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向生活投下的一颗种子
——记《君生 我未生》读书分享会

2022-04-18梁益畅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杨先生灵魂生命

□ 梁益畅

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曾荣获“长江韬奋奖”“新华社卓越贡献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其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著有人物传记《穆青传》。她在人物报道上取得的成绩,被新闻同行视为高山。

荣休后的张严平最近出版了新书《君生 我未生》,这次她写的是自己的爱情故事。很多读者、尤其新闻界同行自发写作的读后感,一篇又一篇,仿佛作文比赛。这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了一位新华社女记者的纯粹、重新认识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奉献、重新相信爱情。

1月27日下午,大寒时节,由中国记者杂志社和中国新闻书店主办、中国搜索提供支持的张严平新作《君生 我未生》读书分享会现场却温暖如春、激情流动。与会者一起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在抖音上,有8万余名网友观看了现场直播。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特此分享张严平现场演讲摘编和嘉宾发言摘录。

张严平

此刻在这里发言,是我此生发言中最激动的一次,感谢我的朋友们瞒着我悄悄组织了这样一个隆重、温馨、自由而活泼的读书分享会,让我有机会与这么多心灵相通的朋友相聚一堂,彼此交流。作为一个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幸福。

刚才,各位嘉宾的发言,深深打动着我,你们对这本书的喜爱、评论、建议,让我深知你们是这本书的知音与知己,也是这本书出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的存在,有幸遇到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发现者、开掘者、提升者。

你们的评论与意见,极大地丰富开拓了我对这本书的认知与视野,提升了我仅仅凭主观感性而有的一种朴素却欠缺深度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引领我透过自身的文字,领悟更广阔、更丰富的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世界的思考与境界。

这本书出版近两个月来,我收到了包括在座的很多朋友、读者写来的感想,有一些读后感,是几经朋友转手送到我的手上。捧读这些话,常常令我热泪盈眶,捧着这些炽热的话语,就像捧着一颗颗跳动的心。那时刻,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温暖与幸福。我再次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识不易,但灵魂可以找到灵魂。

有读者曾问我,这本书是如何写出来的?我想,这本书是在爱与痛苦中开出的花朵。

8年前,当我失去了爱人,我的精神垮了,痛苦不堪,茫然无措,常常早晨醒来问自己: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呢?那时候我就想逃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忘记一切。

记忆是无法忘却的,那么多的爱,那么深的痛,又如何忘却?我失眠、自闭,断绝与一切人的往来,直到有一天,无意中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内心所有的痛苦埋藏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那一刻我被震醒了,明白了命运馈赠我的这一切,正是向我的人生投下一片土壤,要让我在这片土壤中播下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

种子就是这样,潜进了我内心的土壤中。每一天,我都会记日记,与爱人“交谈”,与自己交谈。那时候我并没有清晰的写作目标,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生命的自然生长,活着就要呼吸,要么长出来,要么窒息。

这个过程也是我把自己打碎重塑的过程,我不断反省,一层层地蜕皮,再一层层地生长。

也就是在这样的爱与痛苦中磨砺,我看到了更大的天地,领悟到了命运赐予我的这场人生经历,是何等辽阔的世界。第一次懂得了痛苦对于我灵魂再造的意义,它打破了我在一帆风顺下形成的平庸与狭小,让我看到了人生别样的纬度。

它超越物质,超越名利,超越一切世俗的成功,甚至超越自身的苦难,即是一种不被任何红尘萦绕羁绊的自由而美好的精神。

同时,我也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是一种包含着痛苦的价值,立足于真实的人生,深刻而持久的灵魂喜悦。

种子就是这样萌动发芽了。2020年夏天,我决定写出这本书。这一决定是种子自然萌动生发的力量,也是我对生活,对于世界重新找回的一种坚信与愿望。我坚信美好的、明亮的、高贵的、深爱的精神的种子深藏于每一个美好、善良、正直的人心中,只要有另一颗种子的碰触,便会有最真挚深情的回响。

写出这本书,便是我向生活投下的一颗种子。我渴望在那些拥有同样种子的心灵中收获到共鸣与回音,这回音将是我感受到的力量与幸福,也将是种子与种子之间碰撞共鸣、相互凝望而发出会心微笑时刻的幸福。

