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现状
——基于DH大学案例分析

2022-04-18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选项研究生

应 珂

(宁波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000)

终身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强调个体通过一生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使得个体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趋向于完善,逐步提高个人的修养、经验、能力。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没有非正式学习,就难以实现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利用非正式学习这一方式,不断自我促进,获得更多的发展是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第三空间”[1]概念的探讨日益深入,并将其运用于图书馆学研究[2]。图书馆不仅是传统印象中知识和学习的中心,还是提供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社交和文化交流的延展空间。在课堂寝室之外,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的“心脏”,是校园里各类用户最常去的场所之一;作为学习容器、弹性空间、智慧单元,高校图书馆支持用户活动,改变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帮助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促进用户个人和团队学习,提供社交和休闲的机会[3]。

图1 学习分类示意

1 相关概念界定

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学习从学习动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且大部分的理解都是基于与正式学习定义的对比①。

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Bischoff认为:“非正式学习是针对正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之外的,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等”[4]。非正式学习与实践密切相关,能满足个体大部分的学习需求,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经常以经验学习和偶发性学习的形式出现,无结构状态,不以文凭为目的。

1.2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对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案例界定的调研操作性维度,归结为以下几个内涵:①没有规定的学习框架和目标,动机自发性;②没有固定的学习活动和方案,方式多样化;③没有特定的教师和指导者;④没有资格认证证书或其他承认的形式作为回报;⑤学习没有硬性的评价结果要求。

1.3 非正式学习的方式

梳理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研究,将所有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划分为两类:①研究生自我导向的独立学习(Learning alone),②研究生透过人际交往的互动协作学习(Learning from other),来源为与同伴、教师的往来。

本研究案例针对的非正式学习案例:在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场景下,提供研究生以非教学形式的社会交往,实现在正式学习之外,接受新知识,实现“自需”目的,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包括不仅限于楷模学习、尝试学习、网课学习、信息采集、访问网站、活动讨论、E-mail电邮、社群社交、类比过去经验、阅读书面材料及观察、文件档案、报章杂志、专业研究、一对一指导、参加会议、沙龙、读书会、社团分享等互动。

2 高校图书馆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现状实证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DH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对图书馆内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态度及其学习现状。经过初期的小范围的预调查后,修改并校正部分问题,围绕研究生非正式学习设计了27道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做数据处理②。在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分析,根据符号编码进行分类,总结高校图书馆发挥的空间作用。

2.1 问卷结构与题目设置

问卷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①对研究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级、专业、性别、工作经验情况等;②对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非正式学习动机调查,通过态度趋向、认知程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反馈;③对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状态调查,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频率、效果、价值4个维度来观察。

2.2 问卷的检验:信度与效度

采用SPSS FOR WINDOWS 20.0对信度进行分析,针对问卷内容中的问题,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作为检验信度的指标,采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测系数作为检验效度的指标。根据Nunnally的信度标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以上表示其信度即可接受。根据Kaiser的效度判断标准,KMO值在0.7以上为可接受程度。如表1、表2所示,使用SPSS进行分析后,得到Cronbach’s alpha值为0.874>0.7,KMO值为0.925>0.7,由此说明研究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 问卷信度分析情况

表2 问卷效度分析情况

2.3 被调查者特征

本研究以接受高校学历教育的普通类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为对象(兼顾了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硕博研究生综合取样),问卷采用人工发放的方式,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后,当场收回。向样本选择学校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72份,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为93.33%,有效率达到总样本的90.67%。针对回收的272份有效问卷的项目特征,通过描述统计的方式考察样本的基本情况,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其中占总人数64.37%的学生无工作经验,35.63%的学生有过工作经验,专业类别文史、理工类各占总数的一半,男女比例平均,年级分布随机,差异不大,能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3 非正式学习数据统计与图书馆空间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等前期准备,归纳非正式学习特点:①学习动机的主动性;②学习目标的自驱性;③学习内容的多样性;④学习资源的充沛性;⑤学习形式的开放性。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自行设计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问题主要以李特克(Likert)五点量表③来衡量。

3.1 研究生对高校图书馆内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感知程度

非正式学习具有动机主动性特点,涉及专业的研究目的性,研究生在开始非正式学习时便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有初步判断,所开展的非正式学习主动性较强,对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导向更加明确具体,同时结合了自我意识和专业研究的价值追求。如表3所示,有65位和158位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与“同意”这两项,认同“在图书馆场景内非正式学习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这种观点。

表3 研究生对高校图书馆内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感知统计情况

非正式学习具有学习目标的自驱性。研究生要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掌握专业领域的研究趋势,发展符合研究要求的研究技能。在进行非正式学习时,研究生会主动将经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学习目标的驱动性上体现了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如表4所示,有177位研究生表示即便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高校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都能发生。在此可以获悉,大部分受调查研究生都能意识到高校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的存在。

