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奥林匹克影像传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

2022-04-18李尕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翊鸣焰火摄影记者

□ 李尕

2分27秒,没有伴奏,44名中国山区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

这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经典一幕,这一刻,被国家体育场内26名新华社摄影记者从不同角度定格。山区孩子,用奥林匹克语言,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新华社记者,用手中镜头,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

从2008到2022,经历了双奥洗礼的国家摄影队,已成长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在国际奥林匹克影像传播舞台上,新华社摄影记者,正用中国视角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立体叙事,在奥林匹克舞台上讲述共同精神

在合唱团登台前的一个月,新华社记者许雅楠和彭子洋已开始跟拍这群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记录他们冬奥之旅的点点滴滴。开幕式当天,记者在演员通道口拍摄下这样的画面:天空绽放绚烂焰火,候场的孩子们仰望天空,脸上写满好奇与期待。这是新华社史上首次嵌入式跟拍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团队,开幕式第二天,新华社推出独家图片专题《雪花绽放的背后》,揭秘开幕式演出团队幕后故事。

除了开幕式报道,在赛场内外,新华社记者于奥林匹克宏大叙事中,寻找因真实而动人的细节,从更宽阔的时空维度里,立体讲述个体与时代的故事。

□ 图1 2月4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开幕式候场时观看焰火。(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 图2 拼版照片:上图为第十一届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前,吐尔松江·布尔力克(左三)和同伴在温泉县的一处乡村公路上练习(2017年5月29日摄);下图为吐尔松江·布尔力克(左)和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队友在新疆温泉县越野滑雪场训练(2021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 图3 2月20日,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和其他参加完表演滑的选手一起扶起摔倒的“冰墩墩”。

□ 图4 2月20日,获得冠军的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右)和中国选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在比赛后拥抱。(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摄)

来自新疆牧区的吐尔松江,曾是一名自行车运动员。为了参加冬奥会,他跨界改练越野滑雪。从2017年开始,记者胡虎虎就开始长线记录吐尔松江逐梦冬奥的故事。最终,吐尔松江没能进入国家队冬奥名单,但他成了一名赛前试滑员。在崇礼,胡虎虎拍摄到了吐尔松江登上冬奥赛道试滑的画面,为这个逐梦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只是试滑员,在冬奥赛场的聚光灯外,还有志愿者、补冰师、滑雪医生等一大批幕后英雄,被新华社记者的镜头记录。

奥林匹克的高光时刻,往往在比赛之外,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花样滑冰赛场。首都体育馆最后一天举行的表演滑,虽然不产生奖牌,但新华社在现场部署了8名摄影记者,确保不漏掉每一个细节。

表演滑结束后,选手们集体返场,冬奥“顶流”冰墩墩也上台互动。笔者见证了戏剧性的一刻: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突然在冰面滑倒,羽生结弦、王诗玥等选手纷纷上前搀扶,往日的赛场此刻变成了温暖的客厅,世界最顶尖的运动员向全球观众展示超越国界的爱与友谊。

中国视角,在国际影像传播中融入东方思维

北京冬奥会,是新华社首次以NOPP(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和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双重身份报道奥运会。NOPP与IOPP仅一字之差,但职责差别不小。2008北京奥运会,新华社作为东道主履职NOPP,报道重点是中国运动员;2022北京冬奥会,新华社已成为国际奥委会授权的IOPP成员,要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盖蒂图片社形成一个团队,对所有奥运会官方程序内容和所有参赛代表队做“无差别”的覆盖性拍摄。

如何兼顾好NOPP与IOPP工作,对新华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对记者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提出了高要求,机遇则是能利用国际奥委会平台来输出中国摄影师视角,展示中国运动员风采。

北京冬奥会,新华社派出61名摄影记者,对所有项目比赛单元全覆盖拍摄,播发中英文图片近55000张,向国际奥委会供图近26000张。2万多张图不只是一个海量数据,这里面每一个瞬间,每一张面孔,都是态度的输出和观点的传播。

新华社加入IOPP报道冬奥会,为近距离记录和呈现冬季奥林匹克,增加了一个观察视角。而在此前长达数十年的奥林匹克影像国际传播阵地里,来自中国摄影记者的视野和思考一直是稀缺的。

在2月20日举行的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决赛中,早已夺冠的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再次回到终点线前,高举双手为中国选手迪妮格尔呐喊。迪妮格尔抵达终点后,与特蕾丝·约海于格热情相拥。因为了解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曾随国家队远赴挪威训练的故事背景,新华社记者对这样的画面已有预判,从多角度记录下这个瞬间。当挪威冠军与中国新疆姑娘拥抱在一起的图片传遍世界时,某些西方媒体试图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也不攻自破。

在男子500米速度滑冰决赛现场,笔者定格到这样一幅画面:高亭宇挥动国旗绕场欢庆夺冠,一旁的医务工作者们鼓掌祝贺。抗疫与冬奥两个元素同框,交织出中国对全世界兑现承诺的画卷。言出必行,有诺必践,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便是我们在国际奥林匹克影像传播中注入的东方视角与思考。