历经春夏秋冬,这本书终于出来了。它得到了期望中的共鸣与回音。朋友们把这种回响传递给我,我激动而喜悦,无言以对,唯有对这种最美妙的共鸣感恩,对生活感恩。

今天早晨,我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她读完这本书的读后感,她说:收到快递送来的书,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几度落泪,掩卷给好友发了一条微信:读严平老师的书,觉得自己还活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读完这本书,给我发来一句话: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之前都没活过……

一个说“还活着”,一个说“没活过”,这两位朋友的两个极端的表达,正是她们内心种子在迸发出炽热的力量。她们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一位作家评价,这本书是用真情写真情,用真爱写真爱,用生命写生命,用灵魂写灵魂。我想这本书出来后,在与读者的分享中,也正是真情碰撞真情,生命碰撞生命,灵魂碰撞灵魂。

正如成都的一位读者给我发来一段微信,他说:书一经问世,每本书都像是有生命的行者,它所向往的归宿,就是与期望它的目光相遇。

今天,这本书已经与包括在座的各位期望的目光相遇。这便是它内心的向往,便是我由衷的幸福。我相信在这种相遇中,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更深刻的幸福。

我也期望自己借由这种相遇,让内心变得更辽阔、更阳光、更坚定,不断地成长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君生 我未生》是大记者张严平写的一部关于自己的爱情之书。以我对严平的了解,这位素以客观报道别人并大有成就,甚至成了新闻同行“标杆”的大记者,应该对这种“隐私”类的东西,尤其是自己的隐私,是绝对不会拿出来公开说的。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十分赞赏——这当然是她自己的故事,但是,我更把它看作是一部新闻同行完全超越自我生命的灵魂之作。

一个青年记者因为采访认识了一位大科学家,年龄之差34岁的婚姻,与名望无关,与金钱无关,与一切身外之物全都无关,只与“爱”有关!

在这里,惊奇的情节、娴熟的技巧、优美的文字等等好文章的重要元素,已经远远退居次席了——不知不觉间使我大为感动的是:我读到了一个优秀新闻人的坦诚和真实,更读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纯粹和永远。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位永远的职业记者、一个纯粹的人的生命和心灵。

书很纯粹,人更纯粹。

□ 图为张严平与杨南生。

当我如愿打开这本书,两天两夜,晨昏不分,合上书,已是午夜时分,万千感动裹挟泪水恣意奔落。之前,我已写了两篇书评,如果继续分享读书体会,就三句话。

。该书让我们在热泪盈眶中相信爱情。《君生 我未生》是严平老师写给爱人杨南生的一本27万字的情书。是用真情记录真情,用真爱书写真爱,用生命续写生命的一本当代爱情圣典。字字珠玑、声声回响的《君生 我未生》是生命对生命的摇动,灵魂对灵魂的照亮,是面对爱情,面对人生,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时,无论你在何地,身处何方,都会让你坚信并坚守人生向上、向善、向爱生长的信念、力量与方向。

。该书让我们深情眷恋这个世界,因为人间值得。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两个闪闪发光的人。而这两个闪闪发光的人,都是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黑夜,一路向阳生长,追光而行的人。杨南生给予了张严平27年的深情陪伴,给予了27年的灵魂供养,正因为这份爱的滋养,我们看到了生命在苦难中开出的花朵,看到了今天的《君生 我未生》中,生命的高贵与神圣、葳蕤与辽阔。

。珍惜属于自己的情和爱,活在当下。认真的灵魂值得被爱,让心成长的爱情才可托付。新华社记者的笔力,航天科学家的情怀,使《君生 我未生》一书一经推出,好评如潮,万千读者热情响应。全国性的“三八”书香活动,拟选用此书。一部好作品,读者通过作品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深处,并为之深受鼓舞。读者与作者在作品共筑的精神世界中,共融共生,共鸣共舞。

作为读者,再次感受到什么是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享受着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即俗话说的抓心挠心的感觉……