表4 无学习目的驱动下研究生非正式学习发生的感知统计情况

3.2 研究生对非正式学习的把握程度

如表5所示,141位研究生选择了“不确定”自己在高校图书馆场景内对开展非正式学习是否了解,71位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这个选项,仅22位学生选择“非常了解”这个选项。如表6所示,“通过非正式学习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并完成学习目标”这一问题,得到了207位研究生的赞同。有63位研究生选择了“非常同意”这个选项,有144位研究生选择了“同意”这个选项,这两项人数合计,占到了被调查研究生总人数的76.10%,说明大部分的研究生都认同了高校图书馆提供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三空间”内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获得知识,反映自我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

表5 研究生对非正式学习的了解统计情况

表6 研究生对高校图书馆内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知识 取向统计情况

非正式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可表现为: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是围绕着本学科的领域展开的,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学科的日益细化、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生要不断结合自身情况来开展非正式学习,丰富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

3.3 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

非正式学习资源充沛性可表现为:研究生作为生活在高校内的学生,拥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图书馆、数据库、阅览室、自习室等。其次高校教师作为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前辈,也为研究生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咨询。本研究将所有问卷调查的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分为两类:①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自我导向的独立学习;②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透过人际交往的互动协作学习。在“当您需要特定信息或帮助时,除了常规的课堂学习之外,您经常使用哪种学习方式?”这一多选题中(见表7),235位研究生选择了“网络数字资源”这一选项,自我导向的独立学习在非正式学习方式中占的比重最高。而互动协作学习方式“图书馆讲座”“人际交流”“参考咨询”这3个选项分别有142位、149位、75位研究生选择。

表7 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方式统计情况(此题多选)

3.4 研究生在高校图书馆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非正式学习具有学习形式开放多样的特点。非正式学习是在知识文化情境中进行培养和发展的,不是真空构筑的。开放性的学习形式,与他人协作的学习方式要求研究生通过与其他个体的沟通交流,彼此支持,相互启发引导,创新已有的实践学习,完善新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的交流共享,达到扬长避短、拓展实现自身学习的目的。在影响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效果的因素统计中(见表8),发现“自控能力差,受干扰的因素多”这一选项有192个受调查的研究生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研究生总人数的70.59%。“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再次访问和获得”这一选项有187个受调查的研究生选择了此项,占总人数的68.75%。而“欠缺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这一选项位居第三,有170个受调查的研究生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62.5%。“没有充分意识到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选项有102个受调查的研究生选择了此项,占总人数的37.5%。“自己更适合正式学习的形式”这一选项有45个受调查的研究生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研究生总人数的16.54%。

表8 影响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的因素统计情况(此题多选)

如表9所示,在受调查的研究生中,有182位学生认为非正式学习对提高能力有帮助。如表10所示,对“提高能力对个人就业竞争力提升有帮助”这一题,有117位研究生选择了“非常有帮助”选项,147位研究生选择了“有帮助”选择,合计两个选项,共有264位研究生认可非正式学习对就业的助力。如表11所示,对于毕业以后的发展,有137位研究生表示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并知晓非正式学习对提高相应的能力有帮助,有44位研究生选择非正式学习非常有帮助。两个选项的合计人数达181位,占回收有效问卷总人数的66.54%。

表9 研究生对非正式学习提高能力的认识统计情况

表10 研究生对非正式学习助力就业的认识统计情况

表11 研究生对非正式学习情景下毕业发展能力 提升的认识统计情况

4 高校图书馆供给研究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空间分析

根据研究生非正式学习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指向,设计分析的维度,结合图书馆第三空间功能、特征、类型,编码归类如下。

表12 图书馆空间调查内容分类

表13 图书馆不同功能空间的类型特征分类

4.1 服务功能的转换,作为学习容器

高校图书馆在规划包括社交休闲空间在内的图书馆各类空间建设与服务的具体措施时,着重把握图书馆空间知识情境的属性,努力设置各种知识元素,积极培养用户的知识场所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变传统馆方主导服务模式为用户主导型。第三空间区别于第一、第二空间,其核心价值是强调空间的可进入性、文化包容性、信息密集性与空间弹性。

改造传统电子阅览室为信息共享空间。这种“共享”不仅包括电子文献,还包括读者通过软件平台实时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并通过在线交流和研讨获得知识并解决疑惑。图书馆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面向研究生提供计算机使用、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培训与交流等一站式服务[5]。在提供文献资源、技术设备和主题空间的同时,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让读者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确立,读者对资源搜集重组、二次编辑正是新创意知识技术产生的过程。

