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亿级作品《我们的天才儿子》为何出自杭州日报
——“倾听·人生”栏目23年运营经验谈

2022-04-18骆东华韩斌戴维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报天才杭州

□ 骆东华 韩斌 戴维

2022年1月17日早晨,由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推出的纪实报道《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聚焦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人性的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直抵人心,感动无数读者,引起全网刷屏效应,至1月18日下午,全网阅读量已过亿。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澎湃、网易、新浪等媒体纷纷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分别做了专题报道,中影集团、阿里影视、光线影视、爱奇艺等数十家影视公司前来接洽,希望有机会将这个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感人故事搬上屏幕。《我们的天才儿子》成为2022年开年在全国引发热议的现象级深度报道。

作品的引爆,也让“倾听·人生”这个杭州日报耕耘23年的副刊品牌栏目再度走入人们的视线。这一创立于2000年的口述实录体栏目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大时代变化”为宗旨,迄今已刊发了1000多个真人亲历的人生故事。《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的刷屏转发再次证明,媒体人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己任,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优质内容匹配传播渠道,正是赢得读者的喜爱与信任,是讲好大时代中国故事的不二法宝。

贴近生活倾听人生,用情用心赢得信赖

“天才儿子”的报道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关键在于“倾听·人生”栏目多年如一日深耕细作赢得的口碑和信誉。

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创造命运的奇迹,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奋斗故事,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生动诠释,是广大群众对气壮山河奋斗赞歌的和声共鸣。2000年1月5日,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刊发了第一篇稿件《苦尽甘来十六年》。作为国内媒体中最早一批第一人称口述实录专栏,“倾听·人生”从面世起,就坚持每周一期,每期一个整版五六千字,从未间断。23年来,读者从这个专栏里,读到了普通人的奋斗:励志的独腿外卖小哥、写小说的“网红”宿管阿姨、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的杭州医生、成为北大学子的北大保安……读到了共和国的峥嵘岁月:把军功章藏在鞋盒里的退伍军医、蓝眼睛白皮肤的中国地质工程师、独守深山防火瞭望台30年的护林员……还读到了各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深厚情感,读到了超越生死考验的坚韧意志,读到了触及心灵的善良、温暖和爱。关注大时代里一个个真实独立的人,表现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正是这样的定位和坚持,使得“倾听·人生”拥有了忠诚度极高的读者群。这也是《我们的天才儿子》的讲述者、85岁的金性勇老人,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刻,选择向党报副刊倾诉的缘起:在殡仪馆里,他摸出老年手机和一张《杭州日报》,报头上抄有“倾听·人生”栏目的电话号码:“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金晓宇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这是读者对党报最坚定的信赖,最全心全意的托付。

同时,这也是“倾听·人生”栏目推出23年来,接到的第一个从殡仪馆打来的电话。但这并不是我们确定它成为栏目选题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入选理由写在了编辑手记“读稿人语”中:“这诚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洋溢着坚韧不拔的爱。爱能催生出强大无比的意志,能承受生活沉重的压力。”事实证明,很多读者为金晓宇和金性勇的人生故事所感动,并不是感动于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普通人在困厄中积聚力量,和痛苦竭力抗衡的巨大勇气。

文章广为传播后,在社会上还引起了热烈讨论: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翻译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并被认可,双向情感障碍群体引发广泛关注。具体到金晓宇个人,通过我们的后续报道《温暖从不缺席——这些年,金晓宇一直被大家关心关爱着》,读者了解到,生活在“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的杭州,多年来他和他的家庭一直得到社区、派出所和医院的帮助和政策的帮扶。就在虎年春节前夕,金晓宇还被浙江省翻译家协会聘为理事,圆了多年的梦想。

这篇报道以及稿件之外的结局,正是“倾听·人生”栏目的现实意义:分享、治愈、思辨。分享人生经历,获得心灵慰籍,从中收获理性的思考和开阔的视界。为社会带去积极向上的能量,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这正是党报副刊的使命、职责与担当。

开门办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挖掘精品

在非虚构写作还是一片空白的年代,“倾听·人生”超前地走了这一步。当媒体的口述历史热渐渐退潮的时候,“倾听·人生”依然脚踏实地笔耕不辍,坚持开门办报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采编队伍,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栏目,成为“倾听·人生”影响力持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倾听·人生”栏目每周一期、每篇报道6000字左右,这样的体量,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作者队伍,杭州日报有很好的作者培养机制和传统,几十年的副刊办下来,培养出大批高水准的作者,很多人从“倾听·人生”开始,走上了职业写作的道路。我们选择作者的原则是:热爱“倾听·人生”栏目,富有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生活阅读能力,以及推心置腹的交流方式。如今,我们拥有一批这样的核心作者:职业涵盖大学教师、公务员、工人、农民、医生、警察……年龄从50后到90后,地域从本地发展到全国。