作为新闻同道,钦佩羡慕她的善于发掘和细腻的诗兴表达,感觉是作者写过的最隽永和拥有丰富人性的报告文学巨制,袒露了一个伟大科学家作为人的完整与丰富,在昭示高贵品格的同时,也无声地鞭挞了那些低微与龌龊。南生的人格力量定会影响无数的后来者……

作为一个性别平等和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在回望社会历史潮流上下翻卷,顺流逆流不断搏击着顿挫着前行的时刻,我的心是难以平复的,这样的一部沉甸甸的精神作品,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必定会起到它对于文明进步所拥有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 图为张严平与杨南生。

我是带着深厚感情第一时间认真阅读《君生 我未生》一书的。在部队,我的许多战友、同事,还有我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争相阅读这本书,大家把这本书作为丰富党史军史火箭军发展史内容和开展砺剑精神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情不自禁写下的题为《信念境界挚爱》的感言,刊发在了我们自己的报纸《火箭兵报》上,后来火箭军新媒体也制作播发了一期“东风夜读”音频节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东风快递”官方微博阅读量达到了7万4千多,至今仍有网友在点击浏览收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读书都会有其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我读《君生 我未生》一书,既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科技的力量、音乐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友谊的力量、奉献的力量。

特别是关于“奉献的力量”,我有着特别的理解和感悟。在名利得失面前,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无奈和不如意。对这些无奈和不如意,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杨南生先生的处理方法则是淡然和奉献。

张严平老师出生于军人家庭。她深知,“牺牲奉献”是军人职业的代名词。在以牺牲奉献为本色的我们这些军队人员眼中,“将军”一词又是神圣威严而又令人景仰的称谓。读完《君生 我未生》一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杨南生就是一位富有浓烈家国情怀的没穿军装的中国军人,他是我国国防科研战线一位默默无闻的“将军”。

此时此刻,我借用某航天研究院一位领导的即兴诗句,表达对杨南生先生——我心中这位特殊“将军”的缅怀之情:

风骨如君世称奇,学富五车贯中西。

天生才俊学识广,力学苑中成大器。

液体引擎鸣上海,固体腾飞震戈壁。

最叹功高不自诩,两袖清风一布衣。

感谢严平姐的厚爱,使我成为这本书最早的几个读者之一。初读手稿,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所有杨南生先生的直接引语、书信、诗歌乃至具体的行为细节,每一个字我都不舍得漏掉。杨先生太可敬、可爱了。

首先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初见爱人时的表现。用我们办公室同事说的话就是“杨先生太会撩妹了”。那个场景看来好笑又让人怦然心动。严平姐严肃的提问被全盘打乱,两个人情不自禁地走近彼此、热烈碰撞。杨先生从戏谑到尊重,从被吸引到率直表白,确实都是爱情本来的样子——自由、奔放、不羁。

杨先生的情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历史、文学、音乐、哲学,体现出作者才华横溢。他在信中讲述法国小说《小王子》对他的启迪,他给爱人抄写英文爱情诗,他用音乐抚慰彼此的思念与痛苦。作为一位科学家,他的文学修养、艺术品位不亚于一个人文学者,他直言小说参与了他灵魂的成长。这也是西南联大那一代知识分子十分突出的共同特点:文理兼修,中外融通。

其后,面对世俗的阻力,杨先生也曾挣扎,可是一旦信念坚定便勇往直前。特别是杨先生总是宽厚、深情地劝解严平姐,让她体谅父母强力阻挠的背后都是因为对子女的爱。

事实上,世上大多数令人瞩目的爱情都是昙花一现,最初的惊艳在残酷的现实中更容易凋零。所以,这个故事的美好下半场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

《君生 我未生》中有很多动人的地方,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一直觉得现代女性的成长有时候也一样很迷茫,大家需要一些真的东西来给予力量。

阅读中,便会有更多的自问,一个人应该在怎样的环境,遇到怎样的人,才能成长成为一个全新的你。书中严平老师写到“活出一个比从前更好的新生命”“在爱与痛苦之中开出花朵”……我想这本书对于新华社记者来说,应该明白了一位名记者的成长,如何在事业上纯粹地投入,在生活中通透而自由。因为我们知道严平老师多次在讲座中说到,年轻人不要太在乎名利,要努力去写出打动人的作品,新闻写作都是笨功夫,文字不会骗人……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这么做的。