图书馆空间转向的实质是图书馆“认知体系的重构”[6]。发生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非正式学习形式丰富灵活,根据研究生的个体需求不同,表现形式多样化,没有固定的教室、内容、指导者,发生可能性高,如经验性学习、意外学习或偶发性学习,甚至部分学习情境在研究生自我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非正式学习就已发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成为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的新容器,信息共享“一站式”获取和交互使用,空间功能趋于混合,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互交融,联合空间重构了创新网络。

4.2 传统空间的再造与调整,创造弹性空间

图书馆是中立的空间,没有门槛,不设壁垒,具有较高的可达性[7]。从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内自我导向性的独立学习在非正式学习方式中占的比重最高,约九成学生选择此方式。“阅读”“学习”两项图书馆基本功能被“第三空间”继承,“交流”是现代人学习和生活的必然需求,亦成为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新功能。

馆舍作为“远离家的家”,环境温馨舒适,气氛融洽和谐。学校和导师对于高校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有天然的智力支持,例如开展讲座、专题、沙龙、读书会分享,提供参考咨询帮助等。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团队作业、与他人协作等方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空间”不仅存在于我们能触摸到的物理空间里,它也存在于虚拟空间和网络世界中。大部分研究生在空间中结交了新的朋友,并将实体交往行为延伸至网络社交中。根据高校图书馆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统计来看,受调查的研究生普遍倾向使用网络资源。纸电资源同步共享,也是传统设备与新技术、新学习方式的融合共享。网络学习的使用率高,有两个原因:①由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学习条件便利易获得;②由于高校研究生的上网时间长,图书馆硬件配套齐全,设备更新及时。网络作为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个人PC设备使用率较高。

4.3 人文精神的融入,成为智慧单元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存在的目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让读者自由、平等并且以最舒适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8]。在对高校研究生在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的价值诉求和效果期望进行数据统计时发现,受问卷调查的研究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对非正式学习的参与动机,认为非正式学习有助于提高能力,促进自我发展。关注人文关怀和对读者的尊重,图书馆在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基础上,拓宽社团活动,融合阅读项目于图书馆服务中,建立特色化的图书馆文化氛围,让研究生在专题情境中自觉进入轻松而自由的学习状态。

人是空间的核心,空间需要实现人与组织的互动与融合。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不仅鼓励个性化,重视以人为本,满足个体需求,体现人文价值,更是融入新技术新媒体,进一步强化了自由、开放、现代、多元等特征,具有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也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9]。改造馆舍的讨论室空间,集合学习、办公、开会、交友、约会、参观、体验、小憩等各种功能。为硬件爱好者提供模拟实验室,为初创企业的研究生提供联合办公空间,为创新社团活动提供休闲空间,实现“文化空间、学术空间、社交空间、休闲阅读空间、体验空间”五位一体的空间构建。优化藏、借、阅服务,夯实文献服务基础供给,信息咨询、论文传递、文献借阅、学术查引查重查新、研讨培训、创新创业等空间多功能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内设发展战略、物理建筑、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服务项目和流程完全是为了收集、保存和传播知识而设计的,是为了研究生用户获取、利用和建构知识而服务的。建立一个资源全面、更新快、操作便捷的检索平台和服务入口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点[10]。

5 结束语

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仅在一所大学进行,因此代表性可能有限,以后可以在其他大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探讨结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更大的样本中收集数据,以提高估计的精度。

此外,本研究以用户对实体图书馆的感知为中心,探讨大学图书馆作为场所的意义和价值。图书馆“空间转向”的实质是图书馆认知体系的重构[3]。考虑到虚拟图书馆目前也是大学图书馆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建立传统与现代相融汇的生态人文环境、专业与职业相融通的学习体验空间、馆员与读者相融合的管理评价机制,从而确定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更多的维度和价值。

[注 释]

① 学习划分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前者统一归纳为正式学习的范畴,正式学习范畴之外的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长、学习支持等方面具有结构化特质的组织,由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发起的学习(如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中的课堂教学、知识研讨等,有相应资质证书或结业证书予以承认)。”非正式学习:“发生在正式学习(如课堂学习、培训)之外的,在各种社交的时间地点,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安排、自我负责的学习。(如:听讲座、阅读、学习网课、进行人际交流)。”

② 调查问卷在正式实施测试之前,对被测的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前测,并通过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之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施测。由于问卷的可信度和效度是体现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以及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本问卷在调研发放前及数据统计前进行了检验。

③ 按问题内容进行项目因素分类,对每一个选项都赋值,选项“1-完全符合”的赋值为5,选项“2-基本符合”的赋值为4,选项“3-不太符合”的赋值为3,选项“4-基本不符合”的赋值为2,选项“5-完全不符合”的赋值为1。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选项研究生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