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时难熬、过后难忘的岁月
——穿过冰与风,用镜头解读冬奥会的魅力与激情

2022-04-18费茂华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徐梦桃摄影记者张家口

2022年1月25日,作为新华社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自由式滑雪与单板项目小组成员,我和20多位同事抵达张家口。令我没有想到,自此开启的是我冬季运动会报道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岁月。

跺着脚拍冬奥会

我曾经多次参加冬季运动会的报道:从2011年开始,我先后参加过两届冬奥会、三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以及两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报道。我自认为对冬季运动会的报道略有经验,但这一次在张家口赛区的体验却完全崭新。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艰难。

首先,让人感到艰难的是张家口的冷,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2月6日,编辑部传来消息说一位外国记者因为袜子湿了没及时处理,结果冻伤了脚。这绝不是个案。在张家口负责冬奥会前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被冻伤了手指,经诊断,右手食指神经末梢坏死。而我则是耳垂冻伤,真没想到,就是帽子没遮住的那点地方,居然就被严寒击中。此外,同事们每天都被冻伤:尤其是手指和脚趾,采访完摘掉手套,你会看到手指像风干的橘子一样,皱巴巴的,里面的水分似乎被抽干了,回到房间后,那些手指慢慢又变得饱满起来,但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半透明状态。

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冷的天气中,摄影记者们要在雪地里工作好多个小时。以2月5日为例,我和同事9点多上山,拍摄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下山时已是中午1点多;下午4点多上山,拍摄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的资格赛、决赛,下山时已接近晚上10点。一天时间里,记者们在雪地里工作近10个小时,不冻伤是不太可能的。

为应对极寒天气,摄影记者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雪裤、速干衣裤等都是必备品……每天走进新闻中心,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全身各重要位置贴满暖宝的盛况。2月5日,我爬到了赛场最高处拍摄雪上技巧比赛,我身边是一位盖蒂图片社的摄影师,看看他的装备,你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羽绒服外面,他居然又套上了一件羽绒袍子,就好像直接穿了一个睡袋来工作。但即使穿成这样,他还在不停地跟我说:“太冷了,太冷了!”然后,他伸出戴着手套依然颤抖的手指,向我展示。因为要操作相机,摄影记者的手套不能太厚,要不然根本感觉不到相机快门以及其他更小的按钮,这或许就是记者的手指容易被冻伤的原因。

为了在漫长的拍摄时间里“活”下来,记者们只能不停地动起来。因为,如果你不动,你就会被冻起来!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动,摄像大叔在动,工作人员在动,场地裁判也在动。而最好、最直接的“动”就是:跺脚!不停地跺脚!所以,我把这次冬奥会称之为“跺着脚拍的冬奥会”!

冷只是一个问题,让人更感到绝望的是,我们还要戴着N95口罩爬山、工作。口罩防护效果虽好,但是人的呼气会凝结在口罩里,整个口罩被冻成一个冰壳子。于是,你会感觉到不断呼出的热气还没融化口罩里的冰,便被严寒一层层地加厚成冰壳子,呼吸越来越困难,最终窒息感不断翻涌而来。就这样,每一天,摄影记者们都在极寒天气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工作,确实艰难。

好照片:在风雪中等待、寻觅

极寒天气和防疫措施不仅仅折磨记者的身体,更重要的,它们不断地折磨着摄影记者的雄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拍到既能展示冰雪运动之美,又能彰显摄影师个性与理念的照片,变得更为艰难。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所负责的雪上项目,其拍摄要点是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在挑战自己极限的同时,也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既有挑战,更有和谐。因此,如何利用赛场环境、天气要素等自然环境展现冰雪运动之美就成了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此外,体育赛事的特点更要求摄影记者展现自己的独特技法、理念。那么,当成百上千名摄影记者将镜头对准同一个拍摄目标时,一个有野心的摄影师绝不会容忍自己所拍摄的瞬间与他人雷同。所以,怎样使你的照片不仅记录了新闻瞬间、美的瞬间,同时还拥有独特性,这一直是对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最大的挑战。

酷寒与疫情的夹击,使摄影记者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尤为艰难:为找到不一样的角度,你需要比别人在雪山上走得更远、爬得更高;为守候到难得的瞬间,你需要比别人更早到达赛场、更晚离开;为捕捉到更有共情力的瞬间、更有故事的瞬间,你需要每一刻都全神贯注……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更长时间地呆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

这张图片(图1)拍摄于2月16日,瑞典选手耶斯佩尔·谢德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这张照片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为了拍到它,我在雪地里跋涉了近两小时,全身大汗,最后,渗到帽子上的汗冻成了一层层美丽的冰花。

□ 图1 2月16日,瑞典选手耶斯佩尔·谢德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在坡面障碍技巧赛场最初的一段设有一个道具区:其中包括金属管、栏杆,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长城等等。所有摄影记者几乎都在这个“长城”上花费了不少的精力,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此次冬奥会不同于往届,我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我已经拍摄了这些“长城”的照片(图2至图4,其中,图2还被CNN评为当日冬奥会美图。)

□ 图2 2 月5 日,日本选手鬼塚雅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单板滑雪项目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 图3 2 月7 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单板滑雪项目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 图4 2 月16 日,瑞典选手耶斯佩尔·谢德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如何进一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照片?于是,在“长城”附近逡巡徘徊了几十遍之后,我把目光放到了赛场旁边的一片树林:以树林为前景拍摄从“长城”上面飞跃而过的选手,会不会不一样?会不会更有“野长城”的意蕴?

