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名奥运摄影“老兵”的北京冬奥会报道随想

2022-04-18王毓国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奥林匹克老兵

□ 王毓国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胜利闭幕,中国以9金4银2铜的战绩再一次创造历史!新华社摄影团队首次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NOPP)双重身份,服务北京冬奥会,与世界媒体同台竞技。我作为团队成员,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切,倍感荣耀。

一、新华体育摄影人的奋进获得世界认可

我曾专职从事体育报道长达18年,7次参加奥运会报道(5次夏奥会和2次冬奥会),对奥运会有较深情愫。2019年4月,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并被正式邀请加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消息传来,令人兴奋,几代新华体育摄影人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

新华社体育摄影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其中的艰难与辛酸难以形容。1980年2月,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奥会。当时,新华社派出上海分社夏道陵参与报道,这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第一次采访冬奥会。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新华社也随之第一次派出4名摄影记者参加夏奥会报道。之后,新华社不断派摄影记者参与历届奥运报道,但因名额限制导致我们的报道人数和规模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相比,差距甚大。尽管如此,前辈们仍然奋力拼争,为新华社的荣誉而战。据原新华社记者官天一回忆,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他每天跑三、四个项目,回到宾馆还要急着冲卷、放大,用AP机传真照片,最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官老拍摄的“实现零的突破的许海峰”照片,成为永恒的经典。从他的身上,映射出老一辈记者的敬业精神。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给新华社体育摄影带来大发展。当时,新华社摄影部成立“体育照片采编室”,以体育室为龙头,组织指挥体育报道,培养、壮大专业化采编队伍,逐步形成 “集团作战”理念,为大规模、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提供了指引。

从体育照片采编室成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7年间,体育室把工作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二是在日常报道中狠抓照片质量,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使质量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经过数年努力,新华社体育摄影记者队伍不断壮大,形成梯队规模,成为“亮眼”招牌。另外,国际奥委会对新华社“另眼看待”,2004年雅典奥运会,新华社摄影名额(EP证)破天荒地由9个猛增到28个!也正是这届奥运会,新华社摄影团队第一次实现了金银铜牌报道“大包圆”,创造了新纪录。这也标志着新华社与外通社在奥运会上的全面较量拉开了序幕。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派出80人的队伍组成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首次与外通社在同等人数和条件下展开竞争,结果一鸣惊人,综合时效、质量、数量等重要指标,全面超越外通社,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此“国家摄影队”的称号响遍全国。

北京奥运会后,新华社体育摄影乘此东风得到快速发展,在巩固国内新闻市场的基础上,昂首阔步走进世界新闻舞台。当时围绕“时效、质量、数量”三大理念,积极扩大报道面,提高自采率和竞争力,诸如过去难以涉足的NBA联赛、欧洲足球四大联赛、网球大满贯赛事等,都在这一时期被逐一攻克。

每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都会把参加报道的通讯社分为两个阵营: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第一阵营总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盖蒂社、东道主通讯社等;第二阵营也总是新华社、欧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等。通过观察发现,老牌外通社虽然享受很高待遇,但它们仍然注重公关。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为此,在伦敦奥运会筹备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此类工作。当时,在伦敦召开筹备会议时,我和记者曾毅对伦敦奥运会摄影主管鲍勃展开公关工作。经过数次见面商谈,新华社团队获得一个田径比赛内场POOL固定名额以及一个开幕式报道内场名额。这是在国外举行的奥运会上从来没有的先例。随后,新华社摄影团队实现了首次在海外举行的奥运会上大规模架设、使用图片即拍即传技术,全面提高时效。

当时,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发生一个小插曲。我当时受命与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总监、澳大利亚人安东尼商谈有关南京青奥会新华社承担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的合同修改事宜。参加会谈的还有同事、翻译牛晓雷。安东尼见面劈头就说:“如果你们不同意合同,我们可以找别家合作。”态度十分傲慢。我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当即回复:“这合同有两处我们不同意,必须修改!”双方陷入了沉默……后来安东尼主动开腔:“王,咱们好好谈谈吧。”最后经过认真商议,合同得到修改,令双方都能接受。此中不难看出,奥委会中有较量,维护好新华社的利益和荣誉,是我们的首要之责。我与安东尼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后来在南京青奥会、索契冬奥会、里约奥运会等,有过多次接触,他亦对新华社体育摄影给予高度评价。

二、摄影记者要“苛求”自已

每届奥运会都是新闻报道的竞技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仍吸引了9300多名媒体工作者前来参加。

□ 2月5日,中国队选手武大靖(前左)冲向终点。当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摄)

新华社摄影团队首次以双重身份服务于冬奥会,身份转变,地位提高。同时,这也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新华社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一名记者,不光享有较高的待遇,更要明确自身职责,服务大局。经多年实战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记者具有以下职责特性:一是坚决服从团队的安排和指挥,不擅自行动,也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视时效为生命,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回图片;三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最大限度地捕捉整场比赛中有价值的新闻瞬间;四是占据优势位置总能经常性地拍出优秀新闻作品;五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多元化、多角度地为用户呈现独特的视觉图片;六是每场比赛要拍摄大量图片,做到大而全。

职责明确后,记者最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做”。本届冬奥会,我在自己负责采拍的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项目上进行了全面尝试。首先,我给自己提出一个高难度的要求:每场比赛力争囊括所有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瞬间。我共拍摄了37场比赛。每晚,我都将照片整理、总结,分析当天完成目标的情况,重点观察是否错过重要新闻瞬间。总体来说,我完成90%的任务,但仍错过一些瞬间。当然,每场比赛团队作战的记者们相互配合,堵漏补缺,共同完成这项任务。但我会把这种“苛求”坚持下去,锻炼提高自己捕捉新闻的能力。其次,要求自己在时效方面做到极致,超越外通社。冬奥会所有场馆都设置了即拍即传网线,非常方便。期间,我被安排每场比赛负责即拍即传抢发时效。事后分析,我基本能做到将重要照片在拍出后10秒内传回编辑部。再次,在拍摄质量上,我动了不少脑筋。除常规动作外,我把“刻画细节”作为重点,取得了成效。如2月5日进行的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事先分析中国队有可能夺冠。经研究,我选择了主席台上方过道的摄影位置,以便抓取运动员冲线的瞬间。比赛最后阶段,意大利选手几乎与中国选手武大靖并驾齐驱,一瞬间,肉眼根本分不清谁先谁后。我连续拍摄了整个冲线过程,在翻看照片时发现武大靖领先一个刀头触线,有图有真相,中国队获得冠军!后来,编辑部编发了这张照片,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冲线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人常言“细节决定成败”,换言之“细节也决定照片的优劣”。

本届冬奥会我亦陷入了体育摄影固有的“魔咒”:只知拍动作片和情感片,对其他新闻“视而不见”。这导致报道内容过于单调,例如在冰球赛场休息时,身穿红色衣服的姑娘们排成一排扫冰,这是很好的花絮新闻,我却无动于衷。后来,同事将之拍成一组专题,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记者一定要警惕新闻敏感“退化”。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奥林匹克老兵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老兵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