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融媒体:融媒体报道的新方向
2022-04-18许颖
□ 许颖
内容提要 目前,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化,融媒体报道这一报道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在当前实践中,静态融合报道较多,常体现为不同形式的素材简单叠加式报道以及多种媒体来源的同题消息集纳式报道;而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将成为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动态融媒体报道有以下特点: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并具有媒体可转换性;内容上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而非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而非受众被动接收。未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元宇宙等将为未来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增加无限可能。
一、融媒体报道及动态融媒体报道
融媒体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融合了至少一种空间媒体信息(如文字、图片、图表、图画等)和一种空间媒体信息(如音频、视频、动画等),且这些信息围绕共同的主题而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报道。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化,融媒体报道这一报道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发展。作为中国新闻行业的风向标,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和改变也反映了这一发展。从2018年开始,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设立6个评选项目,分别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共50个奖数。
在媒体融合奖项的10条标准中,“即时性强、交互性强、共享性强,技术应用效果好,传播效果好”“新媒体创意互动要求主题鲜明,特点突出;交互性强,社会反响好;技术先进,有传播力、感染力;体现新闻性、互动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新媒体报道界面体现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运用图片、漫画、音视频等手段表达新闻主题、展现新闻内容,版面语言丰富,界面设计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布局合理、互动性强、色彩协调,便于阅读”等3条体现了融媒体报道的特征,“融合创新要求作品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有所突破或创新,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大,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积极引领和示范效应”“鼓励内容呈现方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的作品”等两条则体现了对融媒体报道创新方面的推动。
在中国新闻奖中设立媒体融合奖项是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当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素材简单叠加式报道以及多种媒体来源的同题消息集纳式报道比较多,此类报道虽然满足了融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但呈现方式比较静态,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内容融合比较表面、互动手段比较缺乏,可称之为静态融合报道。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应成为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以进一步提升融媒体报道的水准。
动态融媒体报道早期成功案例是纽约时报在2012 年推出的融媒体报道《雪崩》,这一报道是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兰奇(David Branch)采写的专题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的简称。该报道生动展示了发生在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一次惊心动魄的大灾难,全面记叙滑雪者的罹难过程、讲解雪崩的科学原理。《雪崩》报道制作精良,展示方式多元化,在报纸版上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深度报道,在网络版上,它是一个通过交互式图片、采访视频以及知名滑雪者的传记等多元化方式呈现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受众打开纽约时报的SnowFall(雪崩)专题网址,可以看到宏大的滑雪圣地的3D版地图、追踪知名滑雪者的第一手图片、幻灯片式的滑雪运动历史,还有知名滑雪者的视频访谈等。《雪崩》报道通过创新式的多媒体报道方式大获成功,发表后的六天之内就收获了290万次访问和350万次页面浏览,而采写这一专题的记者John Branch也因出色的报道获得了2013年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Feature Writing)。
经过近10年的实践,动态融媒体报道已经比较成熟,成为重大新闻融媒体报道的常规操作。
二、动态融媒体报道特征及操作
动态融媒体报道的核心是多媒体,正如《网络新闻导论》一书的作者罗兰·德·沃尔克认为“多媒体是未来新闻和信息报道的最重要特征”。
根据多媒体的特性,笔者认为,动态融媒体报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媒体可转换性
媒介内容系统包括符号和内容的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作为信息的表达形式,在数字化之前,还只能各自为政,以组合的方式加强传播效果。模拟电视开始了符号系统的组合使用,但这种组合依然是物理效应的组合,而不是化学效应的组合,符号之间不能进行互相的转换。而媒介符号系统经数字化后,不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概成为0和1组成的比特,是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而这种数字化的信息符号单位比特正是媒体融合的基础。
静态融媒体报道更侧重于对信息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即将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统一为数字化内容,而动态多媒体报道则更进一步,能将统一的数字化内容进行多媒体形态处理,形成同一内容的多产品开发。
