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深度报道新路径
——以新闻微纪录片为例

2022-04-18肖文舸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奖纪录片受众

□ 肖文舸

内容提要 目前,短视频用户数占网民总数近九成,视频产品占受众阅读观看时间超七成,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最重型”的子类,被视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这种形态的新闻作品往往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有情节延续和场景纵深,有更多现场感、更强震撼力、更高真实度;同时由于时长短,故事往往紧凑凝练,核心情节有冲击力。如何利用好微纪录片这种形态,为受众提供信息更多维、体验更丰富、传播效果更好的深度报道,是身处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转型的应有之义。

短视频化是融媒时代的重要特征。目前,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总数近九成,视频产品占受众阅读观看时间超七成,这种用户习惯的改变带来了产品形态的巨变。优质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生产能力,也成为融媒转型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

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最重型”的子类,被视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体量上,微纪录片比普通短视频信息量更大,有完整的叙事逻辑和故事;又比纪录片短小轻巧,适合大部分媒体转型实践。主题上,在“全民皆媒”大环境下,微纪录片出现了更加多元、真实的平民化视角,并通过大众化创作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如何利用好微纪录片这种形态,在创作和生产过程中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核心议题,为受众提供信息更多维、体验更丰富、传播效果更好的深度报道,是身处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转型的应有之义。同时,利用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在防止泛娱乐化、传递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新型主流媒体的肩上责任和职责使命。

一、内外因合力促转型,产品形态特色显优势

一方面是内部主动性的变化,微纪录片的生产方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纪录片团队,除了市场化专业机构和UGC生产,很多媒体在转型中选择微纪录片作为承载深度报道的一种新形式,高度重视并有意识培养这类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是外部“指挥棒”的作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调整彰显了短视频产品受重视程度的提升,进而发挥新闻奖的导向引领作用,加快融媒转型。先是自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后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开始,“短视频新闻”奖正式分为“短视频现场新闻”奖和“短视频专题报道”奖两项。我认为,如果消息奖、通讯奖是传统奖项序列中最有分量的奖项,那么短视频新闻奖(特别是短视频专题报道)则成为媒体融合奖项中最重磅的奖项。

2021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将特别奖颁给一部短视频专题报道作品——《生死金银潭》,作为全国最早深度报道武汉定点医院隔离“红区”的纪录片,这部由人民日报出品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一线画面,客观、平实而又生动勾勒出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图景。作品通篇为医护和患者的画面和同期声,用白描的手法,呈现了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样子。

▲ 微纪录片《呼吸》截图。

在国际传播上,视频产品也有着跨越语言的共情力量。《生死金银潭》先后推出1分钟预告片、28分钟中文版、英文版,实现了境内外多语种、多版本、全平台、全渠道、全媒体传播,覆盖境内互联网、电视台及境外社交媒体。仅在推特、脸书、优兔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浏览量就超200万。用镜头展现了中国最真实的抗疫斗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偏见。

而从自身的探索实践看,南方日报在报道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抗疫过程中,也选择以视频作品来记录其间的动人故事和珍贵瞬间。一个月间,我们驻守在荆州多家医院的重症病房,以微纪录片《呼吸》记录了全国首例ECMO长距离转运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全国首个为ECMO患者进行CT检查等具有宝贵意义的救治现场。一幕幕生死抢救、千钧一发的场景,都被镜头独家捕捉和还原。作品不到4分钟,体量更小,但也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微纪录片及与其相应的新闻题材各有3个特点

深度报道通过微纪录片方式呈现,不仅能借助视频产品的影像张力带来更大感染力、传播力,还能使深度话题更适应当下“碎片化”阅读习惯,引导受众素养提升。我认为新闻微纪录片有3个主要特点:

一是“记录”,需真实跟拍,有情节延续和场景纵深,有丰富的感官体验。二是“现场”,由于声画记录的特殊性,随机性更高,对采编团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突破能力要求更高;但一旦成功,作品能带来更多现场感、更强震撼力、更高真实度。三是“紧凑”,时长短、铺排空间有限,优先用“小切口”,且故事需紧凑凝练,只选最核心、最有冲击力的情节展现主题。

相比传统深度报道,微纪录片“先增后减”的程度更加剧烈——采访中不仅要大量获取内容和细节,还要拍摄多角度多机位画面,以我们《粤味匠心》《四食有味在湾区》等系列作品为例,每集微纪录片不超过5分钟,往往都需拍摄上千G素材。大开大阖之后,选取最精华内容,努力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引发思考。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浪前行,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落地见效。大湾区不仅是奋斗热土,也是生活乐园。我们学习借鉴《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优秀纪录片作品,希望通过一系列影像“小中见大”体现这种可爱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系列微纪录片《四食有味在湾区》诞生了。

