围行宫、嘎子村、雁翎队纪念馆等等,游人如织,喧声如潮。这些人为的景点和建筑,多为吸引游客、增添项目而建,人们图个新鲜热闹,看一遍足矣。我以为,白洋淀的美,就美在自然,美在轻盈,美在和谐,美在幽静,如真如幻,浑然天成。
2
近几年,因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开发,白洋淀再次受到世人瞩目,它的沿岸近五分之四在雄安境内。决策者们当初之所以选址雄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保护白洋淀。
在确立新区总体规划之初,相关部门就充分考虑到顺应自然的科学因素,雄安新区依淀而生,依水而建,一座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未来之城与大淀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白洋淀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雄安的建设开发,新城未建,蓝绿先行。蓝即是指治理养护好白洋淀,绿就是打造几十万亩森林植被。如果说白洋淀是华北的生命之肾,那花草树木就是保护雄安的生命之肺。肾肺功能良好,直接关系到雄安,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健康。在新区的发展规划中,淀水与林地的空间占比高达70%,一道难得的生态屏障正在形成。
初春季节,我再次来到白洋淀,漫步在淀边长廊,驻足观望,但见水质清澈、明净透亮,一眼能看到淀底。当地的朋友告诉我,目前白洋淀的水质达到III类标准。这种变化我有切身体验,过去的水我是见过的,虽说不上浑浊,但绝没有现在这么干净。
过去的白洋淀周边散布着39个村庄,人们将生活用水、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水里,更有一些小企业、小作坊将工业废水注入其中,造成了水质的严重污染。这两年,管理部门为了治理水质环境,先从关停企业入手,将工业废水彻底禁绝。周边的村民能搬迁的搬迁,政府异地安置,新区城内成片的安居楼拔地而起。实在无法搬迁的村民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一村一策”,专项治理,103个淀中村、淀边村,村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户户管网相通,绝不让一滴脏水流入大淀。
为了治理恢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配合建设生态雄安、绿色雄安,当地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牺牲。离开故土,异地搬迁,村民们失掉的不仅是房屋土地,更是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是割不断的乡情、挥不去的乡愁,而这,绝不是经济补偿就能解决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千年大计,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们舍小家顾大家,纷纷告别了田园水乡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过去,白洋淀的水源基本上以雨水为主,华北缺水,上游的几条河流水量本来就不大,加上天旱少雨,为了自身需要,建闸拦坝,河水分流,用于灌溉。最多的时候,白洋淀上游建有水库水闸143座,有限的水源被拦截自用,上游活水很少注入淀中,加之淀区周边用水量日益增加,造成了白洋淀多次出现干涸的情况,最为严重的1983年7月至1988年7月,五年时间大淀无水,淀底土地裸露,种上了庄稼。周边的渔民摇身一变,成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夫。那年月人们习惯了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有了地才有粮食,才能活命,白洋淀自生自灭,有水没水全由上天决定。如今,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开发,白洋淀的水源得到了根本保障,除了上游的几条河流,黄河水也从山东调入,多方补水确保了淀中的充足水量。自2018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累积调入的水量达到26.6亿立方米,使大淀的正常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水域面积在270平方公里左右。
退耕还淀、多方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白洋淀的水源问题。不仅仅是白洋淀淀区,全流域都提升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河北省排查取缔的“散乱污”企业超过三万家,全流域修建的污水处理厂多达84座,这无异于给白洋淀加装了一道道过濾器,让这颗“华北明珠”熠熠生辉,灿烂夺目。
淀泊本就是较浅的水域,白洋淀视水的深浅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淀泊143个,由3700多条沟壕连接,沟壕深广处就是航道,浅处水面遍布芦苇荷塘。雄安新区未开发之前,一些村民围堤筑埝,圈好鱼塘搞养殖,百淀之水,七零八落,有些淀泊水道淤塞,互不相通,严重破坏了水质。为恢复白洋淀生态,新区的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让大小淀泊通起来、活起来,他们组织力量,清理淤塞、疏通水道,使一片片水面相互贯通,自然流动。经过几年时间,最终形成了一汪活水傍雄安,城淀相融赛江南的景象。
如今的白洋淀,碧波荡漾,清澈澄净,成群的野鸟在不远处嬉戏觅食、繁衍生息,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四方良禽择木而栖。
水是雄安的摇篮,水是雄安的血脉,水是雄安的生命所在。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白洋淀之畔的雄安,各方英才一定会像这些珍禽异鸟一样纷纷飞临新区。
张映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500余万字。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