技术赋能,在对标国际中拓展观察视角

冬奥会开闭幕式演出中,大量声光电科技手段的运用,震撼全球观众。焰火表演,更是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为立体呈现这场视觉盛宴,新华社在“鸟巢”内外部署了42名摄影记者。但定格焰火环节中的文字造型,成了拍摄的难点:内场低点位拍不到地面画面,内场高点位被场馆顶棚遮挡焰火,外围建筑物高点有视角差造成字体变形……

如何将地面演出和空中焰火完美结合呈现?一支“高空精锐”充当了奇兵。早在开幕前十多天,新华社就在“鸟巢”顶部提前架设了6台遥控相机,其中1台为可调整焦段和角度的机器人相机。开闭幕式上,架设在顶棚外沿的遥控相机,实现了一半天空一半内场的完美构图,新华社的独家视角照片被开闭幕式焰火设计团队收藏。

机器人相机技术是个“舶来品”。2012年伦敦奥运会,路透社首次运用机器人相机。从东京奥运会开始,新华社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相机。到了北京冬奥会,新华社在所有的冰上项目和部分雪上项目场馆架设了近20台远程遥控相机或机器人相机,远程遥控完成特殊点位的拍摄,大大丰富了图片视角。

技术赋能,让新华社图片采编工作模式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为减轻人名翻译、基础信息录入等编辑工作量,技术部门开发出赛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自动生成稿件说明、人名中英文互译等功能;为提升图片传输效率,全体记者使用国际主流图片处理软件Photo Mechanic传图,并大规模应用图片5G无线即拍即传技术。

无须打开电脑,摄影记者只用一个5G模块,便可通过相机一键传输图片,大大节省了精力。利用相机的录音功能,还能将现场观察到的信息通过音频附着在照片里,供编辑撰写细节图片说明。

传输技术的升级,让记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非比赛时段,进而拓宽了观察视野。而事实证明,那些决定性瞬间,往往出现在非竞技时段。

▲ 图5 2月12日,中国队选手高亭宇庆祝夺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赛场边的医务人员表示祝贺。(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图6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摄)

▲ 图7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右)与教练在最后一跳前相拥而泣。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金牌。(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 图8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右)在比赛后接受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左)的祝贺。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金牌。(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 图9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比如苏翊鸣的夺冠赛出现了两次决定性拥抱,都发生在非比赛时段。一次是苏翊鸣已提前锁定冠军准备做出第三跳之前,和日本籍主教练相拥而泣;一次是夺冠后,亚军挪威选手蒙斯·勒伊斯韦兰将苏翊鸣拥入怀中祝贺。这场比赛新华社播发苏翊鸣相关中文图片208张,其中145张为准备、庆祝等环节照片,非竞技画面照片比例高达70%。其中这两次拥抱的照片,更是完美地展示了冬奥赛场“天下一家”和谐共赢的画面。

协作共赢,在合作竞争中展现中国担当

奥林匹克舞台的国际协作,不限于运动员与教练,也在于媒体同行之间。东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对新华社的IOPP首秀高度认可,并将北京冬奥会IOPP协调员工作授予了新华社。

根据IOPP框架协议,对于人员配额受限的重点摄影位置,IOPP成员通过协调商议,轮流派出摄影师承担拍摄任务,并将图片第一时间共享给其他成员单位。作为协调员,新华社需要为图片共享搭建服务器平台,并主持日常的拍摄任务分配、点位选择排序等协调工作。

刚加入IOPP不久便担任协调员,对于新华社来说既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媒体形象的机会。2008年奥运会,新华社在家门口与外通社竞争比拼,抢发图片争夺时效;2022年再次主场作战,新华社以东道主的姿态,与外通社协作共赢互相成就。

在开幕式报道中,新华社在“鸟巢”外围6个建筑物高点部署了8名摄影记者,对开幕式焰火表演形成包围记录,拍摄了大量独家角度的照片。开幕式当晚,新华社主动将独家照片作为共享资源提供给了IOPP成员单位,各家通讯社收到图片后纷纷点赞,感谢新华社的无私分享。通过各家通讯社平台的传播,新华社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开幕式焰火照片,抵达了全球更多的受众。

冬奥会期间,新华社为IOPP成员们提供细致专业的协调服务,展现了东道主通讯社的包容与开放。闭幕式后,路透社中欧及全球体育部主编帕维尔给IOPP新华社联络官徐子鉴发来了一封感谢邮件,这位经历了多届奥运报道的资深同行用“smooth”一词来赞赏新华社的IOPP协调工作。担任IOPP协调员,也让新华社收获了丰富的国际协作经验,这是北京冬奥会留给新华社摄影团队的宝贵遗产。

每届奥运会,都会给人类留下一笔丰厚的奥林匹克遗产,除了体育场馆、基础设施,更多无形的精神遗产被沉淀和流传。

北京冬奥会,新华社播发的五万多张图片,便是定格在人类奥林匹克历史长卷的影像遗产,这其中的每一个瞬间,终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久见证。

猜你喜欢

苏翊鸣焰火摄影记者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冬奥夺冠后苏翊鸣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再夺滑雪金牌,或准备考清华
17岁小将苏翊鸣究竟有多厉害?
冬奥颁奖仪式
流年不虚掷,未来方可期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白日焰火》中英片名从虚到实的顺应