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中红色文创设计研究

2022-04-19冯鸣阳曹蕊

创意设计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思政课程文创产品

冯鸣阳 曹蕊

摘 要 新文科建设是高校推進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相结合是亟待关注的问题。以红色文创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多类型、多案例的剖析,总结出红色文创设计融入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的思路,即从教师队伍、教学过程、校内外合作及产品影响力等方面展开推进。

关键词 新文科;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红色文化;文创产品

引用本文格式 冯鸣阳,曹蕊.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中红色文创设计研究  [J].创意设计源,2022(1):37-41.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Red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Art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FENG Mingyang, CAO Ru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disciplines. How to combine red culture with college art and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ssue tha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Taking r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s the entry point, the problems of art and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types and cases,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nto the art and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team, teaching process, coope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and product influence.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rt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d cul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纺织服装高校艺术史论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项目编号:2021BKJGLX122);2020 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东华大学“励志计划”(项目编号:LZB202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1.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特别强调,“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才能飞得平衡、飞得高”[1]。新文科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有着更加多元化的建设路径,致力于打破学科间的发展壁垒,以现代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导向,解决学科间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是适合国情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合新时代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2]。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以求同存异、互鉴共进、协同发展为核心准则[3]。建设新文科,必须充分考虑当下的时代背景、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文科的发展规律,在高校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跨学科间的交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完善各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与发展。

(二)艺术设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各学校应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配合好新文科的发展任务,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融入艺术设计的课程中,拓展知识内涵,提高专业素养。当前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设计”与“思政”分家

(1)专业内容交叉挖掘的力度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之间的联系较弱。当前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也引致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5]。但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教育受专业知识结构的限制,缺乏对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剖析,很少能为学生提供专业且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传授讲解。因此,艺术设计课程需加强对专业思政的深挖力度。

(2)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師之间未形成育人联动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两张皮”。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学校往往各司其职,但两者在彼此的专业领域内都存在不足。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缺乏一定的思政文化储备。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潜心钻研,并且还承担授课、实践等工作,无暇分身。虽然部分专业教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其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且能起到良好带头作用的党员教师少之又少。其次,思政教师缺乏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思政教师主要关注国家的政策与时事政治,虽然政治素质良好,态度端正严谨,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并不能够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元且新鲜的思政学习需求,也不能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之间需要相互联动,思政课教师辅助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知识,两者互为补充,协同育人。

2.思政课与专业课创新融合度不够

(1)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形式单一

思政课程的学习与艺术设计课程结合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为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只是机械地将思政内容加入到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并没有将其渗透到艺术设计课程的每一阶段学习当中,比如前期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中期的实地考察、方案思考,后期的方案实施等。总体来说,思政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的融合度不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专业思政教育作用。

(2)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结合与运用存在差距

首先,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边界探索能力,导致产出的思政设计作品同质化严重。其次,学生的思政设计作品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难进入真正的实践环节,多停留在设计方案层面,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因此产出的思政设计作品影响范围比较小,仅在本专业或学院内传播,缺少与外界的联络。

二、艺术设计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文创设计与传播实践分析

(一)馆校合作的地域性红色文创设计案例

学校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其他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场馆一样,都是社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艺术的教育职能。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弘扬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应当充分结合时代背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场馆教育和高校美术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构建馆校合作的双向课程,探索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展现红色文化宝贵的精神内涵。

以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开展的主题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与实践课程(以下简称“文创课程”)为例。此次文创课程是馆校双方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红色热土 不朽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专题展”为主题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与实践。课程期间,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提出了文具、潮玩、服饰、食品等不同方向的文创方案,通过不同的设计形式展现自己对广东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以李晨薇设计,胡好指导的《备战——红色主题文具系列设计》作品为例(见图 1),作品想表达的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19世纪的青年通过革命、战斗来救国,21世纪的青年用学习、科研来强国。学习离不开考试,对于许多当代青年人而言, “考场即是战场”。前线计时器、枪套笔盒、明志耳塞、充饥压缩饼干等一系列承载革命精神的备考文具,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可以起到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学子奋勇前进的作用。因此,在馆校合作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挖掘当地展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赋予新的生命,进而推动设计成果的转化。

馆校合作的红色文创设计不仅有利于实现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第一,将馆内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学校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素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场馆中能够融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而实现展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衔接;第二,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学生运用设计思维,积极主动地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精神价值;第三,要挖掘博物馆、美术馆的实际设计需求,通过这些需求让学生得到专业课程的充分实践锻炼。通过调研考察、资料收集、元素提炼、设计转化、建模渲染等专业技能展开设计实践,同时以跨学科技术手段为辅助,在不断的推敲中,形成既具有创新性又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

(二) 红色文化创意大赛案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大赛越来越多。例如,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福建文创奖·红色文创大赛、“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等赛事。这些大赛每年都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设置不同的设计主题,旨在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意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创意作品,吸纳来自视觉、文创、影视、动画等多个专业类别的艺术作品。其中,2021年的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主要是针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举办的创意大赛。大赛开辟了红色文化专区,以“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为主题,旨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传播红色文化。包括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在内的十所上海高校分别承担了各类艺术作品的分类征集与展示工作[6]。数百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在杨浦滨江的明华糖仓里展出,作品表达了同学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上海理工大学丁宁、邓珂、候祉暄设计的《“纸”述上海党建的百年历程》作品为例。作品的创意点在于以纸为载体,选取石库门、中国馆、东方明珠等代表上海的经典元素,以剪裁和空间叠加的方式,勾勒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地标。此外,在灯光的照射下,纸张的层层折叠与镂空所产生的光影,也给人一种时代变迁的感觉。

