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重在引导

2022-04-18张汝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引导阅读教学

张汝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学 《朝花夕拾》 引导

叶圣陶曾言:“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亦是如此,我们的教学不是和学生一起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细细的读完,而是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自我思考以及自我反思。

《朝花夕拾》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阅读丛书,也是教育部推荐的30本初中生必读书目。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人中学的学习,《朝花夕拾》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要求阅读的第一部名著,因此在本书的教学中就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以期为此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阅读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宜在导读阶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畏难心理,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让阅读变为一种自主性的行为,而非任务。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导语。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寓言:“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传说:“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悬案:“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凫水,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这三个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籍,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

当学生知道这本书籍就是《朝花夕拾》时,就会形成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会使学生在阅读这本书时带有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本书一共十篇文章,加上小引与后记共十二篇,建议将本书按照主题分为六天进行阅读。因为此时学生还未开始阅读,所以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制定六天阅读计划。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总结和摘抄的阅读习惯,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个任务单,让学生在每天阅读后进行填写,下面将以第一天阅读为例展示此任务单。

此任务单需教师每天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阅读情况,对于任务单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每天课后的零碎时间引导学生讨论或者自行查阅进行解决。

二、引导学生细读

在学生完成首轮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书籍内容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的激励和表扬,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的题目不应过难,因为这些题目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检测和回忆阅读情况,同时向学生传达书籍需要细读的观念。或者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首轮任务单中提出的较难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单,并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全文的技巧和方法。

在首轮阅读之前,教师根据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将篇目进行了分类并设计了六天的阅读计划。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首轮阅读,对整本书籍已经有了大致的掌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对篇目进行个性化分类。

学生的分类会五花八门,但是分类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整体阅读思维的过程,并且不管学生怎么进行分类,这些文章始终贯穿着鲁迅自己和人生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显著地看到鲁迅思想的发展变化。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再次回忆书中的文章,而且可以发现文章之间潜在的联系。下面笔者列举几个可能出现的分类。

在分类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这部散文集中虽然每一篇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但是它不是一部散漫的回忆性散文结集,而是一個有机的整体,每篇文章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把他作为一个整体去品读。有些教师在进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竞将书籍拆分开一篇篇细细分析,这样就已经失去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本书的整体性感受更为强烈,笔者将以人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朝花夕拾》,在第二轮阅读阶段,笔者也设计了一个任务单以便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之间紧密地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立体性并且为下一轮的精读奠定基础。下面将以阿长的学习任务单为例进行展示。

三、引导学生精读

在第二轮的任务单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爱憎情感,在第二轮阅读之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进行分析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深入。

在引导学生完成这张表格的时候,学生会发现仅仅的“爱”与“憎”两个字无法完全概括作者的情感。例如对于范爱农,作者既有不满也有同情,如果仅仅只用爱和憎进行概括就无法体会到作者在本书中细腻的情感变化。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曲线再次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表格。以下为部分表格的示例展示。

这张表格除了对刚刚“爱”“憎”情感表格进行了补充,还可以通过写作手法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理性的批判以及反讽、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的艺术特色。《朝花夕拾》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讽刺艺术,我们可以乘胜追击带领着学生通过任务单的填写来感受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从而加深阅读的价值与意义。以下是《狗·猫·鼠》任务单的展示。

这一轮的精读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对书籍摘抄和批注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为下阶段的研读奠定基础。

鲁迅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他在新文化运动后具有开创性价值,是现代散文的典范。鲁迅的散文情真意切、有的放矢,战斗性强,这都在《朝花夕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先秦开始,构思缜密,起存转合,天然有序。汉唐以来,有所发展,排比铺张,益显笔力。明清相传,秉存前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散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散文与《朝花夕拾》的对比,来引导学生体会《朝花夕拾》的文学史意义。

由于学生所处年级为七年级,对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学习不多,理解也不够深彻,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对文言文的排斥情绪,所以笔者选取了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三峡》作为中国传统散文的代表来引导学生来对两者进行对比。

七年级的学生也是初步接触鲁迅的文章,文学史的价值可以在后续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再次引导,给予学生更为深刻的体会,这里的分析可以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角度,提升学生阅读的价值。通过以上对比,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朝花夕拾》作为现代散文与中国传统散文的区别,感受到鲁迅的开创性意义。

四、引导学生研读

专题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教材里的名著导读为我们提供了专题探究的任务,并展示了以下三个专题: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可以按照這个思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自己喜欢的选题然后进行专题研读并做好汇报准备。以下是师生共同确定的选题及汇报过程。

1.鲁迅的“孝”与“不孝”

(1)简述《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孝道的观点。

(2)谈一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3)汇报小结。

2.鲁迅的人生轨迹

(1)简述《朝花夕拾》中鲁迅的人生轨迹。

(2)谈一谈鲁迅在整部作品中思想情感的变化。

(3)汇报小结。

3.鲁迅笔下的女性角色

(1)做一个有关“鲁迅笔下女性角色”的小讲座。

(2)选择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演绎。

(3)汇报小结。

4.《朝花夕拾》的现当代价值

(1)搜集相关资料从文学、历史、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2)谈一谈《朝花夕拾》对你生活或者思想上的影响。

(3)汇报小结。

专题研读需要小组分工合作,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整理交流材料,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小组合作过程,及时处理小组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学生步入中学以来第一个整本书阅读的课堂,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把文本过于深入,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本就是千人千面的事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他人观点,为接下来的思考交流做好准备,并且通过整合观点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笔记。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都对学生给予一个及时地反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充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自由的阅读环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再次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但是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并不够完善,还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引导阅读教学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朝花夕拾》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