其实读完还真有些羡慕严平老师,真的,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机会遇到对的人,今天的她也恰恰可能是遇到了杨先生,才会活得那么纯粹、那么不世俗,就是大家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张严平。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有爱的人、爱人的人才能把她包裹得、宠爱得心无杂念,简单而纯净。

作为一名记者,我特别喜欢杨先生“第一读者”那段,太喜欢了。我觉得感同身受的就是一名长篇报道的写作者在昏天黑地耕耘多日后,虚弱地、急切地需要被肯定,恰恰杨先生懂,这就是爱,不单单是对妻子的肯定和疼爱,更是灵魂高贵之处的内心关照。

合上书,感慨万分。更觉得非常幸运,自己身边就有这么一些发光的人和事来指引你不惧怕,理解什么才是真幸福。

一位柔弱女子,哪来那么大的力?

几次遇到严平老师,心底总会油然发出这样的疑问。尽管迄今相聚尚不多,但每次面聊,都如给精神充了一次电。

2021年12月,严平老师最付心力的一本书《君生 我未生》出版。记得那晚快递送来,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几度落泪。掩卷给好友发了一个微信:读严平老师的书,觉得自己还活着……

在被智能媒体绑架的数字时代,在晨昏倒错的时光里沉浮,人成了手机的俘虏,科技的傀儡,物质的奴隶,活得越来越像机器。那些人性的原初,那些单纯的真爱,那些朴素的相知,都去哪儿了?还有多少文字会让我们感动?

在严平老师与杨南生先生的爱情故事里,朴素、原初、真爱,如此简单直白。30多年的时间差,几千公里的空间隔,家徒四壁的寓居所,都不是阻挡真爱的距离。相反,它们才是爱的养分。

一次次为书中的情节落泪,一个个句子让人过目不忘:

“我一辈子建立起来的科学思维逻辑,最终还是败给了爱情。”(102页)

“他的家一贫如洗……他酷爱音乐,在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反差中,足见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142页)

“多年后,当我也年逾花甲,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他纯粹、厚重、金子一般的爱。是他的爱,让我学会了爱。”(170页)

“我第一次懂得了,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全部尊严与价值;这个世界上唯一神圣的只有真理。”(229页)

“不值得恨”,“都不值得恨”。(231页)

“他实在是超出了我从小长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尺度”。(230页)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动摇内心的信念——‘自由地、完全地成为他自己’;他‘胸有成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并且实现比这种时行生活更高尚纯洁的生活’。于是,即使自己身处泥泞,他也会百折不挠地为实现生活所能达到的最高价值而战斗。”(249页)

……

如严平老师所说,杨先生的一生是一场壮阔的大海之旅。“每一个自由高贵的灵魂里,都有一首《致大海》。”

“记忆是一种相遇的方式。”严平老师手写67本日记凝结成一本书,记录27年的灵魂相依。那是两个生命燃烧的能量汇聚。

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两颗真正高贵的灵魂,相遇、相伴、相守、相知。外在的简朴,更使幸福来得纯粹。

科学、人文、诗歌、音乐、浪漫、童心……在这里自然相融,它们是他们生活的本身。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脊梁。在惶惑不安的时代,还有杨先生、严平老师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感到幸运。不见得位高权重轰轰烈烈,甚至可能长期默默无闻,而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坚守,能够穿越时空,直指人心。

从1982年到2022年,40年新华社记者“眼脑心手”的淬炼,早已使她具备了与文字合一的能力。尽管形式上,职业记者严平老师几年前已经退休。但真正的写作者不会有退休之时。

写作是她的生活方式,是她与心灵对话的途径,是她与世界相处的桥梁。几十年,她的笔一以贯之,围绕人性中最感人的地方,那些朴素、简单、温暖而又高洁的东西。今天,她以更自由、更从容的方式书写人生,分享观察,让人愈加感受到,那柔弱身躯下,有着坚韧高贵的强大力量。那是善,是美,是真……

猜你喜欢

杨先生灵魂生命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灵魂树 等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