一个好编辑,最见功力的就是能找到最合适的作者。从未经训练的素人作者,到如今可能写得比职业记者还出色,背后是“倾听·人生”一代代编辑付出的大量心血。责任编辑戴维的体会是:“我总是和作者说,如何在一个故事里寻找更广阔的意义,让稿件落在更扎实的时代背景下,就是要靠细节。心里要有读者,要有口述者,唯独不能有自己,要忘我写作。宁可写的时候累点,也要让读者读起来不累。”

《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的作者叶全新,今年70岁了,她是“倾听·人生”的资深作者,我们请她写过很多倾听故事,代表作有《最好的告别》《我是海啸幸存者》《我为聋哑人辩护》《革命妈妈》等。她回忆自己第一次为“倾听·人生”采访,是写一个离婚的故事。去之前,觉得“倾听”故事就像说话一样,应该很好写,采访了一天回来后,才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写。当时的责任编辑莫小米对她说:采访对象说什么,你就写什么,但写出来的不能是你想要说的话,而是那个人物要说的话。

坚持理性克制的文风,坚持记录者必须“隐藏”在口述者“身后”,正是拥有基于共同的新闻理念和价值判断,使得我们的编辑团队与作者队伍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默契。

“倾听·人生”在版面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编辑思路。每期“倾听·人生”除了6000字的正文,还配以由编辑撰写的300字“读稿人语”,短小精悍,点到为止,既有提纲挈领的正面点评,也可旁敲侧击的发散思维。这个“读稿人语”是“倾听”保持二十年的传统,几百字的小言论成了吸引普通读者的栏目特色,也网罗了一批具有批判思维的高阶读者。

23年来,《杭州日报》没有在“倾听·人生”版面上放过一条广告,在这片被精心呵护的“责任田”里,读者欣喜地看到,每一期的版面编排都独具匠心,长文耐读,短评精到,版式漂亮。比如这次《我们的天才儿子》,题图用一组金晓宇翻译的书籍封面图,构成了一个“天才”的“才”字,也是“甘苦寸心知”的“寸”字,上指儿子的翻译才能,下指父母的良苦用心,可谓巧思,也是纸媒才具备的版式审美。

二十多年来,杭报总编辑换了两任、分管副总编辑换了四任、中心主任换了三任、责任编辑换了四任,但是“倾听·人生”的办版宗旨、刊发水准、做好内容的初心和使命从未变过,在这个栏目上,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倾听·人生”是整个杭报集团结集出书最多的一个栏目:“倾听·人生”先后4次出版优秀作品集,2003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倾听》,201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小人物史记》,2013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梦想合唱团》,2020年10月由杭州出版社出版《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2000-2020)》,均为畅销书。作为杭报集团倾力打造的重要品牌,“倾听·人生”栏目也拿遍了省市新闻奖,并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钟点工》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三等奖,《1980,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

集聚媒体融合优势,让传统副刊行稳致远

进入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四全媒体”建设过程中,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日益丰富的信息呈现方式、传播手段,为新时代的舆论工作开辟了更多途径。但“内容为王”的本质要求不仅没有改变,受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反而更为渴望和迫切。

对此,“倾听·人生”栏目一直在积极进行媒体融合的探索,在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杭+新闻”上开辟了专题,每期稿件见报的同时都会在新闻客户端上同步推出,客户端平台稿件根据传播特点,被打造得更符合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2021年,“倾听·人生”的47篇作品在新闻客户端上的全年总浏览量达到1375万,平均每篇29万。其中《野马天使》《我和“杭二棉”》《中国乡村“阿甘”》《我为汉字狂》等4个故事的阅读量均超过100万。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年轻读者群体渐成规模,他们的媒介使用偏好正在影响新闻传播方式。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2021年6月份发布的《2021数字新闻报告》显示,在报告所涵盖的欧洲、拉美等46个国家和地区中,相较于通过网站或App搜索新闻(占25%),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占34%)。而《我们的天才儿子》首发在报纸端,传播、刷屏、破圈在社交媒体端,也再次印证了融媒体时代,必须要善于用新媒体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去获得话语主动权。

1月17日,我们用整版篇幅刊发了《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后,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杭+新闻”和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也同步推送。杭报集团中央厨房大数据追踪显示,从1月17日中午开始,包括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手机客户端相继转发此文,下午凤凰网、中青看点、百度跟进转发,至当日21点,澎湃、上观新闻、腾讯等的转发使阅读量再攀新高。杭州日报官方微信24小时阅读量破一百万,杭报官方微博单条阅读量268万,话题1200万,杭+新闻客户端28小时阅读量破千万。截至1月18日下午,全网阅读量已过亿。

在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流行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天才儿子》成为爆款,证明高质量长文依然有市场,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方向值得继续探索。依靠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新闻素材、传播技术的能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才能胜任时代赋予党报副刊的使命——倾听百姓心声,汇聚温暖正能量,讲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日报天才杭州
杭州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天才or怪咖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灵感日报
杭州
杭州旧影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