如2020年11月3日湖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H5融合报道《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把新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的讲故事的报道手法相结合,将这一新闻内容进行多产品、多媒体终端的呈现,衍生出多条视频新闻在湖南卫视播出,体现了动态融媒体报道具备分化为多种媒体形式报道的能力,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
类似的,如纽约时报的《雪崩》报道,在动态融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分化出报纸版报道,重点呈现其信息图表部分和深度思辨性报道部分,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复合性使用。
□ 《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H5页面截图。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动态融媒体报道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特别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产品形态的选择性。作为受众的个体,虽然对媒介信息的需求很可观,但他对每一个具体内容的需求不可能是规模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更细化的。内容的融合其实就是赋予了内容在信息呈现时像水一样应物赋形的能力,数字化后的信息流就像水流,最后呈现出什么产品形态,是看受众所拥有的接收终端和他对内容产品的需求。他可以选择只以音频形式接收,可以选择视频接收,也可以选择文字加图片的传统纸质阅读方式,而无论哪种呈现方式,其内容都是属于同一个主题,媒介符号只有在信息呈现时才需要转换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种转换的决定权和选择权应该在受众的手中。
随着媒体科技的不断进步,动态融媒体报道媒体可转换性会有更多的呈现,最终实现让受众把信息“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这一传播理想。
(二)内容上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而非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 Eileen Gu wins gold in freeski halfpipe,earning her third medal in China 部分页面截图。
在对信息的表述中,同一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可由不同的主体用多种不同的描述方法来表达,只要这些不同的描述方法之间保持某种对应关系,就可以将其视为原有信息的真实复本。因此,同一条新闻信息能在不同的媒体之中处理加工,以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
新闻事实发生的原生态本身是生动、鲜活、多姿多彩的,然而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信息的描述只能依赖其媒体的固有符号,融媒体时代则为新闻信息的多媒体描述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很多新闻事实可以直接诉诸人类感觉器官,通过影像符号直接与人类器官的视听双通道相对应,并通过对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反复冲击,产生一种综合性的感觉联动和统一的感知效果。如“9·11事件”,电视新闻通过直接展示飞机撞击大楼的即时画面、嘈杂喧哗的现场声响,给观众在生理、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情感冲击和震动。这种效果是通过文字转述所无法达到的。但另一方面,很多新闻事实又不能完全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如“9·11事件”为什么发生?它的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内容是需要人们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得来。因此,对新闻事实报道不能只通过感官的直陈,而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通过文字等方式进行抽象,引发受众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权衡。
动态融媒体报道应展现多媒体的描述优势,不同媒体符号的信息不应是简单地平行展开与叠加,而是在同一个页面上围绕一个内容互相配合与帮衬,发挥不同媒体符号的传播优势,从而提升受众的体验。具体做法是如果某个报道具备视频,照片、图表、文字等多种信息形态,以非线性结构的形式将这些信息组织到一个页面上,优化页面的内容,提高报道的效率,同时也方便受众进行选择。
如2022年2月18日,我国运动员谷爱凌夺得她本人在北京冬奥会第二枚金牌、第三枚奖牌时纽约时报推出的报道部分页面见左图:
这个报道组织了一个夺冠视频、一则较为充分的文字报道、一个该项目的成绩榜互动式图表以及一组图片集,信息量充分,页面简洁,同时也方便有更多兴趣的读者点击链接进行深入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标题呈现该新闻的核心信息后,其背景段落是这样组织的:“谷,在北京冬奥会上代表中国出征的18岁加州姑娘,已经在自由滑比赛中获得了两枚奖牌。上周她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中夺金,本周二她在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与另一枚金牌失之交臂,最终获得银牌。”划线部分的链接内容组织在报道当中,和报道融为一体,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进入,能看到三个报道,分别是纽约时报对谷爱凌做的一个人物报道、谷爱凌在之前比赛中摘金夺银的报道。
动态融媒体报道将各种符号的信息整合为一个整体,信息简洁有力,以适应网民快速扫描式的阅读,如果信息涉及多个来源的内容,就像这个报道一样将其融合在正常叙述中,而不是简单列出一串链接。这样一来,分散的信息形成一个有机体,不但信息量没有减少,更能使阅读不再碎片化,各种符号各司其职,如现场的视频资源起到加强现场感、实证感的作用,文字报道可以进行补充与深化,图片集让人从多角度体味凝固的瞬间……
动态融媒体报道的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之为非线性结构,这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可以将新闻事实进行添加,使得报道在核心清晰的条件下,能加入更多的报道内容和信息点供受众选择,而且链接内容应与报道浑然一体,传递基本信息的同时又给感兴趣的读者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动态融媒体报道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尝试。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特别奖作品《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是新华社策划并推出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微电影。该片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线,运用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伟历程。
