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浅析

2022-04-18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人才资源

周 曼

(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的技术革新也进入新的阶段。人工智能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型信息技术之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更是全方位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这种新型技术冲击下的学习方式将影响并带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使得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方式将变得更加重要,导致教育体系也将发生本质性变革。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科研最重要的服务部门,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必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保障,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建设、学科建设等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1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挑战

环境是影响人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的脑力活动、品行素养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熏陶作用。在高校图书馆的工程建设中,无论是从外部样式,还是内部装饰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加强图书馆的文学和艺术感染力,营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环境氛围。同时,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

1.1 信息生态环境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也面临服务转型。知识服务、空间服务、学习服务、移动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业务发展的新方向,而学科服务、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机构知识库、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已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由于信息的数据化,导致信息的类型、载体及生成日益多元化,促使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需要用多元化的资源建设支持丰富的服务功能,满足新服务的需要。在信息生态环境下,传统信息源的影响力显著削弱,信息搜索方式便捷化,使可获取的信息量更加庞大,传统图书馆资源的挖掘和服务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新需求,因此需要提升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加强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智能化服务能力,从而拓展新的服务模式和内容,让智能阅读融入读者的日常生活中,让读者能更好地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技术环境。

1.2 教学生态环境

在“互联网+”深入影响下,高校不断地深化教育创新和技术革新,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学习生态系统,增强个性化学习,主要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选取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表1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在传统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中知识获取途径的比较。

表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中的比较

1.3 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2017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等都充分表明了现阶段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时代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说明人才培养不仅要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更要专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并且信息科学技术不能只是简单地应用于学习环境中,更要被深刻融合到教师的教育系统和学生的学习系统中,从而最终实现在强调教育系统的应用中驱动学习系统的创新和创造。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2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实践现状

图书馆是保存知识与文化,传承思想和文明的载体。《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强调图书馆要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转型过程中,尤其是人才服务方面面临资源共享、信息联动、数据分析等方面服务途径不清晰的问题,同时面临馆员职业能力不足、缺乏协同创新的问题,以致难以保证高校图书馆深层次开展人才支持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人才服务工作的顺利转型,必须转变人才服务理念,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做到人才服务的动态性、精准性及可塑性,以实现高校图书馆人才服务工作的途径创新。

2.1 文献资源建设实践

①围绕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与学术文献资源,不断地优化资源结构。②进行高校在线教学平台建设,截至2021年4月,全国高校学生在线学习人次为11.8亿。为了满足读者线上阅读需求,需要提升电子文献资源占比,让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方便、快捷地访问电子资源,同时安装电子借阅机,开放学习通与微服务等阅读服务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多元化。③重组教学资源,设立学科阅览室或教参阅览室方便精准采购和面向读者决策采购。④数字文献资源整合与服务,建设图书馆网站智能导航系统,使读者方便快捷查找需要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2.2 面向学科的专业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可以建立面向学科的专业服务。①设置学科馆员,负责学科课程发展、学科研究联络、学科科研数据管理、学科课题跟踪、学科科技查新与查收查引、学科文献传递等;②进行传统服务延伸,涵盖信息素养教育、辅助教学设计、参与课件开发、教学资料制作、教学技术提供和网络课程录制等;③辅助人才培养服务,涉及课程助教、协助教学评价与认证、协调版权纠纷及培养学术规范能力等。

2.3 嵌入式教学服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与单向被动的传统阵地服务模式相比,嵌入式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及双向合作特点,能够体现强调互动交流、参与的图书馆行业服务新模式的发展方向,因此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以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推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为标志,我国开启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探索实践。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从嵌入课程教学、作业辅导、课程考核、检索技能与工具教学及科研准备等角度入手,借助移动终端、微博、公众号等新手段,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和资源推送、科研支持服务等传统信息服务的革新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主要包括:①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建设;②课程资源平台建设;③嵌入式课堂教学建设,馆员可以作为教学助手参与信息素养和课程教学的实施,进行嵌入式的协作;④信息素养培养建设,积极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开设公共选修课、组织专业培训讲座、进行信息素养能力测评,提升读者信息检索能力,让读者全面了解图书馆,便于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2.4 学习空间服务

①优化馆舍的空间与环境布局,对实体空间资源进行再开发与利用,科学配置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开辟了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等,将图书馆打造成为读者学习交流的共享空间。②以空间为依托,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讲座、沙龙、分享会等校园文化及阅读推广活动,以激发读者读书热情,使其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同时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3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浅析

3.1 服务人才的理念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因此图书馆服务人才的关键问题是“支持”与“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开始由传统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注重资源利用和服务效能提升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服务手段更加便捷高效,也使服务过程更加简单直接。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的模式需要打破传统,增加创新服务功能,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需要不断聚合自身实力,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人才方式,辅助高校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3.2 组织管理问题

图书馆服务人才受到组织管理方面的制约,主要体现在:①组织管理的灵活性较差,组织职能不清晰。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基础薄弱,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依赖传统的人力支撑,信息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基本职能中的应用还不能适应高校事业发展。②业务流程过于烦琐,服务效率偏低。现在部分图书馆仍然采用条形码和词条防盗技术的管理方式,使得图书流通和管理工作成为最主要的烦琐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得图书馆整体工作效能偏低。因此图书馆需要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服务架构调整、馆员队伍再组织、制度体系变更等组织管理建设,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水平。

3.3 服务深度与广度问题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校图书馆部分传统服务方式逐步显现弊端。重视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革新,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主要体现在扩大资源建设规模,提高资源建设标准和资源利用率,这样才能适应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图书馆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①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培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基础。馆员的专业知识应该以图书情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涉及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专业。馆员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才能了解相应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能及时追踪研究热点,才能使专业资源服务于学科教学和科研。②学科服务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类,才能给予有效性服务。对于重点科研项目,选择相关专业馆员跟踪相关科研领域研究趋势,准确推送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对于学生读者群,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新采购资源和书籍的信息发布,同时组织专业电子资源使用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新资源的了解,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③学科服务应该使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化,组织专业读者协会,让各学科专业教师对专业文献资源的采购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

图书馆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提升还依赖于对读者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其中馆藏资源阅读行为分析应该针对各个专业按照年级分类进行详细记录。按照阅读行为分析的数据,组织各学科专业相关的读书分享会、专业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倾向和频度,促使相关专业讲座的内容能够针对性更强。定期统计分析文献资源的借阅量,通过分析结果对相应文献资源进行二次采购或调整,从而方便读者借阅,提高图书流通率。

3.4 服务协同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人才服务与学校人才发展规划存在对接不畅、渠道单一等问题,图书馆、教务处、信息中心,各自为政,彼此孤立,资源重复。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是人才引进和绩效评估中心,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将各方需求向相关部门人员推送,以实现服务的精准化,构建高校图书馆育人协同机制。①图书馆要整合内部力量,注重馆内各部门的协同,凝聚优势力量,形成育人合力;②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的服务离不开校内相关部门及各院系的配合与协作,因此要积极加强校内合作,建立协同各方面要素的长效机制。总之,高校图书馆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地实现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上必须贵在创新、重在精准,充分体现“一切为了读者”的办馆理念, 使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服务领域创造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图书馆人才资源
人才云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