我们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个湾区城市着眼,同时融入港澳元素,以“粤菜师傅”作为切入点,在早餐、中饭、晚宴、夜宵中各选1道特色鲜明的菜品作为叙述载体,用十足的烟火味记录和传播大湾区鲜活动人的奋斗故事和激励人心的发展历程。例如,珠海篇讲述了夏湾夜市中的一对夫妻档以一道椒盐皮皮虾在湾区创业安家的动人故事,深圳篇则通过一道潮汕卤鹅外卖,展现了这座城市对效率和质量的不懈追求。系列作品从策划选题到制作推出历时半年,运用大量特写及微摄镜头,既展现了粤菜师傅们对于美食的极致追求,也呈现了湾区人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真态度,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谈到这里,哪些新闻主题比较适合以微纪录片报道呢?第一,新闻事件有延续性,时效性较“宽容”或可提前准备,具备深度报道题材特点;第二,话题、场景有陌生感,以画面呈现有优势,可提供较大的信息增量;第三,事件、人物特点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冲突性强。

新华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微纪录片《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的重大新闻节点可预判、可准备,作品精心策划,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典旋律进行艺术改编,以曲谱为意象,不仅串联了多个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还有诸如“桥墩里的无名英雄”这样的民众视角,通过细腻有张力的人物故事,结合数字特效创意串起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生征程。

“留粤过年”是2021年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特殊现象,是广大人民为抗疫牺牲团圆的无私付出,具有时代大背景下的独特性。南方日报推出作品《春暖花开再见你》,这部微纪录片挖掘“两地年也是幸福年”这一新闻点,从广东和湖北两地报道留在深圳工厂过年的湖北夫妻彭帅、张云和他们留在老家的父母孩子两地过年的动人故事。

“春暖花开再见你”这句父母对孩子的温柔安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质朴亲情和奉献精神,虽然无比思念亲人,但愿意为社会大局牺牲小家团圆,对比反差感强烈。同时,也呈现了在两地政策支持、企业补助、社会福利等帮助下,务工人员留在广东过年过得充实、开心,同时老家的亲人们也得到温暖关怀的可喜景象,传播正能量。

三、做好新闻微纪录片的几点思考

怎么做好新闻微纪录片?一要舍得花时间做线索筛选,选题特别是人物线索非常重要,同样的话题下,主要人物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纪录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我们生产微纪录片《独龙江上远归人》时,踩点发现原定采访对象不理想后果断另选对象,最终给作品带来了新生。二要舍得花精力强“四力”,脚力走到、眼力看到、脑力跟到,笔力才有劲道。三要做第一现场的热切追随者和忠诚记录者,真实瞬间错过不重来,这也是纪录片有别于其他影像产品的巨大魅力,绝大多数时候,在现场就意味着成功。

从生产端来说,《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开放生产的创新案例。央视纪录频道与总台新闻中心、湖北广播电视台与快手、二更、VUE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采用“UGC(用户生产)+PGC(专业生产)”融合的方式,鼓励身处武汉的疫情亲历者用手机拍摄记录自身和周围的故事,并对一些有实力的Vlog制作者发出定向邀约,然后再由专业编导团队进行精剪和包装。面向全社会征集素材的同时又有专业力量的介入和指导,实现了内容鲜活、来源广泛、时效和质量兼得。

同时,不仅内容层面,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值得借鉴。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的《臊子书记》(津云客户端)和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的《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新湖南客户端)都是精品之作,且在形式创新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均是第一视角叙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主题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新媒体表达潜力的报道对象,通过这个“主角”自述式推进情节,从驻村干部、脱贫村民的跌宕经历中看中国大地上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实践。得益于主创团队连续多年关注核心人物的经历和成长,人物选得好、语言有特色、真实接地气。这种Vlog式作品不仅给大主题赋予了浓浓的“人味儿”,妙趣横生,还通过弹幕、手绘、文字特效等点缀手段,让整个作品信息更加丰富生动,较为适合主题正面、时间跨度大、内容信息多的深度报道。

在技术层面,也“有力可借”。比如,此前财新传媒和联合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推出我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就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真实还原了湖南、贵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让受众有了更真切、深入的体验。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从运营端来说,在产品推出之后,也应有全流程的运营思维。不少获奖作品都通过全平台、全渠道、全媒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福建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早餐中国》系列微纪录片在推出过程中于微博平台创建了许多话题词条,包括“就问你看完饿不饿”“店老板的早餐生活哲学”等,充分发挥全网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还利用拟人化运营深化品牌ID,网友亲切地将“早餐中国”的官博称为“餐餐”,增强与受众互动和传播效果。

当今中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缺好新闻、好题材、好线索,正是内容生产者大干事业的好时候。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核心主题,利用好微纪录片这一新兴载体做好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用好笔头和镜头,以“小切口”记录好大时代,不负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猜你喜欢

新闻奖纪录片受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