从其App报道页面看,这个报道是一个13分钟的视频与文字的结合。视频本身做得非常精彩,而文字和视频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悬念的营造,像视频的导视一样吸引受众点击观看,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
动态融媒体报道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意味着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
由此可见,动态融媒体报道是一种融合不同相互补充的元素、让新闻看起来更加有趣、完整或是更有吸引力的方式,目前它刚刚兴起,还在不断成长。新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探索更具多样化、个性化表达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形式。
(三)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而非受众被动接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单纯围绕不同信息符号平面展开的静态融媒体报道渐渐落后于今天的传播需要,动态融媒体报道可以在与智能终端的互动中实现受众对内容的系统化感知,甚至交互本身就可以作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传播中来。在动态融媒体报道中,受众对融媒体内容的接触和使用,已不再仅仅拘泥于阅听这两个动作本身,可以实现从“看”到“体验”跨越。
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页面设计一等奖作品《全景体验“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首次将全景漫游技术与国际性园艺博览会相结合,将北京世园会的美好景色永久印刻在一张张全景图片中,汇集成具有纪念意义的“全景世园纪念册”。受众随着鸟瞰图进入世园会的情境,可以随意点击自己有兴趣的景点并进入里面一览究竟。这样“全景+新闻”的方式提升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全景技术与图片、视频、文字相结合,既提升了新闻内容的立体传达,也提升了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感。
传播学者Jonathan Steuer指出,交互性影响个性化体验的主要机制,在于用户能在多大程度实时参与到改变中介环境的形式和内容之中。在这一点上,动态融媒体报道通过交互式的设计能让受众“调度”报道内容,从而便捷、高效、精准地为受众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有学者总结出当前主要的交互模式有以下几种:含响应式(Responsive)、流(Feed)、语音交互(Vocal)、个性化定制(Personal)等。
无论哪种交互手段,都将为动态融媒体报道在激发受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传播进程的持续与深化。
□ 《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截图。
《全景体验“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首页截图。
三、动态融媒体报道的未来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未来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增加了无限可能。如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未来AR新闻报道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视觉虚拟环境,实现视觉上人机交互,在真实环境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新闻报道效果。
又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临其境,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的沉浸感和人机互动的交互感。
2021年,诞生了元宇宙概念,这一概念整合了多种新技术产生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虽然从目前来讲,这些技术在应用方面的软硬件都很稚嫩,但是可以预见,未来这些技术会在新闻报道领域逐渐应用,并日益成熟。动态融媒体报道也将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而在内容纵深和技术纵深的双重方向上取得新突破。
如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直陈和展示可以借助AR、VR、视频、音频这样活动的影像和音响来组织、结构,使传播呈现出一种具象性的结构形态,大大增强新闻的可体验性、可视性和吸引力;而对事件过程存在的原因、发展的预测等信息的报道,则可通过大数据、AI、语言文字符号等来处理,进行连续的分析与印证,使观众对事件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事实的表象,而是在把握事实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核心。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最高的理想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全息保真再现”,将事物在时间、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高保真地传播出来,未来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将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1]中国新闻奖首设媒体融合奖项[OL].http.//zgbx.people.com.cn/n1/2018/0509/c415415-29974505.html.
[2]SnowFall:TheAvalancheatTunnelCreek[OL].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part=tunnelcreek.
[3][美]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M].彭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OL].http://ls.mangguonews.com/mgnh5prod/news?id=0103c313-d6b6-4134-b274-b4377cd80b6d
[5]郭庆光[OL].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
[6]JonathanSteuer.DefiningVirtualReality:DimensionsDeter miningTelepresence[J].JournalofCommunication,1992(4).
[7]何天平.“交互即信息”:互联网新闻产品交互设计基本理念与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