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肝癌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4-18范廷璐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栓塞肝癌动脉

范廷璐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镇江 212001

近年来,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过度饮酒、肝硬化、饮水污染等存在相关性[1-2]。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呈现出极高病死率,于早期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但诸多患者在被发现后已处于疾病晚期阶段,导致错失手术时机[3-4]。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方案展开综合治疗[5]。 在微创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情形下,肝癌治疗中血管介入疗法获得广泛运用, 并且获得效果较为明显。 该次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6 例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研究, 旨在探讨对肝癌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方法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 为达到促进肝癌患者综合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显著提升目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6 例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射频消融疗法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各33 例。 纳入标准:对患者实施MRI、CT、细胞学检查以及超声检查,肝癌疾病获得确诊;表现出较高治疗依从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肾功能损害以及肝性脑病等;患有出血疾病者。 参照组男、女各18 例、15 例;年龄40~79 岁,平均(65.21±3.25)岁。 研究组男、女各19 例、14例;年龄41~83 岁,平均(65.23±3.27)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参照组选择射频消融方法展开疾病治疗。通过超声引导,通过正常肝组织或者最短途径入路,合理完成病灶穿刺。 完成后,依据病灶大小,明确系列治疗方法。 如病灶≤0.5 cm 或者属于多发病灶,则对患者实施多点消融治疗;如病灶≤3.0 cm,则对患者实施单点消融治疗;完成1次治疗后,保持6~8 周休息,对患者展开第2 次治疗。

1.2.2 研究组选择血管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完成局部麻醉后,针对右股动脉利用Seldinger 法完成穿刺插管,准备短导丝于导管鞘内部置入, 准备导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插入,合理展开动脉造影操作。 了解供血动脉分布情况以及肿瘤血管后,在对患者实际情况了解情形下,明确化疗剂量以及栓塞药物。 通过导管,准备化疗药物或者栓塞药物灌注。 期间化疗药物可选择30~40 mg 表柔比星(国药准字H20213437)、500~1 000 mg 5-FU (国药准字H20033696)以及50~80 mg 顺铂(国药准字H20044945)。栓塞剂选择超液态碘化油,认真控制剂量,通常为3~30 mL。情形需要时,准备明胶海绵或者少量PVA 颗粒进行干预。此外,以缓慢、均匀原则,准备注入化疗药物或者栓塞剂,对患者合理展开动脉造影操作。 认真观察栓塞效果,直至确保病理血管获得完全填充。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总缓解率:完全缓解:患者肿瘤病灶表现为消失或者完全坏死, 并且维持时间在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同治疗前比较,患者肿瘤坏死面积获得减少,程度>50%;好转:同治疗前比较,患者肿瘤坏死面积获得减少,程度在25%~50%范围内;稳定:同治疗前比较,患者肿瘤坏死面积获得减少,程度<25%;进展:患者表现出新病灶, 或者呈现出肿瘤体积变大现象。 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好转率。 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热、其他)总发生率。③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尿素氮、肌酐以及甲胎蛋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总缓解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缓解率(93.94%)高于参照组(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总缓解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remission rate of disease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热、其他)总发生率(18.18%)同参照组(2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2.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尿素氮、肌酐以及甲胎蛋白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尿素氮、 肌酐以及甲胎蛋白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组别研究组(n=33)参照组(n=33)t 值P 值尿素氮(mmol/L)治疗前 治疗后肌酐(mmol/L)治疗前 治疗后甲胎蛋白(μg/L)治疗前 治疗后19.13±0.52 19.35±1.49 0.800 0.426 9.35±1.02 13.59±2.59 8.750<0.001 83.85±6.02 82.59±8.59 0.690 0.492 58.85±5.49 43.59±6.15 10.633<0.001 39.85±54.02 38.69±52.25 0.088 0.929 110.13±20.49 132.59±24.03 4.085<0.001

3 讨论

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疾病, 治疗期间手术疗法获得广泛运用。 对于肝癌疾病而言, 其呈现出发病隐匿特点,于早期通常未表现出典型症状表现,在时间逐渐推移后,患者病情有所加重,随之表现出系列疾病症状。 但此时患者经入院诊断后,已经发展至疾病中晚期阶段,导致其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并且诸多患者在身体其他位置表现出转移灶现象,并且患者较易合并肝硬化,从而导致其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并且表现出较低手术切除率。 在医学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不断改进的情形下, 对肝脏肿瘤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临床具体在实施微创介入治疗期间, 主要包括血管介入治疗以及非血管介入治疗两种, 其对肝脏肿瘤患者可提供创伤轻、安全有效以及疼痛小等治疗,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针对肝癌患者在实施综合治疗期间,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呈现出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系列优势, 但针对肿瘤早期转移以及病灶局部复发难以获得理想效果,所以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13]。需探究更为有效的方法展开肝癌疾病针对性治疗。 针对肝癌中晚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众多方法中, 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可获得理想效果。 其属于肝癌治疗期间常用介入方法。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通常呈现出丰富血供,并且>90%血供来源于肝动脉。准备含有化疗药物的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注入后,可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坏死以及凋亡。 对于情况不理想以及病情较严重患者,可考虑单纯对患者实施肝动脉碘油栓塞治疗, 以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造成的系列伤害。 实施导管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有效降低病死率。 具体治疗期间,需要充分把握手术禁忌证。 对于肝硬化评分>B 级患者,需要先展开疾病治疗,观察症状获得缓解后,对其实施介入治疗。 如患者呈现出较大癌肿,则利用多次栓塞方法进行治疗,以获得理想效果[14-17]。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总缓解率(93.94%)高于参照组(60.61%)(P<0.05),同吴水平等[18]在《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肝癌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此文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53.1%)(P<0.05),亦可验证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血管介入疗法后,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同时尿素氮、肌酐以及甲胎蛋白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 可促进肝癌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提升预后水平。

猜你喜欢

栓塞肝癌动脉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