由以上案例可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以赛促教,以红色文创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比赛作为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的实践与考察,使之更加有针对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实际比赛需求开展的相关课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赛前宣传阶段。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及时关注大赛的宣传内容,详细了解赛事的具体主题和参赛要求,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报名,并根据所报赛事,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从而开始设计方案的构思;第二,赛中实施阶段。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发挥创意潜能,赋予红色文创产品在现代社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并考虑产品的材料、尺寸、工艺、功能和成本等现实因素,使其更贴合大赛的真实需求;第三,赛后总结阶段。等待大赛结果,公示优秀获奖作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对课程进行考核、评价与总结,将优秀作品推荐给相关的企业,助力设计成果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参与红色文化主题设计大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的查找与学习,有利于专业思政课程的高效进行,促进专业课程与实践锻炼的有效结合。此外,大赛通常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能动性。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既能提升专业水平、又可以拓宽专业视野,为自己争取一次展示自我创意的机会。还有可能与企业和社会结合授权,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批量化生产,形成资源的有效转化,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红色文创的融媒体宣传与传播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融合了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其创新信息传播的运作模式有着内容融合、资源融合、渠道融合等特点[7]。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通过融媒体的方式向社会传递红色文化的创意价值,运用多种传播模式向社会大众发声。

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为例。其在 2021 年 6 月上线之后,主要的建设内容为“6 个100”,即百条精品线路、百项特色展陈、百个红色视频、百项红色文创、百名红途讲师、百项主题课程和体验活动[8]。这 6 个主题性建设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相互交织、互融互通,形成了对上海红色文化全面且多元的宣传与展示。

“红途”还设置了“海上文创”板块,用来展示和宣传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创产品(见图 2)。根据这些文创产品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又划分为生活用品、办公用品、非遗产品和数码配件等类别,每个类别各具特色。这一平台实现了红色文创资源的汇总,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的重要性与多面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形式、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上。首先,在传播形式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交融,形成线上和线下的综合联动,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同步展开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其次,在传播媒介上,通过文字、图像、影音以及现代虚拟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宣传,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体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在传播平台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创作并发布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和热点新闻。

三、新文科背景下红色文创设计融入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的建设思路

(一)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构建多元综合的教师队伍,做好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育分工与合作。思政教师主要负责思政知识的教育,协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找到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历史文化故事和国家政策等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为学生的创意实践保驾护航,传授设计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思政知识更好地呈现在产品的思想内涵中。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创意想法与需求,机动地邀请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例如新媒体、人文历史等学科,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符合新文科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过程的多学科运用

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服务于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课程前期,根据课程的主题和要求,对所选思政课程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与学习,从中挖掘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政元素;课程中期,根据所选主题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地域特色,展开设计实践。课程后期,对产品进行不断打磨,使之更具有创新特色。

(三)校内外结合解决需求

校内校外联动,将校园课程创新设计同企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效融合。校内课程中,在专业层面不断精进产品细节,反复修改与推敲,以达到最完善的创意效果。学生参加红色主题相关的设计比赛和活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又为产品做了很好的宣传与展示;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师、学校或公司等渠道展示和推广产品,吸引有相关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将产品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进行商品开发,解决实际的市场需求。

(四)服务大众并扩大影响力

关注产品的市场影响,通过对产品的传播与反馈,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在传播上,利用融媒体展示并传播红色文创作品,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展开宣传,打造网络与现实的双重影响力,进而拓宽红色文创产品的受众范围。在反馈上,通过网络、信息、访谈等渠道,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与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与建议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新文科背景下红色文创设计融入思政课程的意义

(一)构建“主旋律”红色文化产品设计新气象

1.产品设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文创产品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本体,具有一定的传播功能,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作用,实现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教育功能。同时,产品设计借助红色文化的故事内容也能够拓展自身的内涵,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赋予产品在新时代的新意义。

2.拓展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的传播领域

(1)由设计圈走向大众圈。通过设计让红色文化内涵得到传播,不仅只是在校园内传播,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众,让大众对红色文化有所感、有所得。(2)由局限圈扩展到多维圈。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红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3)由中国圈走向国际圈。从本土到民族,从民族到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得到正向传播。

(二)新文科背景下多元红色文创彰显思政力量

1.形成思政和实践的全面多层次育人模式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9]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思政理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得到价值的体现,设计实践也需要同思政理论有机结合,获得跨学科的专业补充,使思政和实践高度融合,逐渐形成全面且层次丰富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属性,做到全面多元育人。

2.以艺术设计专业之力助红色基因之魂

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应面向大格局,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维度。除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物质需求之外,更应注重人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够感受到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另外,课程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更应该突破设计思维,发挥文化和艺术的综合影响力,多角度看待问题,以更新颖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加深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思路,并从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实践案例中探寻思政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新方法。从教师队伍、教学过程、校内外合作、产品影响力等方面入手,进行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思政课程的思路构建,旨在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且完善的文化创意设计思政融合课程,改善当前艺术设计与思政课程存在创新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同时以创新的学习和实践模式促进红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发挥教育的文化属性,增强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06-27)[2020-03-07].https://jdx.cdtu.edu.cn/info/2042/3358.htm.

[2]王永.新文科建设的三个理论前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5):159-163.

[3]魏琛.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39-5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张蓝月,崔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遵循依据、现实问题与主要途径[J].高校辅导员, 2020(2):67-72.

[6] 陈之腾,焦苇.孵化创意梦,奋进新时代 近千件大学生创意精品与红色主题专区亮相第六届“汇创青春”[J].上海教育,2021(21):43.

[7]王原平,葉风.融媒体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叙事表达[J].设计,2020,33(11):139-141.

[8]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正式上线[J].上海节能,2021(6):546.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 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7.

冯鸣阳,曹蕊

东华大学

猜你喜欢

新文科思政课程文创产品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