为实现这个小想法,我8点多就到场,走进树林,就悲剧了!树林里的雪没过膝盖,我举步维艰。就这样,在树林里走了半个多小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被密林包围,根本无法穿越。此时距开赛只有半个多小时,我又原路返回。最后,绕了一大圈,我终于找到了密林的突破口,到达了一个比较适合的拍摄位置,此时,已开赛10分钟,但幸运的是前几位选手并没有飞越“长城”,我刚刚就位,就连续拍到两位选手飞越“长城”的场景。

从画面效果看,最终结果跟我最初的想象有较大差距(图1),但是摄影就是这样,充满了遗憾,有时你设想了一个画面,并且花了很大力气去实现它,但最终却相差甚远。但我们依然要不断地去设想、去实现,屡败屡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成功的几率是百分之十,那么你努力了十次,就可能成功一次。

位置,位置,位置!

这次冬奥会报道,新华社作为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参加,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我们可以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盖蒂图片社共享最好的拍摄位置。即使这样,我每次也都按照项目负责人分配的点位提前到达,这样保证我在IOPP内部,也能找到最有利的位置。

本次冬奥会报道中,很多谈及奥运会精神以及中外选手交流的稿件都配发了这张照片(图5)。

□ 图5 2 月14 日,中国选手徐梦桃(右)与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相互拥抱。当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中国选手徐梦桃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摄)

这张照片拍摄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决赛。当时徐梦桃已经结束比赛,成绩暂列第一,最后一个出场的美国老将考德威尔试跳时落地不稳,她知道自己已与冠军无缘,所以在完成动作后,第一时间过来祝贺徐梦桃。徐梦桃则抱住考德威尔嚎啕大哭起来。

这张照片的拍摄毫无难度,只要在那个摄影位置,这些场景一览无遗。但,问题就出在摄影位置上:这个位置在整个IOPP摄影区的最顶端,最接近运动员等分台,因为运动员在等待成绩的时候,现场摄像也会一直跟踪拍摄,所以,排在最前面的摄影位置可能受到的遮挡最少。

当天,下午3点开始资格赛。资格赛结束后,晚7点开始决赛。我为了占到这个最前面的摄影位置,资格赛结束后就没离开,从下午4点多,一直等到决赛。因为我知道,在运动员结束比赛后,在这个等分台前,会发生很多故事。就这样,从下午4点多等到晚上8点10分,我终于获得了这个瞬间。

仅靠现场拍摄,无法凝固“有故事、有深意”的照片

这张拥抱的照片之所以受到媒体青睐,因为它后面有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展现出了奥林匹克的某种精神,所以,媒体和受众需要的其实不仅仅是某个精彩的瞬间,更是这个瞬间后面的故事。而有故事的照片必定是独特的,因为瞬间可能相似,但故事绝对不会雷同。

故事从何而来?不仅仅来自于记者在现场的努力。

在这次冬奥会报道中,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做了几个融媒体报道:将现场的图片与我的文字描述,以及之前采访的报道融合在一起。其中,两条报道被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转发:《在最寒冷的夜里看桃花绽放》(转发时改名《有个女孩叫桃桃》)和《他们为什么能?!》(转发时改名《见证“天外飞仙”!》)。

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我看到很多网友在这两个报道后面留言:“太感动了”“每个成功背后都有血与泪的浇灌”“文字与图片都足以让人落泪”“看得泪流满面”“看得我眼泪哗啦,运动员们真的太不容易了”……还有不少同事和朋友跟我说,这两个报道看得他们热泪盈眶。

这两篇报道都是在讲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夺冠的故事:徐梦桃和齐广璞。为什么这两篇报道能让人感动流泪,不仅仅是因为我在现场拍摄的照片以及对夺冠过程的描述。更是因为徐梦桃、齐广璞、贾宗洋等运动员本身的感人故事。而这些故事从何而来?仅仅依靠比赛当天的现场所得,显然远远不够。

2017年,在备战平昌冬奥会时,我曾先后到空中技巧队的夏季训练基地秦皇岛和冬季训练基地阿尔山采访,与队员同吃同住将近2个星期:在9月底的户外泳池里,我端着水下相机,和他们一起感受那刺骨的冷水;在阿尔山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中,我蹲在风雪中,记录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出发、空中翻转和落地;还有那些我守在队医房间里的夜晚,听着他们在治疗时强忍疼痛的喊声。

平昌冬奥会结束之后,我因为工作调动,不再负责体育报道,也因此再未扎到队里采访,但就是4年前的那些记录,成为这次北京冬奥会我的报道的点睛之笔和压舱石:因为这些记录告诉了人们,为何这些选手能夺冠;他们在夺冠路上经历了什么;这些运动员是怎样的人……这就是受众想知道的故事,关于中国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奥林匹克精神而拼搏的故事。

奥运会不是突发事件,它是历史长河中四年一次的波峰。为了能在这个波峰上闪亮登场,在近1500天里,运动员、教练员和所有为之努力的人们苦苦等待、精心准备。在那些日日夜夜中,发生了无数故事。作为一个摄影师,如果只是在那些高光时刻按下快门,而忽略了他们抵达波峰前发生的故事,我们如何告诉人们这些光芒从何而来?这些运动员的眼泪为何会突然奔涌而出?

故事就在那里,你不去,它就随着时间消逝了,这是摄影记者的遗憾,也是这个时代的损失。

北京冬奥会已渐渐远去,我在隔离时间里,回忆这近一个月的时光,突然想起《有个女孩叫桃桃》报道中的两句话:“那些难熬的岁月,在由蛹化蝶之后,都会化作难忘的记忆。”

对运动员来说如此,对摄影记者来说,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徐梦桃摄影记者张家口
徐梦桃:一跳决胜 精彩人生
乘风破浪徐梦桃
徐梦桃四战冬奥夺冠记
徐梦桃:从烧烤摊到奥运赛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加大张家口草原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